昭陵风水3d图详解


【约3200字,阅读时间9分钟】

本人拍摄--昭陵正门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的主峰上。

昭陵依山而建,昭陵自贞观十年(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才基本结束。

除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

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的营建也经历了一番波折,当时李世民想依照汉朝陵寝的规制,建造一个比刘邦的长陵还要丰厚壮观的陵园。

此事却遭到了虞世南的反对,对李世民的想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汉朝的陵墓都是封山立冢,先把地宫挖出来,之后再层层掩埋,地面再垒起一座高山。

看着很结实,实际很脆弱,汉朝的陵墓大多都被盗了。而且修那种地宫又十分的劳民伤财,实在不应该。虞世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得唐太宗改变了主意。

在唐代,特别是在贞观时代,臣谏君纳,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风气,魏徽和唐太宗的君臣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贞观时代,造就了贞观君臣。

李世民于是亲自为自己选址,最终定在了九嵕山,由此奠定了唐代依山而建的先河。

本人拍摄--九嵕山

依山而建是既省了一部分劳力,又增强了防盗能力。盗墓贼要是想挖开这石头山里的财宝,那是很难的。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

山上的植被覆盖率很高,夏天一到,一片绿油油地,可谓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昭陵的格局也十分的宏大,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宏大的格局也彰显着唐太宗的丰功伟业。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长孙皇后是个明事理的人,做人做事都以大局为重,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年少时便相识,从晋阳起兵,再到喋血武门,一路风风雨雨始终陪伴在李世民的身边,可以说就是李世民的红颜知己。

当然最痛苦的还是李世民,面对最爱的人离去,时常悲由心生。他派人在宫中修建了一座观楼,以便时时观望昭陵,寄托思念之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享年五十二岁,这一次他又与她阔别了二十多年的长孙皇后一同在昭陵重逢,不再分离。

本人拍摄--历代祭祀石碑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传说说昭陵已经被盗掘了,而且里面的财宝也被一扫而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没有。

因为根据现代科技设备的勘测,地宫的准确入口依然没有找到,结合史料的记载,只大概确定了个具体范围,至于是不是在这,那只有挖了才知道。

我们历来不会主动去挖掘帝王陵墓,一是现在没有技术保护,二是也会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如果是被盗掘过的,我们则会采取抢救性挖掘,以免再次破坏。

根据勘测,昭陵显然并没有被盗掘,也就不存在主动发掘这一说了。毕竟昭陵依山而建,真正的地宫则在山体里面,要盗掘难度可想而知。

李世民的病逝,意味着自己丰功伟业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世间不会再有第二个李世民,更不会再有第二个贞观时代,带走了武门喋血的残忍,也带走了贞观时代的高度,留给后世的只有追望。

如今时过境迁,昭陵地面上那些宏大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那些青砖和那六匹浮雕的骏马,苍白地诉说着唐太宗的过往。

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

本人拍摄--石碑简介

这六匹骏马都是一路跟着李世民征战沙场时所骑的坐骑,都战死在了沙场,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将这六匹骏马雕刻下来,以此来纪念他最亲密的战友。

六匹骏马的名字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高2.5米,横宽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

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唐太宗根据它们的事迹还为它们写下了赞语:

本人拍摄--“飒露紫”复制品

“飒露紫”色紫胭,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唐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

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本人拍摄--“拳毛騧”复制品

“拳毛騧”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唐太宗为之题赞: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

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本人拍摄--“特勒骠”复制品

“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

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本人拍摄--“青骓”复制品

“青骓”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

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本人拍摄--“什伐赤”复制品

“什伐赤”是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南败窦建德时的坐骑。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唐太宗的赞语是: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

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本人拍摄--“白蹄乌”复制品

“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

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除了这六匹骏马还有那十四国君王的石像刻,也是栩栩如生。有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

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

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

这些石像也进一步展示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强大地位。

要说昭陵之最,除了这些,那就数陪葬墓了,它是历代帝王陪葬人数最多的帝陵。能在昭陵陪葬的,那都是一些功臣。前后陪葬昭陵的有妃子7人,王侯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将军60人等等。

陪葬的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随便哪一个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众多的陪葬墓更是衬托了昭陵的宏伟气势,加之各墓之前又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等等,更是点缀了陵园的繁华景象。

生前他们是君臣,死后他们仍然是君臣,生前一起开创了一个时代,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着他们的佳话。

这种穿越时空的相随在诉说着曾经的历史,也诉说着大唐盛世的荣耀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往期推荐:


、、、

喜欢点赞加个关注不迷路: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