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暗堂指的是什么


黑龙村位于南皮县境东南,省道沧宁线从村北斜穿而过,交通便利,是南皮县最大的行政村之一。

黑龙村得名于明朝“燕王扫北”之后,但寻根溯源,其历史则更加古韵悠远。

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古黄河曾流经此地,因其地势低洼,河道狭窄,黄河经常在此决堤,河水泛滥,百姓饱受水患之苦。齐桓公为御水患,沿齐国北部边境用夯土修筑了一道防水大堤(今南皮县黑龙村西北遗迹尚存,俗称堤崖)。而民间相传,这道大堤是由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所修。因当年秦始皇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疾苦时,用天河之水洗过脸,玷污了圣洁的河水,是对神灵的大不敬。玉皇大帝闻听后勃然大怒,诏令龙王在来年雨季的某日将天河之水倾泻于大地,水淹七七四十九县。秦始皇闻讯后,就让百姓修筑防水大堤,以防水患。为在雨季前将大堤筑好,秦始皇命人盗来定阳神针,将太阳定住,没有黑夜,只有白昼,并亲自督促百姓修筑大堤,老百姓为了筑堤不知饿死累死了多少人,最后终于在来年雨季前将大堤筑成。

传说,大堤筑好后,秦始皇为了庆贺和安抚百姓,曾在此堤上大摆酒席,宴请文武百官。秦始皇用过的一桌金银酒具至今还埋在黑龙村西的古堤深处呢,引发后人无休的猜想和探寻。到了雨季的某日,天河真的开了,倾盆大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淹了七七四十九县,堤外一片汪洋,天连水,水连天。由于早有防备,来之前这些县的老百姓都搬到了大堤上搭窝棚居住,才躲过了这场灾难。栖息于大堤上的人们粮食吃光了,就捞漂浮于堤岸的萝卜干和菜叶吃,后来大水逐渐退去,堤上的老百姓就分散居住在了大堤两侧,以垦荒为生,繁衍生息。

传说,这天河之水退去后,在大堤外的西南、西北形成了许多洼淀,有七十二洼淀之多,较大的洼淀有泊家洼、大浪淀、“五洼里”等,这泊家洼和大浪淀人尽皆至,可这“五洼里”就鲜为人知了。这“五洼里”是一个大洼淀的总称,位于黑龙村西南(属东光县),如今成为了五个村庄的代名词,黑龙村的西南洼因地势低洼,常有积水,又和“五洼里”咫尺相望,在古代都属“五洼里”大洼淀的范围。相传,当年那场大水在此地无边无际,烟波浩淼,漂浮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方才退去。

时有东海一条小黑龙,不甘在海中寂寞,常到这片水里嬉戏玩耍,腾空飞跃,掠水惊岸,搅得这片水域泥沙翻滚,浊浪滔天。大水退去后,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大洼淀,这条黑龙也因贪玩被困在这片水洼里,再也回不到东海去了。这片水洼周围的百姓以水为邻,与地为伴,过着半渔半耕的平静生活。在洼淀的东北,大堤之畔,有三间茅屋矗立于树丛苇荡中,里面住着父子二人,靠打鱼农耕为生。

夏日的一天晌午,父子二人下淀打鱼归来,刚上岸,就看见不远处的沙滩上有一条硕大的“黑鱼”被阳光炙烤的气息奄奄,这条“鱼”很特别,有角有须有爪,脊背乌黑铮亮,鳞片闪闪发光,尾巴一翘一翘有气无力地拍打着沙滩,父子俩虽靠打鱼为生,但为人淳朴善良,诚实敦厚,见“黑鱼”落难沙滩,心生怜悯,没有非份之想。父子二人合力将“黑鱼”抬至淀边,放入水中。这“鱼”儿一入水,便有了灵性,在水中溅起几朵浪花后,掀起一道水帘,飞跃空中,“鱼”儿变成了一条黑龙,腾云驾雾,摇头摆尾,抱起两只前爪向二人作揖拜谢,忽又潜入水中。父子二人目瞪口呆,惊诧不已,慌忙望龙而拜。黑龙在淀边显灵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拿着贡品到淀边祭祀祈福。后来,为了方便祭拜神灵,人们就在淀边的大堤旁,修了一座小庙,名曰“黑龙庙”,人称龙王庙。

逢年过节,人们在庙前焚香敬神,祈求黑龙保佑这方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人们称这片洼淀为黑龙潭,父子二人居住的地方为黑龙岗。传说,黑龙潭里有一泉眼(海眼)连着大海,遇涝不溢,逢旱不涸,潭水碧波荡漾,水草丰茂,鱼虾游弋。岸边绿柳红荆,蒲苇丛生,飞鸟栖息,一派鱼乡风光。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黑龙潭水历经千年后,水位下降,裸露出了五个沙洲,后潭水日渐干涸,此地变成一片沼泽洼地,唯黑龙岗西南尚存一湾水洼,那条黑龙仍栖息于此,并时有显灵,保佑这方百姓。到了元末明初,五个沙洲逐渐形成了五个村落,因村庄座落于一片苍茫的大洼里,后人习惯地称它为“五洼里”,一直延续至今。黑龙庙因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难觅踪影,只留下许多黑龙显灵的故事久久相传。黑龙岗附近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土阜之地,历经岁月沧桑,发展成了一个较大的村落,这就是黑龙村的前身。

明朝建文帝时,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大都(今北京)起兵反叛朝廷,一路向南进攻南京。燕王发动的这场战争并非名正言顺,加之燕军又在沧州坑杀降兵数千人,激起了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燕军在沧州一带受阻,南进迟缓。燕王遂对当地民众心生恶感,衔恨不释,便令燕军每攻陷一地,大肆杀戮,赤地血洗。燕军过后,百姓几无孑遗,死伤殆尽,房屋焚毁,田园荒芜。“白日尸骨遍野,黑夜青磷闪闪”,满目疮疫,惨不忍睹。一片凄凉、阴森、恐怖景象。

这一天,燕军来到了今黑龙村西门外的古堤畔,集结待命后,正欲号令屠村,忽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从堤外西南洼的水塘里,腾空飞起一条黑龙,直冲云霄,在村庄上空飞舞盘旋,倚天咆哮。这条黑龙身披龙鳞,头长犄角,双眼劈雳而怒,舞动龙爪,张着血盆大口,吞头摆尾,喷云吐雾,霎时,乌云密布,浓雾弥漫,暗如黑夜,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虚无缥缈之中。燕军见状,知此地有神龙保佑乡民,只得绕村而过。据说,黑龙村是“燕王扫北”时沧南一带没被扫过的少数几个村庄之一。这场黑云浓雾持续了三天才消散,过后人们方知是黑龙显灵救了全村人的性命,才免遭燕军杀戮。

村中百姓感念黑龙的救命之恩,遂将此村易名为黑龙村。后来,村民又共同捐资助银在村西的古堤旁重修了一座龙王庙,逢年过节,人们虔诚地到庙里焚香祭拜,祈求黑龙神灵行云布雨,惠泽百姓,消灾除厄。朝奉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香火不断,龙王庙成为了人们的祈福之地。特别是二月二祭祀黑龙的舞龙庙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在沧南一带声名远播。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黑龙村及周边各村的乡民,齐聚龙王庙,焚香祭祀,舞龙欢庆。祈福神龙,保佑百姓,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龙王庙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身穿彩衣,举龙飞舞,“二龙戏珠”、“二龙戏水”活泼逼真,惟妙惟肖。时而隐形藏身,翘首仰视,玩耍嘻戏。时而云端飞翔,呼风唤雨,破浪入海。舞姿轻盈,蜿蜒翻腾,形态灵活。喝彩声、鞭炮声、鼓乐声不绝于耳,交织相融。人们赶庙会,看大戏,赏龙灯,游花市,品小吃,听说书,观社火。整个舞龙庙会,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场面蔚为壮观,极具浓郁地方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当年黑龙村的这一民间舞龙习俗,久盛不衰,直到清末民初龙王庙被毁舞龙会也随之消失。

虽然舞龙会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赶庙会的习俗却得以传承和延续下来,不过黑龙村庙会没有形成固定的节日,为了方便百姓节日生活,规定临近年关的腊月二十二、二十七这两天为集日。集日这两天,附近各村十里八乡的百姓和商贩,齐聚黑龙村十字街头,摆摊设点,置办年货。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人称“花花集”,今天的黑龙村“二·七”集日就由此衍生而来。

自黑龙村修了这龙王庙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生活富足安康。还出了几位举人进士,到明末时,黑龙村已成为了南皮县最大的村落之一,在沧南一带久负盛名。

这一日,由京城来了一位道士,绕黑龙村转了三圈后,站在村西堤崖下驻足观望,见此处横卧一道大堤,逶迤连绵,弯曲盘环,形如卧龙,若隐若现,堤外一洼碧水,映日披霞,苇绿草青,景色秀美。道士大吃一惊,倒吸一口冷气,此乃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啊,再一打听,此地名曰黑龙村,当年曾有一条黑龙在此显灵救了全村百姓的性命,细勘地相村貌,街巷茅庐,紫气萦绕,祥云袅袅。此龙仍隐匿于堤外的水塘内,灵气聚于古堤之上,跃跃欲试,静待时机,驾云腾飞。

道士暗忖,这还了得,此乃龙兴之地啊,日久会生帝王之气,必将威胁我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务必将其斩断。道士一脸狡黠,诡诈地冷笑几声,心生一条毒计。原来,这道士是明朝廷豢养的鹰犬(地师)之一,他们精通五行术数,善辩阴阳地貌,被派往全国各地,暗访天南地北龙兴之脉,一发现龙脉端倪,就施计扼杀斩断,手段阴险毒辣。随后,道士在黑龙村一番巧装打扮后,摇身变成了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风水先生,给乡民看地术风水,讲阴阳八卦,村主事见此人言谈举止不凡,一副仙风道骨高深莫测的样子,便邀先生到村公所小憩,为本村百姓平安兴盛指点迷津。

先生说:“此地乃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但好景不会长久,若干年后将会人丁凋蔽,劫难多灾,萧条冷落”。主事忙问:“何时有如此变故,愿闻其祥”。先生答曰:“村西有一道大堤已将其风水堵死,难以流转,并着附有末路之殇,人之暗堂,导致后世百姓人财不旺,福寿难全”。主事大惊,向先生作揖拱手,求问破解之策,先生装模作样,面露难色,说:“天机泄露,损阳折寿,罢了,罢了”。

主事捧出一大锭银两,愿重金酬谢。一番假意推让后,先生随主事来到村西堤崖旁面授机宜,先生指着堤崖说:“要想永保村庄兴旺发达,并不太难,只需将堤外湾塘之水引渠穿堤,水绕村庄,岸边植柳,绿荫成廊,水蕴灵气,灵聚生机,村之幸事,百姓福祉,则兴盛安康也。”主事闻听大喜,言之有礼啊,遂酬银道谢,先生扬长而去。之后,主事命人在西南洼开挖一条水沟,将村西堤崖拦腰截断,把水引入村庄周围,街前流水潺潺,道边杨柳依依,花香鸟语,村景怡人。

十年后,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黑龙村大街上来了一位身披袈裟的云游和尚,手拿禅杖,肩背包裹,由于寒冷饥饿,昏倒在村主事门前。村主事将和尚搀扶于自己的热炕头,端上姜汤和热粥,为和尚驱寒。和尚醒后,下炕纳头便拜,感谢施主相救。主事见和尚包裹内尽装佛经,知是高僧至此,心生敬意,赶忙说:“我乃一村之主,救人一命胜造七极浮图,高僧游此定会让敝庄生辉”。

和尚双手合一,口中念念有词。“善哉,善哉,阿弥陀佛,我乃佛门中人,不食人间烟火,施主救命之恩,无以回报,贫僧不才略知堪舆(风水)术,愿为敝庄相术盛衰祸福,尽绵薄之力”,“多谢大师指点”,主事作揖致谢。第二天,和尚随主事绕村转了一圈,当看到堤崖上开挖的深沟时,不停地拈着胸前的佛珠揺头叹息,“风水破矣,破矣,罪过,罪过”。主事不解,问之何因,和尚说:“你看这处古堤,是百里最高土阜,就像昂起的龙头,立于水岸堤畔之巅,龙身连绵起伏,蜿蜒纵橫,形似巨龙腾飞,又如卧虎蟠踞,是抱水藏龙的风水宝地啊,只可惜这龙脉被拦腰斩断”。

主事想起当年风水大师之言,方知上当受骗。水绕街巷,可百姓并不顺畅,遇大旱之年,百姓祈福难以灵验,苦不堪言。龙王庙竟在一次雷电中焚毁,变成了一片废虚瓦砾。祈求村庄兴盛繁华,反生几多灾难,主事后悔不迭,求大师指点补救破解之策。和尚轻叹一声说:“如今龙脉断裂,风水已破,灵气不在,将沟渠填平,也于事无补。

我观此龙尚有一丝气息,魂魄犹在,可在此重修一座龙王庙,以振龙风,今后此地虽不再卧虎藏龙,但能让这方百姓平安兴盛。贫僧愿用化缘所得银两建庙立阁,为百姓福祉,村之兴盛,不遗余力,在所不惜”。主事作揖拜谢,感激涕零。三年后,这位云游高僧恪守诺言,不负众望,在黑龙村西重修起一座龙王庙,寺庙建成后,高僧自任住持,并亲题寺名“兴龙寺”。寓意龙兴之地,兴达昌盛。并将平生所藏金刚梵经捐献给寺庙,建阁存档,名“藏经阁”,藏经阁是沧南一带为数不多的藏经之地,具有很高的佛学研究价值,遗憾的是“兴龙寺”与“藏经阁”在清末民初被焚毁,经书佚失,留给世人的只有莫名的感慨和无尽的叹息。

本文作者:南皮董村 资料来源于南皮吧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