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鸭落莲塘风水宝地


藤州广法寺曾是岭南一座赫赫有名的汉传古刹,被誉为闪耀于“南方水陆丝绸之路”上一颗最璀璨夺目的佛教明珠。其遗址在今藤县东山公园北麓。东山古称“麒麟山”。山上广法寺因是岭南最早的传扬佛法的场所,宛如天竺国(印度)之盛,故古来即有“岭南小天竺”“岭南寺宗”之誉,因六祖惠能捐造寺内108座观音菩萨,故又称“佰音林”。历史上众多名人都曾与它结下不解之缘,诸如东汉“南海佛子”牟子,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卫国公李靖,北宋“明教大师”契嵩、“三元及第”状元冯京、大文豪苏轼、大词人秦观,明代大才子解缙、理学大家王阳明等等,都在此古寺留下了历史足迹。尤其是北宋大文豪苏轼歌咏赞誉“爱此小天竺”之后,诗传名寺,寺以诗名,广法寺从而驰名天下,四海朝宗。

藤州广法寺曾与广东省天池寺、南华寺、光孝寺并称为“岭南四大古寺”。这四大古寺均始建于1500年以前。在历史长河中盛极一时,更是在某一时期成为岭南地区的佼佼者。其中以广法寺修建时间最早,创建于东汉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年),毁于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此后未再重建。在这四大古寺中,其他三座之后虽也曾屡经兴废但又都重新修建,而这座历经1350多年沧桑岁月,始建至今已近1930年历史.历史上地位远比其他三座显赫的、见证了煌煌千余年海陆丝绸之路繁盛兴衰的广法寺。为何一朝被毁就湮灭了550多年?其中隐藏着怎样离奇曲折的传奇故事与鲜为人知的悬谜变故?

藤州广法寺的恢弘寺殿与神奇钟声早已远逝,甚至消失得踪迹成谜,现仅留存荒草掩埋的“佰音林”古碑及古井、放生池等残迹。近年来,继香港宝林寺衍严(虚云徒孙、圣一弟子)、祖修师徒数度前来追寻失落的广法寺后,粤港澳寺僧纷沓而至探寻这座湮灭于历史沧桑风雨中的古寺迷踪。拟募化重新修建这座历史著名古刹。从而有关这座古寺的历史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因其寺庙毁废久远。史籍记载及存留史料不多。现经广泛追寻史迹,披阅诸多史志,撰成此文以备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虽然广法寺已经沉寂于历史长河550多年.但钩沉这一座异样风华的历史古寺,了解它的久远历史、辉煌成就、兴衰毁弃的深邃蕴藏与沧桑苦难,借助其闪烁在遥远历史天空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历史文物保护、古建筑修复以及重建历史古寺,无疑会提供诸多启迪与有益借鉴。

岭南佛寺明珠之最

中国佛教以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遣使赴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人中国之始。其实,佛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从南海暹罗国(今泰国)传人楚国,以观世音菩萨信仰流传于岭南与吴楚之地。此中。藤州广法寺堪称岭南佛寺之最,它是岭南最早的最古老佛寺,可远溯至1928年前的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年)。

广法寺坐落在麒麟山(现称东山)北麓,史载其依山建筑,面北朝西江(浔江),规模宏壮,飞檐雕角,栉节梯比,高高地耸立在麒麟山之巅,宛若一尊阅尽历史沧桑的庄严坐佛,面江跏跌,慈祥地注视着脚下江中船只和州城内外往来的芸芸过客。

藤州古称“粤中”,地处两粤之中,水汇三江,地控两粤,是扼西江上下咽喉之地,军事地位相当重要。麒麟山北面至西江地带是州城府治,自西汉武帝初期立县始,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至明初,一直是州、郡、县府治所在地。古藤州城圆形建筑,开五门,北日凤仪、南日麒麟、东日朝晖、西日通化,西北另有乾门日江津。其城是一座国内罕有的圆形州城。皆因其后龙山麒麟山形成“麒麟吐珠”的特殊格局而因形取势进行构筑城池。

据可考历史,广法寺初始于麒麟山上的小乘寺,建于东汉和帝年间,时有暹罗僧须摩罗汉渡交趾(今越南)奇穷河(又称黎溪),人平而河(明江,左江上游)顺江东下郁江,至猛麟县江津,见三江水汇,山若麒麟,形势奇美,遂驻山筑庐修行,传授小乘佛法,后与弟子信众募资修筑小乘寺。猛麟县。春秋战国时楚属骆越国地,时称陆猛或猛麟,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永平县,县治猛麟(治所在今广西藤县藤州镇胜西村),隶苍梧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沿西江上游置封中、苍梧、郁林、交趾诸郡及县治。永平县属苍梧郡,晋改置永平郡,隋置藤州,唐宋因之。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至今。广法寺在小乘寺原址上建筑,蔚然成为一方佛教圣地和岭南佛寺明珠.与士燮、牟子、陆绩三人相关密切。

据《三国志·吴书》载:牟子(164-?),名融,字子博。苍梧郡广信人,博学多思,拜人士燮门下研习经学,深为酷爱诸子经学的苍梧豪门望族士燮所看重。东汉中平四年(187年),51岁的士燮任交趾(今越南)太守。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崩,天下大乱,波及岭南,25岁的牟子谢辞苍梧太守吴巨招募入幕。携母避乱远赴交趾郡投靠业师士燮。牟子仅在交趾1年多便携母回归广信(今梧州),侍奉老母于農城县冠盖里(今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乡野,耕读为事,侍母至孝。

士燮(136-226),字彦威,在交州以至岭南历史上颇有影响。士燮年轻时随颍川人刘陶学习《左氏春秋》,后被推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在士燮主政交州前夕,交州的经济文化相对于中原来说还非常落后。而士燮为政开明.在他的统治下。交州成为当时的世外桃源,居民富庶,安享太平40多年。许多中原人也纷纷南下交州避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学文化。促进了交州的繁荣发展。士燮热爱学术,治学精微,而且胸怀若谷。宽厚待人。礼贤下士。所以数以百计的中原名士前来投靠他。其中名望较大的有刘熙、薛琮、程秉、许慈、刘巴、许靖、桓哗、袁徽、牟子、康僧会等人,有儒、有道、有佛,可谓是人才济济。士燮喜爱儒学研究,重视儒学传播,与前来交州避难的儒家学者一起交流儒家学术,著书立传。掀起了交州儒学兴旺发达的局面,造就了岭南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牟子便是在这个时期,写成佛学要籍《牟子理惑论》(或称《理惑论》)。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进而遣兵岭南。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归附,而吴巨却怀有异心,被步骘斩杀。此后,士燮被孙权封为左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士燮将儿子士廒送至东吴为人质。孙权任命其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在南方的儿子们,都被任为中郎将。同时。士燮在吴国和蜀汉的冲突中支持吴国。诱导益州的豪族雍闿叛蜀附吴。被孙权拜为卫将军、龙编侯。次年,孙权遣东吴大将吕岱为交州刺史,接替年已80岁高龄的士燮,士燮致仕(退休)回归广信,52岁的牟子随归故土。

师徒二人回广信途中至猛麟县江津驿停歇,恰遇东汉名士、易学家陆绩赴任郁林太守泊楼船就驿。交谈中言及人文地理.陆绩极赞猛麟县麒麟山河形势格局奇美,水汇三江,龙凤来仪,前抱浔江山川,后负挂榜文岭。形成“麒麟挂榜”胜地,下游龙虎峡(赤水峡)关锁水口门户,汇纳卅六路江河钟毓灵气。天下日麒麟宝地者莫出其右.小乘寺庙小难乘大气,非扩廓百十亩不可,其蔚然大庙,必有鼎盛千年气象。陆绩之言深合士燮、牟子师徒内传佛学、弘扬佛法的理想志趣,于是送别陆绩后,二人即组织工匠拆除小乘寺重建新寺,次年冬月吉诞开工,历经3年建筑,三进六厢的佛院诸殿竣工,取佛经“广传佛法,妙观世音”之义,易寺名为“广法寺”。广法寺是岭南地区最早建筑的一座规模雄大的汉传佛寺。其后这座古刹在1400多年间。历代官员、僧侣、文人骚客往来朝觐,络绎不绝。成为南方陆海丝绸之路上一颗人文历史的璀璨明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陆绩未等到广法寺建成,就在赴挂布山(灯钩山)下勘筑郁林布山新城(在今桂平市蒙圩镇新德古城村,古城遗迹尚存)时,因瘴疬之疾不幸去世,年仅32岁。陆绩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其故事流传颇多,“陆绩怀橘”便传为佳话。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广为传诵。

广法寺建成后,士燮力举牟子为主事方丈,牟子也乐得其所,主持寺务,坐坛开示,诵经加持十方信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次年吴侯孙权也步尘废侯称吴大帝。建立吴国;蜀地刘皇叔刘备也称帝立国,宣示继承汉祚,史称蜀汉。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吴大帝黄开五年(226年),士燮在广法寺驾鹤西归,享年90岁。牟子在广法寺主持佛事.接待过被孙权流放苍梧、再徙交州的吴国名士、易学家虞翻,还有东吴大将、交州刺史吕岱等大批江东名士。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牟子在寺中坐化圆寂,享年101岁。

“广法晚钟”与历代高僧

藤州古城周边,唐宋时期建有众多寺观庙社。有“九寺六庙十三祠”之说。其中以广法寺、慈云寺、福善寺、通善寺与龙母庙国公祠等最为著名。因麒麟山四围寺庙甚多,僧侣云集。宛如天竺佛国。故很早就有“小天竺”、“佰音林”之称。

广法寺中原有“元鼎铁钟”和“光武铜钟”两座汉代古钟,称“雌雄双鐘”,为两任南来的“伏波将军”所铸:雄钟铸于西汉武帝刘彻元鼎年间,由“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平定岭南,建立“永平县”时所铸造纪念;雌钟铸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年(44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二征之乱”得胜归朝驻留永平县时所铸造纪念。一般寺院皆以晨钟暮鼓为报辰时例。广法寺相传以“朝铁晚铜”雄雌报时:朝阳初上。旭日东升,铁钟雄壮、沉浑、有力地响起,以力量的象征报告一天劳作的开始;斜阳西下。夕照晚霞,铜钟清悦、明净、欢快地响起,以悠扬的情趣告诉一天休闲的到来。尤其是早晨雄壮的铁钟响声沿着浔江、绣江、潭东河谷远播四野。数十里外的船客渔舟皆清晰可听。“一对雌雄钟,两朝伏波将”为历代人们所津津乐道。

见证和聆听过“广法晚钟”的得道高僧。历代载录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六祖惠能、鉴真大和尚、“明教大师”契嵩三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高僧。

六祖募建“佰音林”。相传六祖惠能初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授具足戒,开单传宗旨。次年春,去曹溪山宝林寺(今南华禅寺),“印宗法师与缁白送者千余人”,成为南传佛教一代大宗师。惠能早年云游募化时曾在广法寺挂单修度,得寺僧倍加关爱,也深感传承数百年的广法寺为佛法传人岭南之始,实乃“南释宗寺”“观音祖庭”.其“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也是佛家大乘大道,因而甚至曾想在此出家。有此一层佛缘因果,惠能成名高僧后,亲率僧徒回到广法寺坐坛开示、传经讲法,又募化捐献塑造广法寺108尊金身观世音菩萨。题写“佰音林”牌匾悬挂寺院中殿门额,又题写“南释宗寺观音祖庭:广传佛法普渡众生”联语雕花镂木悬挂于大雄宝殿门前的龙柱。“紫竹林”为观世音菩萨清居之所。“佰音林”即为100多尊观音菩萨的聚居地。世传“佰音林”三字碑刻即为六祖惠能当日题字真迹勒石。因广法寺“佰音林”毁废时代久远。后人或为保护遗址或因其他缘故传为“伯音林”。

鉴真坐坛“佰音林”。据《旧唐书》载,鉴真大和尚6次东渡扶桑(日本),前5次均失败而回。唐玄宗天宝七年(746年),鉴真率僧徒第五次东渡时遇强大风暴被刮到振州(今海南三亚),后渡琼州海峡北返长安,经过藤州时在普宁(欣道)、镡津逗留了半年有余,其中在广法寺驻锡坐坛“佰音林”开示,传授《菩萨戒》,达3个多月。在广法寺期间。鉴真顿悟了东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前5次皆私下“偷渡”,行动仓促,准备不周,渡船不给力。这次到藤州后,得知当今圣上杨贵妃杨玉环是普宁县人.遂寻访到其生身父母。求得信物赴京见杨贵妃,在杨贵妃的帮助下,说服唐玄宗下诏沿海州县官府协助鉴真东渡传经。第六次在朝廷的支持下终于东渡成功。鉴真离藤州赴京都长安时,广法寺数名僧人与比丘尼智首等3人随同赴京及后来东渡,最后驻锡于日本奈良西京五条唐招提寺,成为中日历史交往的一段佳话。相传藤州广法寺悬挂有鉴真大和尚题写楹联:“麒麟藏佰林岭南从此有菩萨:广法传真佛江北由来识观音。”联语充分肯定广法寺、佰音林在佛教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契嵩出家广法寺。契嵩禅师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出生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享年66岁。契嵩13岁时,母钟氏送其入广法寺落发为沙弥,次年受具足戒。此后在“佰音林”面壁十年,精研佛经典籍。23岁时离开广法寺云游天下,开始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游方生活。宋仁宗庆历年间(1045年前后)居杭州灵隐寺主持。皇祜年间(1051年前后)人京师汴梁(今开封),两作万言书上之,宋仁宗大为赏识。赐号“明教大师”。赠“紫方袍”袈裟。宋朝尊崇道教为国教,佛教高僧契嵩能博得御赐“明教大师”封号。成为宋代为数不多“国师高僧”,实属奇迹。宋仁宗还下诏将契嵩论著《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禅宗定祖图》编人大藏。契嵩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教化世文10多篇,以与当时辟佛者抗辩。著有《镡津文集》二十二卷收录《四库总目》传世。

广法寺与历代名人

古来就有“岭南小天竺”之誉的广法寺.其“广法晚钟”是唐宋时代著名的“藤州八景”之一,与近邻的挂榜岭“文岭云环”、鸡谷山“谷山翠叠”、北流河(又称绣江、剑江)“浮金夜渡”、“剑江春泛”、“龙台露巷”等古迹胜景交相辉映.蔚为闻名遐迩的人文胜境与自然奇观。千百年来,历代诸多名人官宦、骚人迁客,游广法寺,登麒麟山,饮玉泉井,聆听“广法晚钟”,赋诗吟词,题笔留记。只可惜明代中晚期的一场人为大火,把广法寺众多佛学经典、史籍、题诗和寺庙一起,全都化为灰烬。但一些名人传说与神奇故事。还是历代相传下来,虽世远年湮却也从未曾失落。现选录几则与史实有关的名人传奇故事,以飨读者。

紫藤呈祥结藤州。藤州因藤建州,始于隋文帝杨坚。据《隋书》载隋朝建立初始,隋文帝重新建制天下郡治,将永平县升置为永平郡。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隋大将韩擒虎平定岭南诸州郡,兵至苍梧郡时,永平县麒麟山广法寺左砂山脉上长出一株紫色藤树,数月间即蔓延江边津头,越发茂盛疯长。此巨藤似木非木,似藤非藤,旁生者似青龙蔓延跨越绣江,人们可以攀藤往来于江上;向上者枝叶朝天,列阵如廊,浓荫如盖,江雾缭绕,宛似仙阆琼瑶。江上突然出现如此巨大紫藤,州县士民官商既奇又恐,郡守八百里加急报告朝廷,以定夺凶吉否泰。隋文帝闻报,诏群臣廷议。皆认为是“紫气东来,麒麟呈瑞,此乃广法佛子化龙护主,从此江南无忧矣。”隋文帝甚喜,于次年春(589年)诏旨改永平郡为藤州,辖永平(孟麟)、猛陵、安基、武林、隋建、阳安、普宁、戎城、宁风、淳人、大宾、贺川十二县,改永平县为孟麟县,州、县治所皆在孟麟(永平)。赐其江为“藤江”。“孟”为美好之意,孟麟即“美好的麒麟”。至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年]废藤州、孟麟县,复置永平郡、永平县,隶属扬州都督府。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藤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七年(633年)改藤州治永平县为镡津县。

国公跌剑改镡津。李靖平定岭南追剿隋将杨戬驻军藤州时。正值武德五年(622年)中秋。一日,李靖腰佩古镡宝剑(镡,古代兵器,似剑而略小)。信步登上麒麟山广法寺。见城中仕民商客涌上寺中烧香拜佛。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眼见民众“不问苍生问神佛”,心情颇有覺不快。便决定故技重施他在西岳华山书《上西岳大王书》,三问大王不应即砍下其头之举。以教训众人。人得寺来,他当众大声说:“你们信神信佛,神佛果真有灵吗?我要是喊他三声抛我过河,如何不灵,我就砍断他的手!”说完,指着四天王中手握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喊道:“佛陀佛陀,抛我过河!”连喊三声,毫无动静,便拔出身佩古镡宝剑,挥剑砍落增长天王手臂及宝剑,众人一片惊慌。李靖怒气未销,下山至津头战船洗剑,不料一阵离奇劲风吹来,船晃人趔趄,手中宝剑跌落江中。正在惶惑之间,却见一段漩涡涌来。水流竟将宝剑漂回。

李靖默然无语。却见寺中方丈空智和尚走来。慈和地说:“李将军平定天下.为苍生造福,功德无量;我等僧侣以渡人向善,为民生求极乐,亦是功德之行。道法虽不相同,却殊途同归啊!”李靖闻言,抱拳称谢。空智愿以银粮捐助。又通报杨戬去向。还绘制窦家寨要塞攻防图略。临别,空智因早闻李靖文武全才。便向李靖索要题词,李靖略加思索,即挥毫疾笔,重书《上西岳大王书》以赠。后李靖平定岭南诸郡北还,再谒广法寺,留下古镡宝剑存寺纪念。李靖回朝后,因战功卓著拜封“卫国公”(后人称李卫公),他极其感念藤州士民恩情与广法寺僧人功德,奏请皇上敕书重修广法寺,改永平县为“镡津县”。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重建广法寺.称“敕建护国广法寺”,改永平县为“镡津县”,县名一直沿用至明朝洪武十年(年)。藤州士民与广法寺僧众感念李靖功德,在广法寺左麓建立“国公祠”(遗址在藤县文物所旧址)以资怀念,并将李靖手书《上西岳大王书》勒石树立“大唐李卫国公靖书碑”(后人称“国公碑”),供人们观赏品读。国公碑书法铁划银钩,笔法强劲,雄健有力,隐隐有杀伐之气,相传此碑有镇宅化煞、驱邪祛灾的神奇法力。

国公祠毁于民国初年粤桂战争期间。县官将“国公碑”其移至县衙内筑亭存放,因其法力神奇,县官定期开放让士民商客拓印,籍便民化煞消灾之名。行借碑敛财之实。民国年间,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桂系巨头也曾拓印了一批碑文带往首都南京馈赠达官贵人,一时被视为难得至宝。“文革”期间“破四旧”时。“国公碑”被移出碑亭镶嵌于县府西面城墙内,不久失踪。

冯京归省水浮金。历北宋四朝宰相的名臣、“三元及第”状元冯京,藤州镡津人。父冯式早逝.葬于今冯京山“宝鸭落莲塘”吉地。冯京在镡津县出世后,母改嫁湖北江夏人货郎马贰,改名马凉。后母子随马贰溯江上至宜州经商。故史志亦有载冯京为湖北江夏人或广西宜州人。宋代以来,“马凉不中中冯京”的故事广为流传。当时,马凉幼年聪颖又勤奋好学,宋仁宗赵祯皇祐二年(1050年)参加科举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皇门金榜悬出,马凉高中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天早上,人们却惊奇地发现金榜上的“凉”字两点水却无故跑到了“马”字前面,马凉变成了“冯京”。朝野轰动,猜疑谣言四起,甚至传为张贵妃伯父张尧佐作梗而为。大凡进士及第,朝廷依例派国师勘踏其家山风水,国师到江夏、宜州考察,均无可观者,就在马凉将被以“夭擘降世”之罪砍头之际,其母说出其为藤州镡津人冯氏后裔的真情。仁宗皇帝再遣国师南来藤州勘踏,证实其母所言不假。遂钦点其为状元,恩准恢复祖姓,赐名冯京,又特赐九龙金杯让其回乡省亲祭祖。次年,冯京回到藤州,经过麒麟山广法寺山下光华溪时.手中九龙金杯失落水中,却见下游溪水突然离奇涨起浪花,金光闪闪的九龙金杯竟然逆水漂送回来。藤州士民惊叹这一流杯浮金奇迹,又惊奇这位“三元及第”状元历经四朝为相的勋绩伟业。遂在光华溪边建造“流杯桥”、在麒麟山东麓广法寺左脉建筑“浮金亭”,以纪念冯京这位“三魁天下元”的杰出状元宰相。现“浮金亭”仍存留于藤县东山之上。

诗仙李白咏紫藤。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正月,李白因醉戏杨贵妃,又得罪宦官高力士。被视为“夜郎自大”而流放往古夜郎国(广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一带),恰好与奉旨前来普宁县调查贵妃杨玉环身世的四门助教许子真同路南来。至藤州,人北流河,到普宁。唐朝时设立容州都督府,管辖梧州、藤州、浔州、容州等八州七十六县,树碑为志,普宁县属藤州辖县,县治在今藤县象棋镇道家村(窦家寨),明朝撤县升为窦家巡检司。当日,许子真勘察调查杨贵妃出生身世完毕。证实其出生于容州都督府管辖的普宁县,据实撰写《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北返回朝面圣,李白则流寓藤州,游览麒麟山,拜谒广法寺,观赏紫藤树及歌鸟、香风与美人阳春踏青的奇异风情。其在藤州赋诗多首,其中咏《紫藤树》诗为:“紫藤挂云树,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文载录于许子真编纂《全唐文》中,李白《紫藤树》诗载录于《全唐诗》中。

苏轼诗咏“小天竺”。宋绍圣四年(1097年),大文豪苏轼(字东坡)因“元祐党争”被贬往海南儋州,携幼子苏过赴徙所途中。与同时被贬南来的弟弟苏辙相会藤州。元符二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返。过鬼门关后自扎竹筏顺北流河而下到藤州,在藤州逗留了多日。因朝廷诣令全国寺院树立“元祐党碑”。凡碑中录名的元祐党争贬官。寺院、驿所一概不得收留。苏轼至藤州,借住国公祠,又得藤州知府徐畴(字元用)父子相邀畅游麒麟山、浮金亭,留下《藤州江下夜起对月赠邵道士》《浮金亭戏作》等诗篇。其中《浮金亭戏作》诗曰:“昔与徐使君,共赏钱塘春。爱此小天竺,时来圣中人。松如迁客老,酒似使君醇。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江月夜夜好,山云朝朝新。使君有令子,真是石麒麟。我子乃散材,有如木困轮。二老白接篱,两郎乌角巾。醉卧松石下,扶归江上津。浮桥半投水,揭此碧粼粼。”

诗中,苏轼盛赞麒麟山广法寺“小天竺”妙境胜迹堪为至爱,深为其山云江月的美丽景色所陶醉,藤州士民也深为苏学士旷达豪情所钦佩,遂于浮金亭下建筑“东坡亭”以作怀念。亭内镌刻有“东坡笠屐图”及多副明清名联,题记其事。其一:“欢迎学士南来,夏日有荔枝三百;笑送浔江东去,春天采红豆几枝。”其二:“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其三:“万里赴琼儋,夜起江心弄明月;一亭抚笠屐,我从画里拜先生。”

秦观笑逝光华亭。广法寺的右边山谷,有一口古井,常年不枯,泉水汩汩清流,与寺下放生池相连。再右出纳人流杯溪。溪上架有流杯桥。即纪念冯京跌落九龙金杯,溪水浮金流杯而回所建的“流杯桥”,桥头建有“光华亭”。此亭为纪念大唐国师李淳风来此督建“敕建护国广法寺”时,寺中李卫公国古镡宝剑无缘丢失,实为李淳风“见麒麟山火亢奋。阴取李卫公古镡宝剑封于古井,以泄其戾气”,借李靖宝剑用以制压麒麟山钟毓龙气。不久,“初唐四杰”的王勃南来赴交趾探望任交趾令的父亲时,路过藤州,驻留广法寺,夜中梦见一道白光自寺右古井中飞出,直冲云宵,遂与寺僧寻找,发掘古井,古镡宝剑遂失而复得。州民寺僧为纪念王勃梦龙光射斗牛奇事,取其名篇《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之意,古井外溪命名“光华溪”,溪边筑“光华亭”以资纪念。龙光即为宝剑之光。《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据北宋惠洪所著《冷斋夜话》载:秦观(字少游),宋哲宗绍圣初(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宋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秦观是北宋大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师承苏轼门下学习。因“元祐党争”之祸被贬編管横州(今横县),再贬雷州(今海南海康县),回来经过藤州时驻留畅游一旬有余,遍游其胜迹,写下《藤州江月楼》等著名诗篇。一日,游至光华亭,坐下休息时,和同游客人谈起他夜里梦中所作的一首词《好事近》,他兴致勃勃地把词念完,感到口渴要饮水,便“以玉盂汲泉欲饮”,竞“笑视而卒”。其词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此即是后人所传“千古文章未尽才”之“秦少游客死古藤州”的故事。

麒麟山广法寺这座佛教明珠。曾经历过“碑残碣断埋荒草”的不幸年代,也有过“金柱琉璃映林丛”的美好时光。历代文士将相往来藤州,驻驿江津,畅游麒麟胜境,聆听“广法晚钟”者数不胜数。现存名人古迹历历可寻,足见其人文历史文化的深厚蕴藏与独特魅力。

“麒麟吐珠”与广法寺毁废

追踪广法寺毁废的原因.与明朝发生的三起事件有关:

“龙台露巷”事件。明朝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年),天降洪暴大涝,造成浔江(西江)与绣江(北流河)交汇处,河岸冲毁,河水改道,江中出现一条石龙,龙头处耸起一座形如宝珠的巨石。州城士异指望江中石龙,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传说中“麒麟吐珠”吉兆出现。有人认为江河出龙异象是改朝换代预兆。谣言四起。而此时明太祖朱元璋正因戮杀功臣株连九族弄得朝野恐慌.又因其出家当过和尚而大兴忌讳之狱,诸如和尚头光不准说“光”只准说“亮”、“杀猪”只能说“杀柱”等等,搞得天下人心惶惶。朱元璋闻州县官谍密报,即派国师刘伯温星驰前来勘察。

刘伯温到藤州后,细察藤州城内外、远近形势及江水河道、石龙方位,认为是“麒麟吐珠”不假.要害的是江中石龙与北面津北一山脉来龙形成的飞凤渡江(即后来王阳明《西江八凤图》称为“凤舞白沙”,县志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选为“兴陵”之地),构成一个“龙凤抢珠”大格局。传说古来以龙、凤凰、麒麟、龟为四瑞兽,此地突然出现三瑞兽,即便是国师亲来勘察。但也一时未明是祸是福。刘伯温据实回报,朱元璋不管你凶吉否泰。先入为主认定其于大明江山不利,认为“龙凤抢朱”是否会出现唐朝武则天这样的女主来让大明江山改朝换代?或者南方火麒麟出世来“麒麟屠朱”屠杀朱氏子孙夺取大明江山?(后来明末藤县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军抗金。威震辽东,却遭崇祯帝朱由检处以磔刑处死。传说即与其二品武将所绣的“火麒麟帅旗”有关)。朱元璋以防万一,遂于洪武十年(1377年)下旨诏令:其一。其石谣言惑众。迅即凿平成台:其二,降藤州为藤县,迁其治出旧城,拆毁旧城搬迁到河(北流河)西另筑新县城;其三裁减广法寺僧人至50人,强制还俗务农。于是,历经近千年的藤州古城从此毁灭,麒麟山因在新县城的东面,变成了“东山”;朱元璋曾落发为僧,寺庙对其有恩德,广法寺因是佛家圣地,暂时逃过一劫,但寺僧由500多人(因元末战乱,士民多削发入寺避祸)减为50人,从此元气大伤,僧侣凋零。被凿平的龙头宝珠和东山(麒麟山)胜境,成为了明朝之后的“藤县八景”之一“龙台露巷”和“东山夜月”,现凿石遗迹仍历历在目。

“私隐建文”事件。明永乐帝朱棣的国师姚广孝。曾是一名出家和尚,曾经在广法寺挂单数年。又在广州光孝寺挂单数年。在两地物色岭南豪杰,以作巨业图谋。永乐朝建立后还俗。依俗姓姚,名广孝,以作驻寺恩德纪念。姚广孝助永乐帝夺取天下后,奏请重修广法寺,永乐帝倒也爽快,下旨恩准,敕建命名“广法禅寺”。永乐六年(1408年),寺院修建行将竣工之际,一场无名之火将广法寺烧着,因远离县城官民无法救火,幸得一场天降暴雨,烧毁佛殿不多。

传说起因是朱元璋传帝位于孙子朱允炆,朱允炊登基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4年后因推行“削藩”之策引发燕王朱棣等诸藩王举兵反抗,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攻陷京师(今南京)。建文帝在京城陷落时与一妃化装僧侣潜逃出宫。辗转至岭南东躲西藏。曾在广法寺潜藏经年.后又溯北流河上到道家村附近潜藏数载。其后在横县宝华山应天寺潜藏15年之久。其后又潜往贵州白云寺等地。永乐帝入京后以建文帝“阖宫自焚”而登基称帝。因惧怕建文帝尚在人世为“谮越”篡夺亲侄帝位而遭天下非议,遂派出各色人马四处追杀建文帝,但数年无果。后锦衣卫侦知有数所寺留藏过建文帝,密报回朝,永乐帝闻报心中震怒,密令焚毁诸寺以泄其愤,梧州南山寺、藤县广法寺、桂平白石寺(南山寺)、横县应天寺等等名寺古刹,竟无一幸免。广法寺虽然被烧,但损失不大,经寺僧募资修葺,重新焕发古刹辉煌。

“侯大苟焚寺”事件。侯大苟,瑶族,广西浔州府桂平县人.明正统初年参加蓝爱贰领导的瑶民起义。蓝爱贰战死后,其继续领导义军作战.多次重创广西总兵柳博对义军的进巢。正统十一年(1446年),侯大苟拥兵数万,计有步兵、骑兵、水兵三军,转战黔江两岸,先后控制了柳州、浔州、梧州三府10多个县。

明代的梧州。是两广军事政治的中心,是两广总督衙门的所在地.形势险要。明朝政府虽驻有重兵把守,却常常被起义军所攻破,据《梧州府志》记载,从天顺三年(1459年)到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23年中,大藤峡起义军攻占梧州达7次之多,其中天顺七年(1463年)十一月侯大苟率700精兵夜袭梧州,杀死训导任璩和前布政使宋钦等人。随后分兵进击,一路攻广东肇庆、罗定等地;一路攻广东石康、廉州、茂名、化州诸城;一路攻湖南江华、宁远各地。部分水军还进攻福建、浙江一带。义军的节节胜利,震惊了明王朝。成化元年(1465年)十一月,明宪宗派右佥都御史韩雍为两广都督与都督同知赵辅等统兵16万余众进剿侯大苟起义军。侯大苟闻讯率军自肇庆退却,准备西还大藤峡抵抗,至藤县时劫掠县城四周.拆毁广法寺梁柱巨木造船,离开时纵火将寺院付诸一炬。广法寺从此寺毁院废。

历史长河涛声依旧。历经千百年辉煌与沧桑的藤州广法寺,却从此消失在历史的浩淼烟波之中,遂成为历史悬谜与遥远记忆。但是。虽然广法寺毁废了550多年,但其遗址自毁至今。却从未有人建房造屋。也未有人葬坟修墓,甚至山下光华溪边的原放生池虽扩挖成山湖,村民所养鱼虾龟氅只卖不吃,颇带神秘传奇色彩。

广法寺与“虚云梦想”

虚云禅师是中国近代禅门泰斗。其曾拟定重修藤州广法寺计划,但因战乱迭起与时势变化,他的计划成了一个未竞梦想。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60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其19岁出家。20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40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3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后在滇中阐教近20年:95岁返广东韶关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涌泉、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时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10月21日圆寂,世寿119岁。

这里先说说另外三座岭南古寺。

天池古寺,为岭南现存最古老的佛寺,坐落于古循州府(今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秦南越王赵佗勃兴之地),地处新桥最高山顶平风台,因高山涌泉而得名。天池古寺始建于东晋年间(358年),至今已有1650多年。“文革”期间古寺被毁.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山火把寺院周围延绵上百公里的原始生态森林一扫而光。2012年在释戒正法师带领下,由五华县人民政府批准重修天池古寺,以弘扬正法,净化人心,古寺重光。

南华寺又称宝林寺,是一座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的曹溪之畔。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南华寺距今已近1500多年的历史,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因其寺是写下千古绝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发祥地。六祖惠能在此传授佛法37年,法眼宗远传世界各地。因而南华寺有“南禅祖庭”之称。现有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禅师)募化重修的。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寺院。现存寺院多为明清时期重修的古建筑。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光孝路北端。据《光孝寺志》载,初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世称“虞苑”。寺名曾几次更改,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赐“光孝寺”才改名。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

藤州广法寺本来也有幸与其他三座岭南古寺一样重新修建,却最终遗憾地与虚云禅师擦肩而过,与历史再次失之交臂。

1934年,虚云禅师在南华寺重修完成后。宣称其“梦见六祖真颜,发愿重建广法寺”,随即将藤州广法寺列入募化重建计划,愿以10年为期让“虚云梦想”成真。不料此时蒋介石分头调集重兵对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各地红军“围剿”,战云密布岭南,募化受阻。及至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浴血抗戰。救亡图存,国难当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募化建寺就此中断。抗战胜利不久,又历国共内战交争,岭南政局动荡垂危,募化之手向谁开伸?

也就是1934年这一年。藤县东山(麒麟山)东去三四里地环形山脉中的冯京山,发生“三元及第”状元冯京之父冯式的“冯公墓”遭附近唐姓族人挖掘暗道偷葬事件。冯唐两族由此诉讼公庭,官司一直打到国民政府“大理院”,惊动唐生智、冯玉祥等国民党显要高官,直到1947年。这场打了14年之久的官司,由蒋介石出面调停才得以“率直”。冯族胜讼后。驻军梧州的新桂系湘东师管区司令、中将师长冯璜主持重修冯公墓、三元亭,翌年春竣工,其亲自撰写“冯京传略”与“三元亭记”碑文,并请新桂系首脑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题写碑铭、墓志、题联等。现存“三元亭”匾额为原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题,冯璜题写亭记。李宗仁题联为:“梓乡亦有三元,世泽榕门同景仰;云树犹留抔土,家声华彩有光辉。”白崇禧题联为:“云路扶摇,玉笏班行列第一;天衢声价,彤墀爵秩历朝三。”

虚云禅师早年与冯璜交厚,重修冯公墓中又予帮助。此次赴梧州拜会冯璜,陈说修复广法寺事宜。冯璜一口应承全力支持。与虚云禅师亲自勘踏广法寺旧地.1948年秋征得桂系李白黄各大首脑同意。遂商议征地开工事宜。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席卷南下,企图退守广西的新桂系集团节节溃退。兵败如山倒。各部或降或逃,仓皇之极。冯璜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遂引兵投诚。不久广西全境解放,进入新中国新社会。国家大势所趋,虚云禅师重建广法寺的“虚云梦想”自然成为遗憾的未圆之梦。

历史无往不复,周而复始。天池、南华、光孝三座岭南古寺均因机缘有幸得以应运重修,相信终有一天,藤州广法寺这座曾见证过千余年陆海丝绸之路兴盛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悠远文明历史和中外文化交往的“岭南第一古寺”.将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浩瀚长风应世重生.再度闪耀出它无与伦比的千年雄姿与历史璀璨光辉,并见证当今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与辉煌……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