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轩辕丘


#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

黄帝轩辕丘在哪里?在封龙山桥门沟,穆天子传有记载

《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在哪里?在封龙山桥门傍。昔日轩辕黄帝及“四岳”履行雨师之职,曾在此建明堂、筑宫、修坛,祭拜天地,祈祷上苍行云布雨,风调雨顺。

黄帝铸鼎荆山就是石邑城西井陉山《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群臣后宫上者七十余人皆乘龙升天。”

大禹治水时“轩辕之山”就在封龙山,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巨岳雄伟峙立,大河奔流不息,高大重迭的山峦,有的像在拥抱,有的像在蹲坐,千万条沟渠汇聚形成众多湖泽。太行山高高耸立,河水连续不断,流向平原,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

早在古代就有记载:(穆天子传)于薮泽。畋甲寅,天子作居范宫(范,离宫之名也),以观桑者(桑,采桑)。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

三千年前,《穆天子传》记载: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说的是周穆王向黄帝故乡行注目礼,封禅雷神丰隆,坟墓填土,使其高大,免得日久天长湮没,为的是昭示后人,别忘了祭奠雷神。

黄帝一统天下。尧封:四岳、三公。〔舜设三公九州十二牧〕,禹定:三公、九州十二牧。尧舜禹汤来北岳恒山,考黜北方诸侯时。在这里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与其先祖轩辕黄帝后。轩辕黄帝在此:祭祀天、地、水牌位。铸青铜鼎,刻龙凤图、践天帝位,所以尧舜禹在此建轩辕庙祭祀。

根据纳新记载可知,封龙山是轩辕黄帝的化身。封龙山的形状和轩辕星宿的星图很相近,轩辕星宿图是飞龙形,所以封龙山也叫飞龙山。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

《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

  黄帝生于寿丘(轩辕之丘),长于姬水,都于涿鹿。地名对照争议很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说明桥山在哪里,所以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大荒西经》所谓“轩辕之台”就是《海外西经》的“轩辕之丘”,也就是说“台”和“丘”显然都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工建筑物。

《归藏》有关飞龙山的记载。“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

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记载三皇五帝史籍。《古三坟》记载的飞龙氏比黄帝时期更加久远:“伏羲氏始画八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

“轩辕之山”就是轩辕丘,就是一处“黄帝冢桥山”。封龙山古称飞龙山是黄帝驾龙升天,飞天之地。建黄帝宫后称“轩辕故庙”,桥门沟这里的团山就是黄帝所居之“轩辕之丘”。

封龙山桥门沟的由来:桥门沟村中原有一高大天然石门,横跨河上,似桥又似门,村落据此命名为桥门沟。

在村北一里有座高25米,周长330米圆山头。

山头南面是南北长300多米,东西宽200多米,总面积60000多平方米,近百亩。四方平整,很宽阔的人类修整的大广场,现在是农田。

这片区域是封龙山冲积带,不应该有这样的山头,更不该有这么平整多的耕地。

现在考证是人工造山,人工修整的土地,当地人传说这里是古墓,叫团山。

黄帝之宫在封龙山桥门沟团山,象团子一样圆丘山。轩辕与轩辕丘,在司马迁前后,因为轩辕与黄帝合称,所以在后世传说中,轩辕丘的变异形态,员丘山,圆丘,团山。

团山傍是贯通东西,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海的古驿道。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猿相辑时代,道路与人类从古猿、早期人、晚期人、到现在经历了几百万年。

团山正西是井陉山,山脚是氐水之源申庆大海眼,庚申日穆王祭登于氐,大奏。

团山正西还有石邑深涧杀人坑,井田制从这里划出,刑法在这里制定。

团山南面是封龙山称丰隆山、飞龙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名号。

团山正东是封龙邑,历史上最早的墓庄渠环城而过,这里有凤凰山,山顶有石棺。

团山东北是青龙山,这里叫墓庄,贵族之墓,丰隆之葬就在这一带。

团山正北有昭明建的王都砥石(石邑)城,洨河称契河,是消失的古恒水,又是鲜为人知的禹贡河环城而过。团山正北是黄山,穆天子冬月戊午,己未两天在阳岥开大会,山顶留石棺。

团山这一带历史上也叫黄山乡。封龙山区域村民,是族群积聚所形成的地域名称,它的名字就是他的始祖的名字,也就是他的名字是由始祖炎黄子孙留传后世。

《水经注·河水》:“(黄)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黄帝骑龙飞天后,群臣为纪念他,分散各地葬其衣冠弓箭之地,从此全国多地传说有黄帝崚,如峡西黄崚就是葬黄帝衣冠冢。

“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迎黄帝,黄帝升天而去”。封龙山,它是高近千米的一条大龙,飞龙在天,龙成了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考查者:白贵书,李云庆,刘彦瑞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