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西南舁镇西南舁村


假如,你已年过花甲,却从未见过亲生父母,不知自己原本姓什么叫什么,也不知道出生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对于寻亲六十二载的赵银海来说,被亲生父母抛弃是他这辈子无法弥补的伤痛;对于从小被叫作“上海佬儿”的王富栓来说,“我究竟从哪儿来”是他在姥姥临终前最想知道的答案;对于从未真正享受过母爱的高海栓来说,大山的那边有一个他找不到也回不去的家……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很多父母无力抚养孩子,只好把孩子送到上海的保育院。一时之间大量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后来,这些被称为“上海孤儿”的孩子被安置到其他省份,其中内蒙古居多,山西、河南等地也有不少。赵银海、王富栓、高海栓都是在那个时候被领养安置,跨越千里来到阳泉。

六十年一甲子,时光悄然流逝。当年的垂髫小儿如今已年过花甲,可他们的心中都有着同一个梦想——有生之年能和家人团聚。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今年以来,阳泉市公安机关在“团圆行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以公安刑事技术应用服务人民群众寻亲”专项行动,在阳泉市范围内设置8个“服务人民群众寻亲行动”免费血样采集点,通过DNA比对技术,广泛采集寻亲人员亲属DNA信息,积极组织技术比对,全力让更多离散家庭亲人团聚。

2023年5月以来,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对打拐DNA数据库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检测比对,发现其中有18条与“上海孤儿寻亲”的相关线索。于是,他们加班加点对工作组采集回来的血样进行精准比对,最终发现了与赵银海、王富栓、高海栓血样高度吻合的匹配项。之后经过复核及现场确认,最终帮助三位老人找到了失散60余年的家人。

“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见亲人”

在外人看来,盂县北下庄乡老石神村67岁的老人赵银海儿孙满堂、生活美满。但他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秘密——他是养母从上海领回来的孩子。虽然养父母一直待他很好,但他始终想不明白,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什么会把他抛弃?他的相册里,最珍贵的是一张4岁时养母带他在盂县照相馆拍的照片,这是他最珍贵的记忆,也是老人寻亲的重要线索之一。

时光易逝,岁月蹉跎。随着赵银海年纪越来越大,思乡之情、寻根之念愈发强烈。1995年,养母去世后,他便开始了漫漫寻亲路。多年来,老人在儿女们的陪伴下先后两次前往上海寻亲,最终都无功而返。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见亲人,成了萦绕在老人心头夙愿。

得知公安机关在阳泉市范围内设置了“服务人民群众寻亲行动”免费血样采集点,赵银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就近的采血点进行血样采集,没想到,这个举动圆了他的寻亲梦——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的民警通过DNA比对,发现在千里之外的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有人的血样与赵银海高度匹配。

为了进一步确定双方的亲属关系,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的民警远赴南京,寻找疑似比中家系人员核实相关线索。当72岁的张长英女士看到赵银海儿时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他。据张长英回忆,当时家里有4个孩子,赵银海是最小的弟弟。那时候家里穷,一家人只靠着母亲梅老太太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为让最小的儿子填饱肚子,只得忍痛将赵银海送给了一户上海人家。“我妈妈讲,农村那个时候困难,还是送他到上海享享福。”张长英说。之后,家里生活宽裕了些,母亲曾多次外出寻子,甚至到电视台通过寻亲节目寻找小儿子的下落,但始终没有任何消息。2013年,梅老太太抱憾去世。

2023年12月2日,这一天对于赵银海老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当他得知即将与失散62年的姐姐见面,几乎一夜未眠。与此同时,姐姐张长英一行6人从南京出发,驱车十多个小时,于当天凌晨抵达盂县。两位老人一见面便热泪盈眶,两双手紧紧拉着不愿松开。看着姐姐带来的母亲生前寻亲的影像资料,赵银海难掩悲痛。赵银海说:“知道母亲一直在找我,我感觉心酸得不行。没办法,当时我妈也挺苦的。今年我想回趟老家,去母亲的坟前上一炷香,告诉她,儿子终于回来了。”

“寻亲这条路,我走了60多年”

2023年12月19日,雪后的山城寒气逼人。一大早,家住平定县岔口乡食足村的65岁老人王富栓冒着严寒来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将写着“助人为乐寻亲人 感谢人民好警察”字样的锦旗送到民警的手中。“寻亲这条路,我走了60多年,真的不容易。”王富栓动容地说,“谢谢你们,帮我圆了这个梦。”

和赵银海一样,王富栓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父母所生,是从遥远的上海抱养回来的娃。在王富栓的记忆中,小时候村里的玩伴都会开玩笑地叫他“上海佬儿”。自己的父母是谁?家里还有没有亲人?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大石头,一直压在王富栓的心上。“我姥姥去世前,我在她的床前问她,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王富栓说。从姥姥的口中,王富栓得知自己是江苏省苏州市太仓人。1961年,他的养父母作为军烈属,从上海保育院将他抱养回来。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富栓的心里就扎下了寻亲梦。

1991年,王富栓第一次踏上南下的火车,一路来到家乡太仓,试图寻找家人。尽管当地政府、派出所都积极帮助王富栓寻亲,可奈何线索太少,技术手段有限,王富栓只能无功而返。之后的十几年,王富栓很少提及这件事,只在午夜梦回时不觉泪湿衣襟。

在阳泉市深入开展“以公安刑事技术应用服务人民群众寻亲”专项行动期间,王富栓将寻亲的希望寄予公安机关,并到平定县的采血点进行了血样采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市公安局刑侦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王富栓也通过DNA比对找到了他的家人。那一晚,悲喜交加的王富栓失眠了。“早上五点的时候我还哭了一顿,这些年真的太不容易了。”王富栓说。

2023年12月7日,天边刚刚挤出一抹鱼肚白的时候,王富栓在家人和民警的陪同下,驱车向一千公里外的太仓市出发了。历经近13个小时的车程,当天下午,当王富栓乘坐的车辆缓缓驶入太仓市公安局板桥派出所,等候多时的两个哥哥及其家人便迎了上来,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热泪盈眶,紧紧抱在一起。

这场跨越60年的久别重逢让在场所有人动容。在认亲仪式上,王富栓的大哥陆明元说,父母生前最记挂的就是这个不知下落的弟弟,也曾多次找寻,但始终没有找到,“真的特别感谢阳泉公安为我们一家团聚所付出的努力,弟弟回家了,我们的心愿也终于圆了”。

“再难,我也得回家看看”

今年70岁的郊区西南舁乡西南舁村老人高海栓是8岁那年,被养父从上海接到阳泉的。记忆中的场景已然模糊,但是仍记得坐了四五天的火车,跟着养父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陌生的村庄。“那会儿吃不饱,走路两腿都是打弯的,根本站不直。”高海栓说。

养父一生没有成家,高海栓是他唯一的孩子。家里条件差,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的高海栓心里一直有个“结”,那就是找到大山外的那个“家”。可是除了知道自己是从上海来的,高海栓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小时候穿着来的衣服也都没了,相片也没有,咋找呀。”高海栓略带无奈地说。

尽管如此,20多岁的高海栓还是踏出寻亲的那一步。他坐火车来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上海,在这里足足找了半个月也没有任何收获。“去了原来的上海保育院,还去了徐家汇,但是我连我自己原来叫什么也不知道,咋找呀。”高海栓说。

时光蹉跎了岁月,却无法泯灭老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梦想和渴望。得知公安机关通过免费采血的方式帮助群众寻亲时,高海栓第一时间去了采血点采集血样。原本他也没抱太大希望,因此在接到民警电话,得知找到他的两个哥哥时,高海栓愣住了,随后便是满心喜悦。

2023年12月19日,当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民警李炎润带着高海栓哥哥一家的照片来到家中时,高海栓和老伴儿拿着手机看了很久很久。由于两个哥哥都已年过八旬,没怎么出过远门的高海栓当下决定亲自去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认亲:“虽然路程很远,但是再难,我也得回家看看。”

亲眼见证三位老人重逢、喜极而泣的场景,李炎润十分感慨。在他看来,三位老人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寻亲这件事,毕竟在茫茫人海里大海捞针,挺不容易的。”他说。想要利用DNA比对技术寻亲成功,一定要寻亲者和父母亲属的DNA数据都入库,这是通过DNA技术寻亲成功的基础。“数据入库后,两三天就能比对上。但是为了精准比对,我们一般要去当地进行现场核实,真正确认比对结果没有误差,才通知本人。”李炎润说。

为了尽快帮助更多失散家庭团聚,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DNA实验室一直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据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处DNA实验室主任张瑞东介绍,2023年以来,阳泉市各采血点通过采集血样梳理收集的线索超过1100条。“我们加班加点进行比对,已确认比对成功的线索有20多条,目前都在进一步确认中。”张瑞东说,“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将保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积极主动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丨阳泉日报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