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水城市设计图片(中国风水城市)


邺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中原地区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

邺城的城制

邺城的城制是由三国时期的曹操亲自设计的,后经后赵石勒、石虎重建改建,再经北齐高欢、高洋规划与扩建,历370余年的发展, 形成了颇为规整的古代都城。它号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经今天的考古发掘证实古邺城东西长 2400米,最长处2620米; 南北宽 1700米,南、北、东垣基本呈直线,西垣略有弯曲,形制整齐,设计科学,即便于城内城外道路、坊里、街市、宫殿、官署等建筑的合理安排,也易于明确划分都市内外的职能分区。

邺城

根据《魏都赋》记载,邺城共有七座城门,分别是 南垣中间的中阳门、西边的凤阳门 、东边的广阳门;北垣东边的广德门、西边的厩门,以及西垣金明门、东垣建春门。城内有东西大道一条 。南北大道五条。 东西大道是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大道,横贯全城,把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东西大道以北,是邺城的宫殿区。宫城位于邺城北部正中,西为铜爵园,西北角为铜爵三台,东为贵族居住的戚里 ,南部为普通居民区和工商业区。以广德门大道为界,西为外朝 ,东为内朝。 外朝是朝会宾客、宴享群臣 、正大礼的地方;内朝位于外朝以东,是“听政作寝”的地方。 出内朝南门司马门为相国府、符节台等衙署所在地 ,内朝听政殿后是后宫。

从曹魏到东魏北齐,邺都宫城建置与布局越来越规整,前后协调、左右对称的规划设计愈益严密。邺都宫城规制改变了秦汉以来宫廷建筑分散、中央官署不集中的建置布局,完成了都城建置向单一宫城的过渡。邺城的宫城位于东西大道之北,西苑、大朝宫殿区、内朝宫殿区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大朝宫殿位于中央南北中轴线上, 内朝北部为后宫,东北部为太子宫,中央官署布置于内朝前,排列于正门左右。这样的排序与格局是根据城区空间划定的,既不像《周礼》规定的外朝、治朝、内朝南北前后的布置,又非秦汉以来咸阳、长安、洛阳的宫殿布局。

邺城布局

邺城的形制与宫城建置,流露出来的日月、阴阳、四时的”天象意识“十分明显。大朝居东,为阳为日;后宫位西, 为阴为月;四面城垣门名,标称四时,沿用了东汉以南北为贵的法天思想。汉朝时,”天转地不转“的盖天说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认为天是围绕着一个枢轴在绕地转动,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地的中心在北极星的西南,故形成了“西南为贵”的思想。而魏晋时期人们对天象的认识有了彻底的改观,知道了地球始终是绕着南北天极之间的轴线在转动,因此“南北为贵”的思想代替了“西南为贵”的思想,邺城在营建时,便把这一思想融入到了总体规划之中。

东汉都城洛阳为“南北九里、东西六里”的竖长方形,邺城则是“南北五里、东西七里”的横长方形 ,不但形状基本相同,许多重要建筑之间的相对关系也是相同的。因此邺城是以东汉洛阳城为模板,并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进 ,逐渐日臻完善起来的。

邺城金凤台遗址

日本平城京的城制

和铜元年 ( 公元708年 ) 2月,日本元明天皇下达了“ 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墓并从,宜建都邑”的诏令,并亲临平城现场视察,任命“ 造宫卿 ”正五位上大伴手拍和“ 造平城京司 ”正四上阿倍宿奈麻吕负责营建 新都。当年十二月,举行了奠基仪式,正式拉开了建造平城京的序幕。一年四个月后,平城京基本竣工。和铜三年,天皇及百官迁入平城京,完成了迁都计划。

平城京的结构布局与邺城非常相似。平城京由宫城(内城 )和外郭构成,宫城位于城内中央偏北部, 以宫城为中心, 规划街区和建筑;城区规划设计遵从对称和规整。从形制上看,平城京平面呈纵长方形, 南北长约 3086米, 东西宽约2118米。整个都城坐北朝南, 宫城前的南北大道为全城中轴线,大路以东为左京区,路西为右京区。城内主要街路包括宫城南六条横贯东西的大路,以及南北大道两侧并与之平行的六条南北街路。

日本平城京

日本学者岸俊男通过对平城京和邺城的对比研究认为:以前的通说认为平城京是模仿唐长安城建造的。但是通过其与邺城的对比,平城京的原型与其说是唐长安城,还不如说是魏晋的邺城。因为”平城京“整体形状与隋唐以前的北魏洛阳城、东魏邺南城极为相似。

从天皇居住的平城宫的设计布局上看,其与曹魏营造的邺宫颇为相似:从西到东有两大建筑群, 即西侧殿堂和东侧殿堂, 殿堂的北面为后宫。西侧殿堂是天皇举行大典的地方,东侧殿堂为日常办公的地方, 后宫为天皇、皇后的生活区,与邺宫的中朝、外朝、大朝、内朝及后宫的设计布局几乎一模一样。

邺城的中朝相当于平城宫的西侧殿舍,内朝相当于东侧堂院。其北侧的后宫相当于内里,中朝南下的街路相当于朱雀大路。所以日本学者推断邺京是日本大藤原京及平城京的祖型。

邺城对长安城形制的影响

唐代都城长安继承发展了邺城模式。

长安城在营建过程中,是按”先筑宫城、 次筑皇城、再筑外郭城“的顺序进行的,这与邺城营造的顺序如出一辙。长安城东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呈横长方形,也与邺城比较相近。长安城的城门名字也多仿照邺城而来,邺城宫城前有东西大街,东有建春门,西有金明门;长安皇城前同样也有东西大街、春明门和金光门。就连长安皇城正门朱雀门以及旁边的明德门、启夏门,也都来自邺城的城门名字。

长安在营建时沿续了邺城建城的理念,以城的四门表示东南西北及春夏秋冬, 用方位指代四时。另外,长安仿照邺城, 将宫城置于都城北部中央,取象天之紫微垣,以应孔子说过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唐朝长安城

长安城是唐朝的政治中心 ,也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长安城东西宽 9721米,南北长 8651米 ,周围 36公里。布局上把宫城位于长中间偏北的位置,南面为皇城,其中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官府衙门、官办作坊和仓库、禁卫部队等,皇城三面为居住坊里包围。

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南北有十一条街,东西有十四条大街,正对皇城及宫城大门的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把长安城分成东西两半。朱雀大街两边其他道路及坊里的布置也是对称的。 长安城划分为 108个坊,东市、西市对称地分列在朱雀大街两侧。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直接受曹魏邺城规划及北魏洛阳规划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制的成熟。

日本古代都城形制渊源

日本古代都城模仿古代中国都城,并不止是平城京这一个例子。平城京之前的日本都城藤原京,其形缺点也受到邺城形制很大的影响。

藤原京

藤原京的外形是东西宽 4 里、南北长 6 里的竖向长方形,这种南北长、东西窄的纵向长方形格局,与邺城的外形基本一致。藤原京的宫城位于北部正中,宫城与都城北界不相接,其间为苑池所在,这是受到长安城的影响。藤原京的坊每边长约半里,同样是一个正方形,这种平面正方形的坊与长安城的坊在形制上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日本早期都城藤原京的形制渊源,完全可以在长安城找到出处。而长安城的形制,正是受到邺城的影响,因此藤原京体现的是长安城的形制 ,也是体现邺城的形制。

藤原京之后的平城京,历7代天皇,有着近百年的都城地位,是日本著名的古都,因此它的形制更能说明问题。据考古发掘证实,平城京宫城内发现的两组大型建筑群,即所谓的“第一次内里、朝堂院”和“第二次内里、朝堂院” 。如果暂把平城京宫城左向外凸出的部去掉,就会清楚地看到平城京与邺城在形制上极为相像。

魏晋时期,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同中国进行接触的。描写邺城的 《 魏都赋 》就是在此时被收到 日本的《 文选 》 之中,而《文选》是日本人所十分喜爱的书。因此古代日本得到过许多有关邺城 的详细情况,极有可能是以 《 魏都赋 》 中对邺城的 描 述来设计建造藤原京和平城京的。

当然,日本在建造平城京时,正是中国的唐代。这是日本同中国交流比较频繁的一个时期,日本通过遣唐使和派遣留学生,学习唐代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其中必然包括建筑方面的技术。从日本的藤原京和平城京出现的”朱雀大路“、东市和西市、松林苑等名称和建制上看,这些正是从唐朝的长安城直接复制过去的。显而易见,平城京虽然不是对邺城进行直接,而是模仿长安城;但长安本身的形制就是受到邺城的极大影响,因此说平城京受到邺城形制的影响,是完全符合历史的。

平城京迹

邺城对后世都城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说过:”长安实受北魏孝文帝之洛阳都城及东魏、北齐之邺都之影响。”

从曹魏邺城开始,诸代王朝都城中的中央衙署便开始集中,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邺城的北置宫城、里坊制,以及对称布局的开始 ,也是北魏洛阳城、建康城、隋唐长安的直接渊源。

日本古代都城的设计营建,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双方间的承袭关系是: 曹魏邺北城→北魏洛阳城→东魏邺南城→隋唐长安城→藤原京→平城京。

日本学习中国都城的先进制度和技术,在营造自己的都城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独创精神,这一点还是应该承认的。比如邺城的宫墙是厚实的板筑土墙,城门一般都在城墙上构筑城楼;而日本的宫墙和城门则采用回廊式 ,城门就地筑基,不另建城楼。

因此也有些日本学者认为:中日两国古代都城的城制在形制、宫城位置、坊市街区、园林等方面有些相似之处,是因为古代中、日两国在都城设计上,都贯彻了“天象、风水”意识,城制自然多有相似。如果仅凭城制某些方面相似的现象,就断定日本都城模仿中国都城,似乎证据不足。平城京的设计与布局借鉴、参照了邺城,所以二者才有诸多相似点;但平城京与邺城仍然有很多差异之处,二者仅仅是”相似“,而不是模仿造成的”相同“。

邺城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都城的许多制度是在唐朝时直接通过长安城模仿过去的 。因此邺城是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都城模仿原型的最原始形态,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