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理风水塔图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走进南诏国发祥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座座古塔,或与名刹古寺相连,或单独立于山野,形成独特的风景线,给神奇美丽的南诏古都增添了几分庄严古朴的气氛。

塔与寺,似乎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前者在于纪念和象征,后者在于实用,而在好多地方,塔与寺总是建在一起。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灵应山上的圆觉寺前,就有一对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双塔。双塔大小一致,形式一样,均高20余米,塔高九级,均为四方形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顶各有大理石雕刻的葫芦形塔刹一个。双塔对峙,分列于圆觉寺山门左右两侧,同圆觉寺古建筑群辉映相照,构成了我国“塔寺一体”的佛教建筑格局,显示了巍山人民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雪白的宝塔拔地而起,直指苍穹,点缀了远远近近的青山绿水,被誉为圆觉寺八景中的第一景“浮屠削玉”。

明清时期,滇西一带普建风水塔,构成了一道道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今在巍山县城南两公里文笔村田野里,仍屹立着一座历史最悠久的风水塔——文笔塔。文笔塔又名白塔,此塔始建时间已不可考,倒塌后仅存塔盘,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按原塔样重建,为九级方形密檐式砖塔,高25米,塔门开于北面,门额有“岳峙渊亭”大理石匾。塔身各层四面设有佛龛,内供有石佛,北面开有卷顶式塔门一道,以供人出入和登临,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在唐代,塔的平面采用正方形,塔身朴素无华但有显著收分,塔身以上则是层层密叠的叠涩檐,塔的卷杀在中段凸出而顶部收杀比较缓和,使唐塔与众不同,显得挺拔饱满。

残缺不全的砖石,摇摇欲坠的古木,在岁月沧海变幻中,巍山的许多古塔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其中龙于山塔、境东虫蝗寺塔、县城西门外西寺塔已被完全拆除毁坏。而在县城等觉寺大门两旁(今县医院后院),仍残留有两个塔基,据《新造双塔寺宝塔记》一书记载,此双塔各高约15米,为九级方开密檐式实心砖塔,出檐较短,出挑砖共三层,第一层为犬牙状。塔顶有约2米的紫铜玉顶塔刹,顶上还有金莲叶盖子,上系24个风铃,象征二十四节气,莲盖上有铜葫芦一个。塔身有佛龛,供有石雕佛,南面各竖大理石碑一块,上记述蒙化府知府当年造塔的情况。后来由于人为原因双塔被拆毁,如今又重新修复,在南诏博物馆南门外重放昔日风采。

苍老的面孔,布满了岁月的皱纹;粗糙的砖石,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凝视南诏古塔,一坑一洼,都禁锢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一缝一痕,都封闭着离合悲欢。只有这古塔,永无止境的挺立着的古塔,将所有的狂喜大悲,都沉淀成千层湖底的石子,不再起一丝波澜。

经历了历史,会变得沉重;经历了岁月,会变得坚强。面对被无数次雨水冲刷及风吹日晒而依然屹立的古塔,凝视塔身那斑驳的旧痕及在石缝中依然生长得葱茏的小草,心有所思,古塔不仅写就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也留下了岁月走过的脚步。

来源/学习强国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