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榄根的别名(乌榄图片大全)


近日,笔者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同时被几位本地的朋友以同一种食材“刷屏”,虽然他们食法各异,但都传递着同一个“味道”——怀旧,其中一位朋友称“寻回儿时的味道”。这个独具本地特色、让人津津乐道的食材就是乌榄,它到底是什么味道,让人如此挂念?

乌榄,别称“黑榄”,属橄榄科。宋代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果》中形容:“乌榄如橄榄,青黑色,肉烂而甘。”乌榄全身是宝,果实可生食,果肉可腌制“榄角”(或称“榄豉”)作菜,榄仁为饼食及肴菜配料佳品;种子油供食用、制肥皂或作其他工业用油……乌榄之所以令笔者和同龄人回味,当然不仅是因其味“甘”,而是它带给我们一幅幅有画面感的回忆——小时候,我们课余的手工制作不是折纸、画画,而是腌制“榄角”。

在番禺,南村镇的坑头村及附近村乡盛产乌榄,当地村民均有食乌榄、制榄角的习惯。乌榄的果期为5月至11月,刚好跨越暑假,所以“下乌榄”(即摘乌榄)、制榄角在那时是当地许多学生的暑期“作业”。或自家摘了乌榄,或亲戚送过来,收获来的乌榄大体有两种食法:一是“生食”,将乌榄放入热水中浸“熟”(软),撕去黑色外皮,软烂的果肉沾些许砂糖即可食用,甘中带甜,也带些生涩。这在当时,已经是学生们不可多得的“零食”;二是腌制成榄角作菜。各家腌制榄角可谓各施各法,以其制成后的软硬程度,可一分为二:其一是硬的,制成后仍硬如撑开的帽子,有棱有“角”。首先用温热的水将乌榄浸泡,时间不宜久,水温不宜高,以不要泡软榄肉、保留硬度为宜,然后用小刀把榄肉分成两半,让榄核和榄肉剥离出来,将分成两半、形似帽子的榄肉整齐排列在陶瓷或玻璃瓶里,排成一层后撒上盐,然后再排一层,再撒盐,如是者排满一瓶,密封瓶盖,静待时日便成了佐餐的咸菜——榄角。此时的榄肉依然保持“硬度”,咸、硬、爽口,多是直接就着饭或粥吃;其二是“软”的,制成后软、烂,类似“豆豉”,以“榄豉”称之更形象。在腌制时,水温要高,浸泡时间稍长,当榄肉变软时,用手“挤”出榄核,用手稍稍压扁榄肉,放入腌制的器皿,放少许盐即可。这种软身的榄豉不会太咸,乌榄特有的甘香味,加小许糖蒸热即可成佐餐的小菜。但更普遍的食法是榄豉蒸猪肉、蒸排骨、蒸鱼……蒸鱼、蒸排骨放少许榄豉,立即清香四溢,开胃醒神。蒸出来的鱼肉不光没有鱼腥味,还能吃到鱼肉里透着榄豉特殊的香味。

榄核椎开取其仁,便是“榄仁”,是制作糕饼的馅料之一,广式中秋月饼中之“五仁”,“榄仁”是其中一份子。以前,在坑头村,许多村民空余时间将吃完乌榄后剩下的大量榄核,斩开取出榄仁,经加工后出售,渐成致富之路。制作榄仁也曾一度由“副业”成了“主业”,坑头村在当时是有名的“榄仁村”,也造就了一批榄仁个体大户。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的转型,“榄仁村”早成了历史。

农田、榄树减少,乌榄也由从前寻常可见到现在难得一见,以致于偶然吃到,就要发到朋友圈里感叹一番,怀旧一番。 (李敏珊)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