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潭风水图(风水奇谭)



近日再读柳宗元《小石潭记》,其间讲探溪流“斗折蛇行”,观山色“参差披拂”,表风骨“其境过清”,实是文风清丽、言辞生动、意蕴深远。艳其美景、羡其幽情之下,心痒难耐,遂找到地图翻看,才发现永州零陵小石潭有两千里之遥,难以前往。观想图中山川,沿秦岭淮河一线自西北向东南,可见山峦起伏、地势逐渐降低,延续到南阳盆地方城县境内,便是秦岭余脉伏牛山南线的入口,这里有七峰山一座,海拔约七百米,西北方向的玉女湖畔,是点状的潭瀑景观,看地图显示,名为“七十二潭”。

七峰山一角(网图侵删)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七十二潭距离仅百公里,算不得险远,但我想这里应该与柳宗元文中“小石潭”情形相似,便想做那“众游者之一”,体会一下柳大家的心境。

深秋的早晨,空气中泛起迷雾,又恰逢寒潮和大风预警,给人带来一丝忧虑。我们于九点出发,即使开启暖风,在车里犹感湿冷。高速公路上几乎没什么车辆,右侧栏杆外散落着枯枝黄叶,路外的几排杨树林簌簌作响,通过舞阳境内沙河特大桥时,不见河岸垂杆的钓叟,也没了坡道吃草的羊群,河里的水位虽涨了不少,却是一番萧索景象。

一小时后于叶县下站,沿323省道继续往西南方向行驶,视野逐渐开阔,道路旁植被树木多了起来,过了常村镇,经二道岭、艾黄岭,看地名已知接近山区。这时地势升高,晨雾逐渐散去,远处山林依稀可辨。再向前时,于公路北侧见到百米河道,道路也曲折起来,我们得以缓行观景。

沿河道两公里许,可见石闸横贯其上,闸后是大面积的湖水,极目远望,四面皆是山峰高地,如镶嵌在巨石里的蓝色水晶,为这朴素暗淡的深秋山林点缀出盎然生机。打开地图看,地名“孤石滩水库”,有几公里方圆,我们边走边看,天气也慢慢清朗起来。

孤石滩水库

在山区行驶与平常公路不同,临水沐风、穿山过涧,没有焦躁烦忧,本就是一种身心上的享受。孤石滩过后又划出一条小河,再过几公里便是当地知名的“拐河镇”。拐河是古称,实际上是淮河的支流澧河,因河湾曲折被化名为拐河,从地图走势看,拐河等几条河流先入孤石滩,出澧河,经漯周,越阜阳,最终汇入淮河,再入洋洋大海。

沿拐河左转,看到石桥两拱、石门一座、石碑一顶,近前辨识,碑文镌刻“中华第一石川”,笔法清隽,力透石头背,令人肃然起敬,这边是此行的目的地,七十二潭了。

七十二潭山门

近午时,我们进入山门。行走没几步,就有两条路可选,一是阶梯上山道路,一是亲水无规则道路,我们走亲水路线,不远就是第一个景--迎宾潭,潭水叠石七八层,自上而下,细流湍湍,而潭水清浅,水草藤蔓明晰可见,潭中有许多小黄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好像在与游客嬉戏。

再向前行,经老龙潭、神龟潭、双龙潭,皆错落有致,尤以神龟潭为特。潭顶匍匐着岩石一座,状若神龟吐泉,瀑高十米,潭中各色奇石并列,真如柳宗元所形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水流穿过石缝而下,也应了叶圣陶的那句“滩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涛冲进去,作鸿洞的声响”。若是在夏季,能穿个凉鞋沿石溯溪而上,徒手攀爬于跌宕的潭瀑之间,想必会是清凉刺激的感受。

过几潭再向上望去,可见裸露的黄石、矮矮的松林、泉水冲过的涧道,每向上走个几十米,便能听到水声,隔着岩石林木却见不到水瀑模样,彷如《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沿路继续走,或者説沿声音探寻,总能见到溪流、石滩,果有追秘之乐。

从地图看,七十二潭只是七峰山的一隅,约徒步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山顶的开发区域。顶有“天池”湖泊,几百米见方,湖面停泊着几艘画舫游船,彼岸的山绵延重叠,能见度不高,几朵云与山连接起来,如披上轻薄的雾帔,有种接天破云的奇特。一路的潭水景观,已然让我们不虚此行,没想到了山顶,还有浩渺天池,清澈碧透;古典游船,泛舟湖上。湖边又开发了地震体验、鬼屋探险、空中飞船等游乐项目,可供休憩赏玩,可见设计者的匠心。

山上天池

沿湖徐行时,气温很低,寒潮大风再次向我们袭来,原本因运动发热的身子很快变凉。天池的南边可见木屋几幢,走近前去,我们在木屋群旁边发现一条一米多宽的小石板路,界牌指引上写“广裕阁”,想必是一处雅致的阁楼,便提起精神,前往一探究竟。

这是一处隐秘的所在,小路两旁被茂林掩盖,上行时,遇到树林边藏着一个小洞,有神龛、木桌、石凳,还有半截未燃尽的供香,不知道是民间供奉的哪路神仙,想来各地都是一样,“逢山必见神”,记得朱自清《松堂游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到了小路尽头,又出现石阶石栏,四面围起一座三层楼阁,中柱牌匾书鎏金行楷“广裕阁”,阁中正展出“百家姓氏大观”,走进阁楼,发现观展者寥寥。自外而看,阁楼呈六角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气势壮阔,构制雄伟,虽算不得名山名楼,却别有一番观感。

从广裕阁向前,修建了一条柏油公路,竟然能盘旋再上数百米,方才到了极顶。在极顶处有一水池,沿石路分出了一股水流,向下连接着楼梯状分布的几十个石台,每一层石台被水冲刷之后,旁边便形成一个小水潭,几十潭如星罗密布、圈圈点点,蔚为壮观。水流一层一层地沿山势向下,让人慨叹自然之奇美。一路探到这儿,才算真正看到了“七十二潭”,才是“最高最远最洒脱”的风姿。

最终的七十二潭景色(网图侵删)

以前有驴友常说,上山就要登顶,也不能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我们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见山川、知风物、溯根源,虽然也如《小石潭记》中那样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但我们没有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早早离去,而是“放舟青山外、逐浪云水间”,探寻每一处景致,体验每一种风情,也算向柳宗元致敬了。

是为记。


于十一月九日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