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上 祖
唐尧帝(陶唐氏)尧姓祁,名放勋。相传:尧的母亲是母系氏族的陈锋氏部落的一个女子,姓伊,名叫庆都。据说庆都本是天帝的女儿,20岁时才寄居到伊长儒的家族。庆都生得美丽绝伦,但尚未结婚。《竹子纪年》载:“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日,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彩,须髪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旣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
据史书所载:“尧帝封其长子监明的儿子祁式于刘地”,见于《尚书中侯》。《沛县志》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国(微山岛西南二十五里)者为留氏,注(路史国名纪)。《资州直隶州志》载:尧九子资助禹治梁州沱江水有功被受封于治水之邑曰资邑。刘姓旧谱载:“盘古以来,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姓伊耆,名放勋,因母庆都生尧于丹陵,育于伊侯之国(河南伊阳县),后徙耆(通作祁,山西太原祁县),故曰伊耆氏。年十三助兄帝挚,受封于陶(山东兖州定陶县),年十五复封于唐(河北保定唐县)为唐侯,故号陶唐氏。帝尧生十子,其长子监明受封于刘,为刘氏之始祖也,嗣子式虞舜时袭封刘邑”。《尚书中候》载:“尧之长子监明早逝,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祖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等处,衍传于后。陶唐氏帝尧妣散宜氏女,曰女皇,生十子二女。
孔子删书断自唐尧,自尧帝甲辰元载起(自尧帝甲辰起,以下天运六甲周旋,历代至今一年不错),因兄帝挚尸位九年,天人厌弃,诸侯尊尧为天子,年十六践天子之位于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国号曰唐,以火德王,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寅为正月自唐始),命羲和作历象以授民时(春夏秋冬详载于书)。戊申五载(公元前2353年),尧之庭有瑞草生焉,曰冥荚,十五日前,日生一叶,十五日后,日落一叶,月小则一叶不落,可以知旬朔,故又名历草。庚戌七载(公元前2351年),瑞应祥灵,麒麟游于郊薮,凤凰巢于阿阁。癸巳五十载(公元前2308年),帝游观,击壤有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华封有祝(华在陕西华阴县,掌封疆之官):“愿圣人多富多寿多男子”。至癸丑七十载(公元前2288年),虞舜登庸,举十六族才子,八恺八元,有五臣为辅(禹稷契皋陶伯益)。乙卯(公元前2286年)舜使禹平水土,丙辰(公元前2285年)朔旦,舜受终于文祖(尧始祖之庙)。尧命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中字传道之心法),庚申(公元前2281年)作大章之乐(尧乐),辛酉七十八载(公元前2280年),神龟负文出于洛(洛,水名,即洛河,在河南黄河下游南系大支游),禹治水时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癸亥八十载(公元前2278年),禹治水成功。定九州岛贡赋(九州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贡赋上中下分为九等),大哉尧之为君也,其仁如天,其智若神,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于帝元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陵(今山西冀州),公元前2259年去世,葬平阳东原(今山西临汾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尧陵),享年118岁。在位98年(帝元347至444年),禅让虞舜登位。帝尧妣散宜氏生二女适于舜曰娥皇、女英居于渭水河边。尧生十子:1监明、2丹朱、3开明字符暄、4启明字遥纯、5胤明字应君、6觉明字顺曜、7卧明字洪祺陶姓始祖、8晦明字来铣、9源明字资、10卢镕字少康。
一世祖:(大始祖)监明公(帝尧长子)邺邑侯,祖居冀州平阳府(今临汾)受封河北唐县刘地,尧之长子监明早逝不得立,源明长子式承嗣,式継嗣居刘地;源明公名资,虞舜时受封于留邑,后受封资邑,徒梁州沱江中游资中开基立业。生于帝尧十八年辛酉(公元前2340年)六月六日,卒于帝尧九十九年壬午(公元前2259年)享寿八十二岁,葬于梁州资邑天台山下。妣风氏、古氏、巫氏。生二子:1刘式、2永河(资姓始祖)。
二世祖:刘式公(监明公嗣子)字秉正,虞舜时首封大彭留邑曰留国,后因监明受封于河北刘邑,壮年早逝,为承嗣监明之基业,迁徒刘邑,故以地邑为姓改曰刘式。妣密氏,生二子:1济安妣王氏、2济乐。
三世祖:济乐公(刘式公次子)号天申。居于河北刘邑(今河北省中南部),虞舜时袭封为刘邑侯。姚氏,生一子:岁纪。
四世祖:岁纪公(济乐公之子)字方都,号西山。妣陆氏、黎氏,生三子:1正成妣张氏、2正定妣汪氏、3正坤。
五世祖:正坤公(岁纪公三子)字意绪,号名山。妣妫氏。生一子:长历。
六世祖:长历公(正坤公之子)字万年,号东山。妣翟氏、有熊氏。生三子:1德仁妣孙氏、2德尧、3德科妣李氏。
七世祖:德尧公(长历公次子)讳干泰,字善嗣。妣薛氏、姞氏。生二子:1仁宏、2仁发妣吴氏。
八世祖:仁宏公(德尧公长子)名启明,字衡叔。妣孟氏、高阳氏。生四子:1廷光号秦贞、2廷绅妣未氏、3廷珍妣邱氏、4廷贵妣黄氏。
九世祖:廷光公(仁宏公长子)号秦贞。妣雍氏、尚氏,生一子:爵南。
十世祖:爵南公(廷光公之子)号长庚。妣尚氏。生二子:1行矩、2行清妣文氏。
十一世:行矩公(爵南公长子)名景生,袭刘邑侯。妣晏氏、容氏,生三子:1复盛妣陈氏、2复旺、3复松妣曹氏。
十二世:复旺公(行矩公次子)讳德顺。妣易氏、蒙氏,生四子:1茂光妣宋氏、2茂清、3茂华妣杨氏、4茂文妣徐氏。
十三世:茂清公(复旺公次子)字光万。妣史皇氏、丁氏,生一子:孔阳。
十四世:孔阳公(茂清公之子)号景丰。妣巢氏。生三子:1日盛妣周氏、2日永、3日贵妣卜氏。
十五世:日永公(孔阳公次子)字齐,号元洪。妣西梁氏,生二子:1德荣、2德康妣何氏。
十六世:德荣公(日永公长子)字挚,号洪道,妣逢氏。生一子:聚义。
十七世:聚义公(德荣公之子)字渝,袭封刘侯,妣古氏、姜氏。生三子:1刘累、2刘宗妣熊氏、3刘祖妣汪氏。
十八世:刘累公(聚义公长子)字华美,号邱公,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卒于夏桀三十一年癸酉(公元前1845年)享寿壹百一十一岁(一说累公享寿一百零七岁,又说累公寿八十四岁)。葬于鲁山县鲁阳故城,即邱公城。公诞生时,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公学扰龙于豢龙氏,十岁能扰龙。夏孔甲帝时天降二龙于朝,雌雄各一,帝令累公饲养,公能善食之有功,帝嘉之,于孔甲元年壬寅(公元前1879)废豕韦氏彭姓之国赐于累公,晋封累公为右丞相,幷赐为御龙氏。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1873年)一雌龙死,累公潜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公恐惧,带领家少奔鲁阳避祸,时年二十六岁。遂迁于河南汝州鲁山县安家置业。妣赵氏、汪氏。生九子:1大益妣万氏、2万益妣陶氏、3永益妣余氏、4洪益妣吴氏、5正益妣辛氏、6宗益妣辛氏、7顺益妣黄氏、8昌益妣张氏、黄氏、9伯益妣姬氏。
《刘累之传说》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就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在一部《清源刘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刘累”,即姓刘名累。刘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刘姓也公开推刘累为刘氏肇姓大始祖。
其实,人出生时手掌或身体某一部分有纹饰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这就叫胎记。而刘姓的“刘”字,在先秦时可能与“留”相近,甚至本来就是一个字,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不过,刘累虽然有这样神特的手纹,他也因此而取刘累这个名字,但刘姓的得姓却不是因他而始。刘姓的得姓,仍然应该以尧帝之孙式为始,刘累是帝尧陶唐氏后裔,也就是监明嗣子刘式的后裔。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当然在当时还只是称刘氏而不称刘姓)。此次因手掌有“刘累”二字而取名叫刘累,也只不过是仍旧以刘为氏罢了,幷非因此改姓为刘。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累是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中国人的名字并非简单的符号,必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是一种神瑞兆示,与刘累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
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鬷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幷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
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两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两条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力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幷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世由刘邑(今河北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4年,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两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幷派使者向刘累两次索求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一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两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他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逃到了豫州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
北 宋 王 安 石 赋 诗 赞 曰:
神物擎天扰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
当时若使无刘累,龙意茫然始得知。
十九世:昌益公(刘累公八子)字佑,名振,号泰宜。妣黄氏、张氏。生二子:1刘歆字信盛、2刘明妣翟氏。
二十世:信盛公(昌益公之子)讳隗,字赐命,号曰明。随父徒居山西古冀州平阳府立业,妣徐氏、张氏,考妣同葬于古冀州平阳府。生三子:1咏七、2咏八、3咏九。
二一世:咏八公(信盛公次子)讳堪,字梅桂,号统,(夏粲期间御龙氏改封为豕韦氏)商朝封为威烈侯。妣高阳氏,生一子:相承。
二二世:相承公(咏八公之子)讳保淋,字杭,号玉拔。妣秦氏、农氏。生二子:1全禄字岳妣陈氏、2全福。
二三世:全福公(相承公次子)讳颂,字开瑶,号明启。公在商朝官任右师大夫,妣罗氏。生二子:1美然、2美勋。
二四世:美勋公(全福公次子)讳洪周,字桓,号丙干。妣元氏、景氏,生四子:1钊胜、2钊胎、3钊宁、4钊胴。
二五世:钊宁公(美勋公三子)讳申,字干元,号文正。公在商朝官任贤大夫,妣熊氏,生二子:1炳亮、2炳宽。
二六世:炳宽公(钊宁公次子)讳茂高。公在商朝官任臣大夫,妣余氏、吕氏。生二子:1文成字道章妣吴氏、2文盛字道山。
二七世:文盛公(炳宽公次子)字道山,号正义,妣贝氏、妫氏,生三子:1叨亮名锦遥、2叨青妣宋氏、3叨明妣杨氏。
二八世:锦遥公(文盛公之子)字叨亮,号太常。妣曾氏、米脂氏。生三子:1升吉、2升喜、3升和。
二九世:升吉公(锦遥公长子)字先江,号通财。妣程氏,生二子:1瑞明、2端明(后移居徐州东坑)。
三十世:瑞明公(升吉公长子)字坤成,号鬻化,妣程氏、古氏、任氏,生三子:1先柱字案喜、2先扬字案临妣缪氏、3先辉字案康妣袁氏。
三一世:先柱公(瑞明公长子)字案喜,讳茂常,号东明。妣陈氏、吉氏,生三子:1源传字智和、2源俊字智明、3源福字智亮。
三二世:源传公(先柱公长子)字智和,又名浪,号东山。妣姒氏,生三子:1维益字缙妣李氏、2维宗字绘、3维总妣甘氐。
三三世:维宗公(源传公次子)讳绘,字贤,号元申。妣西梁氏,生二子:1新兴、2新舆。
三四世:新兴公(维宗公长子)讳元远,字朋琳,号腾。妣芊氏、休氏、屠氏,生三子:1建吕、2建腤、3建腷。一说生六子:1观清妣宁氏、2观唐妣费氏、3观树妣庄氏、4观明妣张氏、5观潮妣杨氏、6观榜。
三五世:建吕公(新兴公长子)字观榜,讳月清,号虔。《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商武丁五十年庚午灭豕韦,累公裔复其国,受封豕韦氏曰韦伯遐,国都唐邑”。生于商小乙二十八年丙辰(公元前1325年),卒于商祖庚元年丙辰(公元前1265年),享寿六十一岁,妣文氏,考妣合葬于古冀州梁山县界。生二子:1文桢名宝招、2文祥妣王氏、宋氏。
三六世:宝招公(建吕公长子)字文桢,号陈。妣谢氏,妣吕氏。生子二:1晨福、2晨禄。一说生四子:1刘釜妣郑氏;2刘符;3刘管妣杨氏;4刘簋妣林氏、孙氏。
三七世:晨禄公(宝招公次子)字符符,号明万。妣詹氏,妣张氏。生三子:1任期、2任玉、3任授。(一说生二子:1九锡妣朱氏、2九龄。)
三八世:任玉公(晨禄公次子)字九龄,讳景。妣张氏,生二子:1添祯字道总、2添祥字道统。
三九世:添祯公(任玉公长子)字道总,讳秉新,号名山。妣甘氏,妣魏氏,生六子:1树湖、2树涟、3树鸿、4树淦、5树淮、6树江。一说生二子:1伯亿、2督亿妣景氏、安氏。
四十世:树鸿公(添祯公三子)字栽,号伯亿。史载豕韦氏被纣王逐放于唐邑平阳府,故为唐氏(今山西翼城县西)。妣卞、任氏,生二子:1登富、2登贵。
刘氏在周为唐杜氏,在晋为士氏,在秦复为刘氏,在魏为西梁大夫。
四一世:登贵公(树鸿公次子)讳笃庆,号万明。妣狄氏,妣吕氏。生二子:1俊通名楚阳、2俊达名楚仲妣古氏。
四二世:俊通公(登贵公长子)字启兆,讳楚阳,号绵。妣曹氏,妣田氏。生三子:1彦文字春妣林氏、2彦武字子熊、3彦德字子淋妣欧氏。
四三世:彦武公(俊通公次子)字子熊,讳弼,名略,号兔统,周成王八年冬十月分封诸侯,豕韦氏由唐邑迁之于杜邑(陕西长安县东南杜曲),建立唐杜国,故名曰杜敬,史称唐杜氏,爵位伯,谥号杜伯。生于西周武王五年癸未(公元前1118年),卒于周康王十八年庚辰(公元前1061年),享寿五十八岁,殉葬于山西省平阳府南冲。妣巢氏,生四子:1刘猛妣吴氏、2刘勇讳标林、3刘刚妣殷氏、4刘强妣顾氏。
四四世:标林公(彦武公次子)字忽,号积传。妣金氏,妣费氏。生三子:1德胜、2德朋、3德腤。
四五世:德朋公(标林公次子)讳元,字建平,号道明。妣曾氏、任氏。生三子:1敬堂妣石氏、2敬典字朝良、3敬培妣熊氏。
四六世:敬典公(德明公次子)讳栗,字朝良,号鉴发。妣张氏。生二子:1廷乐、2廷声。
四七世:廷声公(敬典公次子)讳照燃,字美华,号合光。妣毛氏、董氏、张氏。生二子:1元振字之雄、2元拔字之望。
四八世:元振公(廷声公长子)讳将,字之雄,号日宋,福立。妣古氏、风氏。其后裔有部份为谷氏。(注:公元1971年原安泽、浮山两县合幷为古县)。生二子:1胜清、2胜海。
四九世:胜海公(元振公次子)讳睿,名芳炳,号林枝。妣杨氏、修氏、陶氏,生三子:1试玉、2试集、3试茂。
五十世:试集公(胜海公次子)字松华,号平环,妣孙氏,生一子:长远。
五一世:长远公(试集公之子)字心德,号福应,妣张氏,生二子:华封、华泰、华寿。
五二世:华封公(长远公长子)字世郎,妣古氏、妣易氏、徐氏。生四子:禄清、禄源、禄永、禄祥。
五三世:禄源公(华封公次子)名宗臣,字广庭,号永明。殉葬于山东省兖州府泗水县。(注:兖州周朝为鲁国,汉为山阳郡,宋更名兖州,今为兖州县。泗水县古为卞明国,隋改今泗水县)。妣孙氏,生三子:1星亮、2星开、3星辉。
五四世:星亮公(禄源公长子)字万忠,号千秋。妣任氏、周氏。生六子:1拱和、2拱科、3拱昭、4拱照、5拱盛、6拱得。
五五世:拱昭公(星亮公三子)字忠信,号寿康。妣杨氏,生五子:1报江、2报联、3报睦、4报淮、5报盛。
五六世:报联公(拱昭公次子)字福,妣吕氏,生一子:杜桓。
五七世:杜桓公(报联公之子)字致禄,名桓。生于周宣王十二年乙酉(公元前816年),此祖系累公四十世孙。事周宣王,为上卿大夫,刘氏至此始显其名,封邑于杜,以邑为氏,为杜氏;爵位居伯,故号杜伯,(雍州长安县有杜城,即为周杜伯之国)后世杜桓赐封于荀邑史称荀卿,挂右将军帅,声誉显赫。卒于周宣王四十三年丙辰(公元前785年),享寿三十二岁。《竹书纪年》载:“周成王八年周灭唐,迁唐于杜,立杜伯国。”西周时诸侯于王畿内者为伯。周宣王时封杜桓为伯,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宣王听妃鸠谗言,囚杜桓于焦(今长安县韦曲东2公里焦村)并杀之,葬封地杜伯国南杜陵(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长安志》载:“杜伯墓在杜城清明渠边,石椁四隅有石柱,以铁索绕之,相传水涨墓开,水落乃封”。王将无端杀害杜伯而非其罪,有友佐儒谏王,与争之九,复之而王不许,卒杀杜伯。佐儒宁死不殉君,以正杜伯之无罪也。被诬冤杀,封地杜城被夺,其子隰叔奔晋,后世为晋国士师,因官名显赫,故以官命氏,又为士氏。传至五世孙士会公,亦晋国大夫,曾食邑于随和范,又为范氏、隋氏,士会又名隋会和范会,死后谥号“武”,因称范武子。故刘、唐、杜、范士原系同祖,皆刘累之后裔。《国语》、《左传》、《墨子》等典籍有云:杜伯为周大夫事周宣王。《太平广记》中记载名桓,“伯”乃对大夫的尊称。《史记》云:“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虞、宋国为公爵,鲁、晋、齐、卫、蔡、燕、陈、祀、薛等国为侯爵,曹、郑国为伯爵,邾、吕、吴、越为子爵,许国为男爵。
西周中前期,礼制俨然,诸侯少有谮越。后期王室衰微,各诸侯谮越频出。周王封大夫,食邑某地,亦称“伯”杜伯,为杜地(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领主。(注: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公元前1021年),周公辅政,唐地的刘累后裔做乱,被周公诛,成王戏言封叔虞于唐,又称唐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因境内有晋水,改称晋侯。
成王亲政,封刘累后裔于杜,其后以国为姓,又称杜氏,国君曰杜伯(杜敬)。故史家多云刘氏在周为唐杜氏。后世杜伯(杜桓)之所以被广为传载,皆因其死。
关于杜伯被杀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宣王在位间有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箕草编的箭袋),几亡周国”,谶女子乱政,有人操桑木做的弓和萁草编的箭袋,周王罹难,周国几近灭国。于是周宣王下令全国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专督此事。恰有山野妇女不明政令,进城售弓矢,遂被杀。自此宣王以为童谣之言已应,不究此事。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大祭,宣王夜梦美貌女子自西方来,入太庙携太庙神主东去。宣王惊,知谶语未消,乃杀杜伯。杜伯临死言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与诸侯在野外狩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着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将周宣王射死车上。
另一种说法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他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拒绝了女鸠的勾引。结果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处死。这两种说法,散见于《国语·周语上》、《墨子·明鬼下》、《太平广记·报应十八》、《论衡·死伪篇》,在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第一章也以此开篇。
《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刘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隰叔生士蒍、士蒍生伯缺、缺生武子会,此乃五世上卿之显也”。考乎《国语》、《史记》,对隰叔论述不多,皆言杜伯被杀,其自隰叔奔晋为大夫,世代均为士师(职掌军防),后世多袭此说。
隰叔奔晋,时晋穆侯卒(公元前785年)——晋殇叔元年(公元前784年)。杜桓妣西梁氏葬于山西省皇墩。生子二:1隰叔、2昆叔。
五八世:隰叔公(杜伯公长子)字良,号阐叔。公避周难奔晋,受到晋国礼遇,后为晋士师(周代司管监察、狱讼之官)。以官为氏,改为士氏,生于西周宣王三十四年丁未(公元前794年),卒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公元前722年),享寿七十三岁,葬于山西省桃林。妣胡氏葬于山西省皇墩;章氏葬于山西省军山。生二子:1杜原款、2士蔿、3士荐。
五八世:昆叔公(杜伯公次子)避周难奔晋,受封于先邑,生子先丹木,晋文公提拔其孙先轸为中军元帅,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后来継其位,为先、居姓之始祖也。
五九世:杜原款(隰叔公长子)周惠王二十一年,鲁僖公四年乙丑冬日(公元前656年)骊姬谮杀太子申生晋国大乱,晋献公听取被骊姬谗言诬陷太子陷害太子谋反,让杜原款来证实太子谋反,原款不从,骊姬使力士以铜锤击破其脑而死,群臣皆暗暗流涕。《春秋左传》载:“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従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従长。且其繇(古同“籀”,占卜的文辞)曰: “专之渝,攘公之羭。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春秋左传》载:云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太子。”太子奔新城。献公杀其父杜原款。生一女:杜祁。
六十世:杜 祁(杜原款之女)晋文公四妃,为避骊姬迫害携二子奔秦,文公六年八月晋襄七年乙亥(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旧好也。置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为难故,故欲立长君,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贾季曰:“不如立公子雍。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赵孟曰:“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为二嬖,淫也。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辟也。母淫子辟,无威,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让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秦大而近,足以为援,母义子爱,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贾季亦使召公子雍于陈。赵孟使杀诸郫。贾季怨阳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无援于晋也。九月,贾季使续鞫居杀阳处父,书曰:“晋杀其大夫。”侵官也。杜祁生二子:1公子雍、2杜 回。
六一世:杜回公(杜祁次子)随母姓,生得牙张银凿,眼突金睛,拳似铜钵,虬须卷发,身高一丈有余。力举千钧,惯使一柄开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曾一日拳打五虎,剥皮抽筋以归,谥号为大力士。为秦将军,其勇无比,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晋将魏颗与秦师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后来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妇人的父亲。我今夭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这是“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妣士氏生一子:杜泄。
六二世:杜泄公(杜回公之子)父杜回被魏国擒获后潜逃至鲁国。《左传》、《宰相世系表》载: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被叔孙豹聘为家臣的,年方二十有余。杜泄因葬叔孙惹怒季平子。杜泄曰:“卿丧自朝,鲁礼也。吾子为国政,未改礼,而又迁之。群臣惧死,不敢自也。”既葬而行。为避季平子杀身灭门之祸奔楚国,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为秦大将军,食采于南阳衍邑,世称为“杜衍”。赫少子秉,上党太守,生南阳太守札 。札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周生三子:延寿、延考、延年。延年字幼公,御史大夫、建平敬侯。延年生六子:缓、继、他、绍、绪、熊。熊字少卿,荆州刺史,熊生后汉,谏议大夫穰,字子饶。生二子:敦、笃。敦字仲信,西河太守,敦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邦生三子:宾、宏、繁。宾字叔达,举有道不就。宾生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崇生畿。畿字伯侯,魏河东太守、丰乐戴侯。畿生三子:恕、理、宽。恕字伯务,弘农太守、幽州刺史。恕生预,字符凯,晋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当阳侯。预生四子:锡、跻、耽、尹。锡字世嘏,为尚书左丞。曾孙悊。悊生二子:楚、秀。秀生二子:果、皎。皎生徽字晔,隋怀州长史、丰乡侯。徽生咤、淹。
五九世:士蔿公(隰叔公次子)字子舆、籒,号太光。生于周平王二十六年丙申(公元前745年),卒于晋献王十四年戊午(公元前663年),享寿八十三岁,殉葬于山西省汾州府南衙。首封晋士师,以官为氏曰士氏,士氏之祖也。《春秋左传》、《国语》载:公于周惠王六年(春秋鲁庄王二十三年)庚戌(公元前671年)为晋大夫,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癸丑(公元前668年)为晋大司空,佐晋献公城绛,(绎是晋都城为绎县,属山西平阳府),以深其宫,晋君无患,谋略显于当时也。使修“士蔿之法”,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妣易氏生卒年未详,殉葬于山西省平阳府朱溪、坐西向东。生二子:1士缺(字成伯)、2士吉字伯仲(其后裔为士吉氏)。妣谢氏生一子:3士縠字伯叔。
五九世:士荐公(隰叔公三子)《国语》载:晋献公忌桓虑庄之族(其同族兄弟)为患,大夫士荐献计散其党,因诱食而杀之,士荐有功被赐封为晋国大司空。
六十世:士缺公(士蔿公长子)字成伯,号伯缺,袭父职,任晋国士师。生于周桓王七年戊辰(公元前713年),卒于周襄王十五年甲申(公元前637年)殉葬山西省平阳府朱溪、坐西向东。妣司马氏,生于周桓王八年己巳(公元前712年),卒于周庄王十一年(鲁庄公八年)乙未(公元前686年),生一子:1士穆子。妣钟氏,生于周庄王十二年丙申(公元前685年),卒于周匡王三年辛亥(公元前610年),享寿七十六岁,考妣同葬,生二子:2士仓生子士荣、3士会。
六十世:士縠:(士蔿公三子)字伯叔,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甲申(公元前697年),《国语》载:“为晋司空,中军元帅,鲁文公九年癸卯(公元前618年)三月二十八日晋国内乱被杀”,享寿八十一岁,妣吴氏,考妣合葬于山西省汾州府蓝田,后裔部分为縠氏。生子士侦伯,侦伯生子士富。
《左传》载:周襄王二十七年丙申(公元前625年)为晋司空,(周代为六卿之一,司掌水土,为后代工部之始),公会诸侯及鲁公孙敖,盟于垂陇,晋讨卫故也,公堪其事。《左传》、《春秋》记载公能胜任结盟之事,周襄王三十三年(鲁文公八年)壬寅(公元前619年),晋襄公任命公为中军元帅。王符《论笺校正》:引后纪十一云:“士蒍生士縠,为縠氏。”
六一世:士会公(伯缺公三子)字季,号千秋。范武子,即范会、范氏受姓之祖。生于周惠王十七年辛酉(公元前660年),卒于周简王三年戊寅(公元前583年),享寿七十八岁,葬于沛县下坑子坐东向西有金字碑,碑前有石牛石马为记。《国语》载:“春秋时晋国人,祖士蒍,佐晋献公定策,尽灭桓、庄之族及游氏,升大司空”。公元前636年,晋人杀怀公。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归国嗣位,是为晋文公。大会群臣,行复国之赏,赏分三等。士会虽无从亡之勋,但心仪重耳,尝辅以谋议,故叙列二等之赏。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军败绩,晋文公称霸。是役,士会代舟之侨为戎右将军,其名始入《春秋》。《左传》载:周襄王三十二年,晋襄公死,其子年幼,欲立其弟公子雍为王。大臣赵盾派士会出使秦国,迎襄公弟公子雍回国继位,因襄公夫人阻挠,赵质中变,改立襄公儿子夷皋为王。秦晋为此交战,秦军大败,士会亦只好留秦。秦项王四年,秦代晋,晋使人伪降,接士会归晋,有子留秦。会生三子,惟留秦者士轼,复为先祖刘累之姓姓刘曰刘轼。
正如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所说:“刘姓出自祁姓陶唐之后,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王孔甲,为御龙氏。商高宗武丁时,徙封豕韦,又为豕韦氏。商末徙封于唐。居尧之故墟,又为唐氏。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陵,又为杜氏。杜伯事周宣王,无罪见杀,其子隰叔奔晋因有功为晋士师,以官命氏,又为士氏。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鲁文公六年,晋人使士会迎公子雍不得入,士会遂留事秦。晋灵公八年,晋召士会归晋。其子孙处秦者复为刘氏”。据刘氏族谱载:“士会归晋,次子士雃留居于秦,避秦获援累祖之姓复为刘氏曰刘轼,轼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八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
《国语》载:“仕秦为秦大夫,襄公九年,秦景公使士雃乞师于楚,将以伐晋。秋,楚子师于武城以为秦援,秦人侵晋”。《史记集解》载:“战国时刘氏随秦伐魏,为魏所获,仕魏,为大夫。魏惠王九年由安邑迁都于大梁。魏迁都,十世孙徒大梁,生清(刘邦曾祖父刘清)”,“刘氏随魏徙大梁,都于丰,居中阳里”。《史记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孟康曰:“后沛为郡,丰为县”。清生丰公仁,仁生煓公,字执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伯公早殇,生子曰信,未冠夭殇,邦名曰季,即我高祖皇帝矣”。清卒葬此,坟墓至今犹存,人称“汉皇陵”。(注:今在江苏丰县金刘砦村)。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子夷皋年幼,国内发生立长立嫡之争。执政赵盾欲立文公之子、襄公之庶弟公子雍为君。其时,公子雍在秦国为人质。遂遣先蔑、士会赴秦迎雍。既行,赵盾因畏国人责难,卒然变计,改立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但此时先蔑、士会已经到了秦国都城。秦国派白乙丙率车驾四百乘送公子雍入境,止于令狐(在今山西临猗西)。赵盾闻知,乃自将中军,屯于堇阴。秦国以为晋师前为迎雍,故不加戒备。讵料,赵盾引军于夜间劫秦营,秦军大溃。白乙丙力战得脱,公子雍则死于乱军之中。先蔑、士会见状,不敢归晋,不得已从秦师而返。士会在秦不与先蔑相见。或曰:“子能兴之俱亡,而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会曰:“吾与先蔑同罪,非慕其义而从之,又何见焉!”。盖责先蔑位列六卿,而不能匡谏于前,且俱出奔,恶有党也。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衔令狐之恨,自统大军,以士会为参谋,渡过黄河,攻晋邑羁马(今山西永济南),拔之。赵盾合报,卒晋军扎营于河曲。用臾骈之策,深沟高垒,固守不战。康公求战不得,问计于士会。对曰:“赵氏新任一人,姓臾名骈,此人广有智谋,今日坚壁不战,盖用其谋,以老我师也。赵氏有侧室子穿,乃襄公之爱婿,有宠而骄,恃勇而狂,未谙军旅之事,闻此番求为上军佐,赵盾未从其请而以臾骈为之。赵穿怀恨在心,故仅以私属从行,附于上军,意在夺臾骈之功也。若我以轻兵挑其上军,臾虽欲坚守不出,穿必恃勇来追,因之而战,不亦可乎?”。康公从其谋。果然不出士会所料,赵穿傲上,不秉将令,率私属百乘迎战。秦军佯败诱退,穿追之不及而返。怒骂臾骈畏死,不肯协力同追。复又整军驱车出营追逐秦师。盾闻讯大警,曰:“狂夫独出,必为秦擒,不可不救也!”。乃令三军幷出,方截得赵穿而归。秦师旋得谍报,晋军谋在河口设伏,以堵秦归路。士会审时度势,恐为晋所乘,乃劝康公连夜改道退军。在行进中攻扰晋之瑕邑,经桃林塞全师而归。翌年,晋患秦用士会,乃于诸浮集六卿而议之。赵盾叹曰:“士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郄缺①曰:“士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智足使。且奔秦非其罪也。欲除秦害,先去其助,宜召回士会为是”。盾曰:“秦方宠任士会,请之,必不从。何计可复之?”。臾骈举魏寿余,曰:“此人颇能权变,使之诈降于秦,乘间诱归士会,当可成功”盾从之。臾骈夜叩寿余之门,告以六卿所议及招士会之策。寿余应允。次日,赵盾以灵公命,使寿余督有司出戍黄河边境。寿余佯装抗命。盾亦作态佯怒,命韩厥搜捕寿余府第,系其妻孥而故意纵寿余逃走。寿余连夜遁往秦国,见秦康公哭诉请降。士会在旁不置一词。康公以问士会,对曰:“晋人多诈,未可轻信也。果是真降,当以何物为凭?”。寿余于袖中出一文书,乃魏封邑土地、人民之册,语康公曰:“明公能收容寿余,愿以食邑奉纳”。康公在犹豫间,寿余急以目眄士会,且蹑其足。士会身虽在秦,然亦心恋故土。见寿余之态,己阴会其意。遂封康公曰:“河东诸城,再无大于魏邑者,若得魏据而扼之,以渐收河东之地,亦是长策。只恐魏有司惧晋之讨,不肯来归耳!”,寿余曰:“魏有司名为晋臣,实乃寿余之私属也。请遣一熟知晋情之人,随我前往晓谕。明公率一军屯于河西,遥为声援,必可成功也”。康公许之,顾士会曰:“卿熟谙晋事,须同寡人一行。既至河口,安营已毕,前哨报:“河东有一枝军屯扎,不知何意?”。寿余曰:“此必魏人闻有秦军,故为备耳!彼未知臣之在秦也,诚一东方之人,熟知晋事者,与臣先往谕以祸福,不愁魏有司不从”。康公命士会同往。士会顿首辞曰:“晋人虎狼之性,暴不可测,倘臣往谕而从之则可,万一不从,拘执臣身,君复以臣不堪任使,加罪于臣之妻孥,非徒无益于君,而臣之身家枉被其殃,九泉之下,可追悔乎?”。康公曰:“卿宜尽心前往,若得魏地,重加封赏;倘被拘留,寡人当送还卿之家口,以表相与之情”。遂与士会指黄河为誓。士会乃随寿余归晋。后康公果然送还士会妻孥归晋。士会感康公之义,致书称谢,且劝以息兵养民,各保四境。康公善之。从此,秦、晋间互不加兵者几二十年之久。公元前601年,士会将上军,始为晋六卿。公元前597年,楚攻郑。晋景公谋救郑,拜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士会为上军主将,郄克佐之,发兵车六百乘救郑,及至黄河口,得谍报:郑被围三月,待援救不至,已降楚,楚师且将北归矣。士会语林父曰:“救之不及,战楚无名,不如班师,以俟再举”。林父善之,欲返。中军副帅先谷沮之,偕赵同、赵括引军渡河迎战。诸帅不得已而从之,三军并济黄河。晋、楚战于邺(今河南武陟东南),终因晋军将帅不能相协,各行己意,轻敌无备而为楚军所败。晋中、下两军溃不成列,败兵渡河争船,自相残杀,舟中指盈可掬。惟上军不败,盖士会预为之备,令上军诸将各率所部兵众,依托敖山之险,七处设伏,士会又亲自引军殿后,军容整肃,楚不敢逼,直待中、下两军残部余众尽渡黄河,方始整旆而还。
公元前593年,士会率师攻灭强邻赤狄之甲氏、留盱及留盱所属铎辰诸部。自此赤狄之土,尽归于晋国。时晋国岁饥,盗贼蜂起,执政荀林父患之。访国中之能察盗者,得郄雍。此人善于亿逆,尝游市井间,日获盗数十人,市井怵惧而盗患愈滋。大夫羊舌职谓林父曰:“如今盗未尽获而郄雍之死日将至矣!”。林父问其故,封曰:“子恃郄雍一人之察,然不能尽灭群盗。而群盗合力则可以置郄雍于死地也,不死何为?”。越数日,郄雍偶行郊外,群盗数十人合而攻之,割其头以去。林父忧愤成疾,不久亦死去。景公闻羊舌职之言,召而问弭盗之策。对曰:“弭盗之方,在乎化其心术,使之知廉耻,非以多获为能也。君如择朝中之善人,使显荣之于民上,彼不善者将自感化,何盗之足患哉!”景公又问:“今吾国中善人何为最?卿试举之”。对曰:“无如士会。其为人,言依于信,行依于义,和而不谄,廉而不矫,直而不亢,威而不猛,君必用之”及士会灭赤狄还,景公以士会之功,奏闻于周定王,定王赐士会黻冕之服,位上卿。代林父为中军元帅,且加大傅之号,改封于范,是为范氏之始。
六二世:士雃公(士会公次子)讳士轼,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士会归晋时子士雃未随留于秦,为避秦获复为刘氏曰刘轼,生于鲁文公二年乙丑(公元前632年),卒于鲁襄公七年乙未(公元前566年),享寿六十七岁,妣殷氏,生卒年未详。合葬于陕西曲江府城郊外。生四子:1贵龙(鸣魁妣梁氏、郭氏)、2贵文(刘明)、3贵凤、4贵舞。
六二世:士燮公:(士会公长子)字文叔,刘轼之兄也,公元前593年秋,士会告老。士燮进入六正行列,任上军佐。士燮作为范氏宗子,在六正中排名第四。士会退休后至少还活了四年,有他在,儿子在晋国政坛的日子自然比较好过;士会也反复教导儿子为人要恭敬、低调、为自己身后范氏在晋国的安全着想。而士燮是孝子,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迅速从一个活泼机敏的青年成长为一位老成、稳重的政治家,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幷奉行于终身。担任上军佐时期,士燮还是明显表现出他作为一个青年才俊固有的才智与干劲。前588年,晋景公增设三新军,晋国共12卿,士燮职务不变。前583年左右,中军佐荀首去世,士燮升任上军将;约于此年,晋国减新军为一军,晋国公司均八卿。前577年左右,中军佐荀首去世,士燮升任中军佐。公元前574年6月9日(戊辰),士燮去世。享寿六十七岁,葬于古青州西城外、白鹿伴松形,因食邑于范为范氏,又名范文子,妣柳氏、伍氏,具封夫人,殁后与公合葬九原祖坟,后人对其像赞曰: “凯旋归国,甘步后尘,之反不伐,公贻其人”。
《范氏族谱》载:“范武子会生文叔燮,燮生宣叔匄,匄生献子鞅,鞅生吉射,又为士氏、范氏之宗祖也。”
六二世:士鲂公(士会公三子)彘季、彘恭子,士会少子,轼之弟也。周简王十四年,晋历公被弑,士鲂与苟莹迎立晋悼公。悼公命士鲂为上卿,封到彘邑(今山西霍东县东北)称为彘公予。鲁襄公十三年辛丑夏,新军佐士鲂去世,此时彘裘年纪尚幼,不能出任将帅。后士鲂之子孙用其封地,“彘”作姓氏,士鲂即彘氏之始祖也。
诗赞曰:晋国名卿历代封,范刘彘姓在其中,三姓皆为同血缘,一脉相承世系浓。
六三世:刘明公(刘轼公次子)字贵文,复刘姓,讳元瑞,号鸣甲。本为官爵,而弃显贵之争移居古青州东昌府隐居立业,其第十三世裔孙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即汉朝开朝皇帝位,曰:“汉高祖”。生于周匡王一年巳酉(公元前612年),卒于周安灵王十七年(鲁襄公十八年)丙午(公元前555年),享寿五十八岁,葬于古青州东昌府荏平县。妣欧阳氏、胡氏,生卒年未详,考妣同葬。生五子:l宗仁、2宗义(名尹)妣王氏、3宗礼妣周氏、4宗智妣千氏、5宗信妣余氏。
六四世:刘远公(贵文公长子)字宗仁,号广定,生于周简王二年丁丑(公元前584年),卒于周景王十八年甲戊(公元前527年),享寿五十八岁。妣杨氏,考妣合葬于古青州乐昌县、蛇形。生三子:1富仙、2富仁、3富任(源)。
六五世:刘阳公(宗仁公长子)字富仙、又字美荣,号秦鞅(意为留秦处之苗裔)。生于周灵王十八年(鲁襄王十八年)丁未(公元前554年),卒于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公元前494年),享寿六十一岁,葬于古青州西城外、白鹿伴松形。妣曹氏、胡氏,生卒年未详,考妣同葬。生六子:1刘得,2刘开(德济)、3刘闰(德旺)、4刘玉、5刘修、6刘斗。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两首:《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寄族弟唐十八使君》与君陶唐后,盛唐多其人。杜甫在诗中称刘十弟、唐十八为同宗族兄弟。由此可见唐、杜、刘乃同宗也。
此间刘氏随秦伐魏被魏所获,赐封魏国大夫,魏国由山西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又随迁魏都大梁都城,秦预谋灭魏国,魏诏刘仁徒魏地丰邑建陪都,世居丰邑中阳里。
六六世:刘得公(富仙公长子)字德汝、讳师,号接近。生于周景王二十年丙子(公元前525年),卒于周贞王六年戊寅(公元前463年),享寿六十三岁,葬于古青州东昌府荏平县县城郊外、金鸡形。妣朱氏、纪氏,生卒年未详,考妣同葬。生三子:1璋礼、2璋秀、3璋华。
六七世:璋秀公(刘得公次子)字寄崇,讳适,号宏开。生于周敬王二十八年已酉(公元前492年),迁居南徐州府江宁,卒于周考王七年丁未(公元前434年),享寿五十九岁,殉葬于山东省曹州府西城外黄公墓。妣李氏、丁氏,生卒未详。二妣均葬于文先公坟墓右手边、坟茔坐东向西。生二子:1金盛、2金葛(祖衡)妣吴氏。
六八世:金盛公(璋秀公长子)字祖衍,号西道。生于周贞王九年辛巳(公元前460年),卒于周安王四年癸未(公元前398年),享寿六十三岁,殉葬于山东观城县。妣李氏、陈氏,生卒年未详。二妣均葬于古青州曹州府汉州。生五子:1榜勋、2榜照、3榜杰、4榜熙。
六九世:庄 公(金盛公次子)字榜照,号唐谦,为秦将,才智过人,英勇善战。河西之战(公元前409年)魏伐秦,公元前408年克洛阴、邰阳两城邑,魏取河西之地被获于魏,为安抚例封为魏大夫,谥号庄公。生于东周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437年),卒于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376年),享寿六十二岁,殉葬于古青州朴州观成县东城外响水、上水龟形。妣郭氏、何氏,生卒年未详,考妣同葬。生三子:l显科(梦清)、2显和(梦祖妣古氏)、3显秋(梦文)妣祖氏。
七十世:申 公(榜照公长子)名蕧,字显科,号梦清,袭魏大夫,谥号申公。生于周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卒于周郝王二十一年丁卯(公元前294年),享寿五十七岁,妣吉氏葬于龟形下、妣苏氏生卒未详,考妣同葬于古青州观成县东城外响水、上水龟形。生七子:1思万子恩林、2思能、3思安、4思玉、5思泷谥号文公、6思开、7思茂。
七一世:文 公(显科公五子)字思泷,号审量。世袭魏国大夫谥号文公,魏迁都徒大梁,都于丰。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都大梁(今开封)。惠王命文公守备雕阴城。秦嬴政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水入鸿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国亡。生于东周安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年),卒于周显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326年),享寿五十八岁,葬于山东省济南府西、莲花形。妣杨氏生卒年未详。原葬于山东省济南府西城外、莲花形,后移葬郑州荣阳县。生四子:1恩椿谥号哀公、2恩盛谥号成公、3恩柏字良号梁公、4恩桢号衰公。
七二世:成 公(文公次子)《徐州府志》载名清、字燃、讳恩盛、号果斋,世袭魏国大梁大夫,守备雕阴。生于周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卒于秦昭襄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81年),享寿七十七岁,殉葬于徐州府丰县西北邑中阳里、上水游鱼形。刘清出生于魏国首都大梁(河南开封),且居住在这里。公元前290年秦克魏蒲阪,皮氏诸地,迫魏国献河东四百里,之后司马错攻魏河雍,冲决河雍与孟津黄河浮桥,克河雍后,又连克河内六十一城邑。公元前287年秦两路攻魏,一路克魏国旧都安邑,一路攻魏河内拔取曲阳等地。公元前283年秦开始进攻魏都大梁,为连山东领地预谋灭魏。秦军势浩,占领魏长城附近城邑,燕、赵援,秦军退,魏得以一救。秦涉魏,大梁城危在旦夕,为避秦祸,魏昭王诏刘仁携大梁民徒魏地丰邑建都,于是他带着族人东迁丰邑,并居丰邑中阳里力村疃。《汉书》载:“涉魏而东,遂为丰公”史学家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至秦获于魏,秦灭魏徒大梁,都于丰”。为避秦祸,刘清与族人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清名曰金流、金燃。子孙日繁,家财富有,好善乐施,深得仁者以财发身之义。妣汪氏生卒年未详。妣赵氏,生于周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卒于秦昭襄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享寿七十九岁,考妣同葬。生二子:1刘丰字仁、2刘纪字发妣沈氏生子刘端,端生泽,泽生嘉。
七三世:丰 公(成公刘清长子)字仁,名荣。刘仁徒沛县丰邑修魏陪都,因连年战争导致国库空虚资金匮乏,半途而终。刘仁故守丰城官居丰邑县令,号丰公。当时丰邑属于魏边境,沛属楚,秦始皇时丰邑归泗水郡,东汉时为沛郡所辖。《史记·高祖本纪》载: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徒也”。此后,刘仁的后裔一直定居当年的中阳里力村疃,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己过,金姓便又恢复刘姓,又复父名刘清。因曾改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属住的力村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战时期,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才改称为“金刘砦”。
关于刘清的下葬,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蚂蚁圆坟”,“凤凰点穴”。如今,刘清那神奇的天然坟冢,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耸立在江苏丰县金刘寨汉皇祖林园中。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刘氏族入的共同努力下,刘清之墓又修葺一新,幷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天下刘氏子孙凭吊,金刘寨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广大刘姓子孙寻根问祖的胜地。刘仁乃汉高祖刘邦之祖父也,生于周慎王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戊辰十月廿日未时(公元前233年),享寿八十四岁,葬于丰邑中阳里。《汉书》是以颂高祖云:“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祖辈历世修家,富有百万,丰公生平积德,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赈济贫家,有恩与人,至资财施尽。
相传:“时天降福德仙家化人,试向与公求借,公己无金,即将自带之璧给予仙人,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宁都县宁都乡太华山铜鼓村,约期明年八月十五日(望日)请驾到舍,则将璧奉还。公如约至期携孙刘邦同往太华山游,毕至,果见景致清幽,雅趣盎然;仙设席宴请,丰公假寐于座;邦公倏见山岩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时邦公未成童,回看幷无屋,只有坟茔,仙人已在山顶呼龙,丰公竟生葬于龙穴中、人形脐穴(仙人引葬)、坐东向西。(江西赣州府宁都县太华山铜鼓村)。后邦公得天下,东汉、西汉共有传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荫也。至今,祖坟可远见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数白鹤栖于坟顶,裔孙只能得在山下遥为拜祭而己。此坟载一统志,铃记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朝朝风扫地,夜夜月行钭”,至今所去祖墓坟前之路,地名樽在右狗村、菜花村、金滩村,地势人形结穴、戌山辰向,后裔繁衍,俾炽俾昌、人文交泰,皆此祖在天之灵也。妣赵氏葬于古江苏镇江府、黄龙出洞形;继妣梁氏生于周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十月初八日卯时,殉于秦始皇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十一月初十日亥时,葬沛县万落乡,狮形,坐西向东。生子二:1煓、2瑞生贾。
七四世:太上皇煓公(丰公长子)字执嘉,号显初又号太平,邦之父也。刘煓年轻时就仁爱侠义、豪爽洒脱,爱酤酒卖饼、斗鸡蹴鞠,又喜欢结交市井豪杰、江湖朋友。刘煓平时为人也乐善好施,颇有其父丰公的风范,因而深受当地乡邻的敬重,被人们尊称为“太公”。生于周郝王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八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汉高祖十年甲辰秋(公元前197年)七月十四日癸卯,享寿八十三岁。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邦为沛公时,尊煓公为太公,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夏五月,邦公登皇帝位,尊太公为太上皇。自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高祖受封汉王至高祖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煓公享天子之尊养凡十年。妣温氏曰含始、名媪嫦,高祖登皇帝位后,追尊为昭灵夫人,泗水亭长古石碑文云:“温氏”,吕后七年追尊为昭灵后,生于周郝王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卒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五月享寿六十四岁,《太康志》载:葬于陈留郡(县)小黄城,(今开封)县东北三十里,后于小黄立陵庙曰小黄园,仙人骑鹤形,坐南向北,生女一:哀昭后。生三子:1刘伯、2刘仲字喜、3刘邦字季。妣王氏追尊为太上皇后,卒于汉高祖十年甲辰夏五月,考妣合葬于古雍州西安府临潼县万年城东北陵,生一子:4刘交字游。
七五世:刘伯(煓公长子)早逝,妣吴氏赐封为阴安侯,其子刘信封羹颉侯。信也无子早死,刘邦就把庶长子刘肥庶于长兄刘伯为嗣,高祖六年(前201)立刘肥为齐王。
七五世:刘仲(煓公次子)又名刘喜,妣马氏赐封顷王后、陈氏,汉朝建立时封为代王,葬于古徐州府,生二子:濞、广。刘濞后来又被封为吴王,濞生二子:贤、驹。刘广封德哀侯生二子:刘通(生子刘龁)、毋智。
七五世:刘交(煓公四子)字游,妣钟氏、窦氏、吴氏,汉朝开国后封为楚元王,生七子:辟非、郢客、礼、富、岁、艺、调。交公四世孙光禄大夫刘向,成帝时校书于天禄阁,南朝宋刘裕就是刘交的后代。刘邦建立汉朝后,刘煓被尊为太上皇,刘氏家族也举家从古丰沛迁到长安皇宫居住。
汉高祖:(前206至前194)邦公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国地理历史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刘邦汉朝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季,丰县(今属江苏)人。曾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服徭役。秦末,为沛郡泗水亭长。送本县刑徒往骊山(今临潼东南),途中将刑徒释放,自匿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推举,据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出发,转战半年,兵始逾万。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阳),自此攻抚兼施,顺利挺进至霸上(今西安东南)。
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阳灭秦(见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民约法三章,幷分兵把关,欲为关中王。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屈求全,亲至鸿门(今临潼东北)谢过,险遭杀戮。其后被迫接受项羽封号,为汉王。八月,回兵复取关中。二年三月,进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四月,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灵璧东南),统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泛水北,建立汉朝。刘邦顺应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屡败屡起。曾与诸将论楚汉战争得失,认为自己之所以获胜,主要在于重用张良、韩信、萧何。为帝七载,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将利几、韩王信、阳夏侯陈豨、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反叛,幷歼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幷因此赐娄敬姓刘,另外还赐项伯的族人姓刘。刘邦封自己的部下刘富为红(今安徽萧县西的红亭)侯,刘富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五代时,吴越王名叫钱刘,那里的刘氏为了避他的名讳,改刘姓为金姓,成为金姓的另一支。刘邦实在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史记》记载,他原是个乡村无赖,平时好吃懒惰,爱说大话,贪酒好色,常借钱不还。但当秦末大乱之际,刘邦奋起草莽,提三尺剑取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起于社会下层的皇帝。他使骁勇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败在他的手里,韩信、彭越、英布等一代英杰,先是为其驱使,效命战场,功成之后,兔死狗烹,又一一丧命于其刀下。这一段历史令人产生许多感慨。当然,刘邦能迅速攻占关中,除了战略得当,避实击虚,以抚为主,从而减少了阻力外,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项羽在河北作战,吸引幷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给刘邦的西征军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为自己巡游全国而修筑的驰道,变成了起义军前进的快捷方式;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的关隘要塞、销毁大量兵器,以致秦军大多无险可守,无兵器可用等等。
按后世十二生肖的说法,刘邦属蛇,俗称“小龙”。《史记》和《汉书》这样记载他的出生:刘母在大泽边睡觉,梦见与天神相遇。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刘父跑去找刘母,见到一条蛟龙盘旋在妻子的顶上,从此,刘母便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刘邦,刘邦的身上于是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据说:后来他在逃往芒、砀途中,拔剑斩了一条巨蛇,追兵赶至,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放声痛哭。问她哭的原因,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了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子杀了,我怎么能不哭呢?”说完,那老婆婆就不见了。
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认为,白帝代表秦王朝,刘邦推翻秦王朝,所以才有这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奇。古人信奉天命,刘邦神奇的孕育出生、到斩杀白帝子,认为是上天“神”的授意。他生而神异,灭掉秦国也符合天意。
司马迁《史记·刘邦本纪》载:“汉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人”。释义:“沛为郡,下辖三十七个县,丰邑则丰县。中阳里是县以下的行政单位,所管辖的范围在城北一带”。《艺文类聚》卷四七,引南朝·梁·刘孝绰《司空安成康王碑铭》载:“昔者重华文命,并胄高阳之苗;丰邑·舂陵,俱纂帝尧之绪。”明代《关王庙记》说:“丰邑,古徐州城,汉高祖诞生之乡也”。1921年出版的《中华名人大辞典》云:“汉高祖,丰人,姓刘,名邦”。民国初年出版的《中华通史》载:“汉高祖,姓刘,名邦,字季。庙号太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即今江苏丰县人”。在《高祖本纪》中刘邦曾自言:“丰,我所生也,极不忘耳”。《史记·卢绾列传》载:“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高祖做了皇帝后,把太上皇刘煓接到宫中居住,太上皇过不惯宫中生活,“常凄怆不乐”,高祖窃问左右,答以“平生所好,皆屠犯少年,沽酒卖饼,斗鶏蹴鞠,以此为欢,今此皆无,故不悦”。原来太上皇“思丰乡故土”,于是“高祖乃作新丰,徒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由此可见丰县是太上皇的老家,若不是他的老家,又何以思丰呢?
刘邦在丰县的活动遗迹及传说故事特别多。如西南城角的凤凰嗉遗址(邦母喝了凤凰嗉的土,才得以降生)。城北的龙雾桥及碑庙遗址(刘媪迂龙雾而有孕而生高祖),城东北角刘邦出逃的五门遗址和附近的刘邦种植的双枣树址。城内刘邦曾住过的地方,高皇庙前的刘邦读书之处的马公书院(马惟先生是刘邦的老师),北关有卢绾道(卢绾与刘邦同里同日生人),城南有刘邦儿时放牛的地方卧牛岗,城东有刘邦避难之处的七里铺庙旧址。城西南九里有丰人邀请刘邦饮酒之处的邀帝城和起义祁祷之处的分榆社遗址,城西30里是刘邦斩蛇起义的斩蛇沟遗址等。传说故事如凤凰点穴、蚂蚁筑坟、秦始皇在丰城筑厌气台以及赤帝子、落马碑、小五门、蜘蛛和蝼蛄等,都说明丰县就是刘邦的故里。所以在清朝丰县县衙门两旁就写着一幅对联:“汉高故里,古宋遗风”。
1983年秋,北京考古专家蒋志舜先生在考察访问了金刘寨贤士刘万邦先生后,即席赋诗一首:
金风拂柳柳似山,贤者口碑汉祖先。
龙生凤养谢水土,蛛绸蹄迹庶尘天。
青峰东斩白帝子,赤旗西卷二世迁,
娄樊周曹皆英武,大风一起浩如烟。
《汉书》上又作了明确的答复:“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这说明丰公是刘邦的祖父,刘家人经他和他的父亲刘清由大梁迁丰。因迁来时刘清年迈,不久病逝,故留有坟墓一座。据刘氏族谱载,丰公及其父亲的坟墓在丰邑。因为迁丰时间不久,刘邦便做了皇帝,家人一律迁走。故“坟墓在丰鲜焉”。但再少幷非没有,至少有一座坟墓,那就是至今遗留下的刘邦的曾祖父刘清之墓,刘仁墓具体何处暂无从可考。至于派不派守冢人,派多少?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上至帝王,下至一般富裕家的坟墓,大都设守冢者。何况刘邦做了皇帝后,以其坦荡的胸怀,给秦始皇、楚隐王等均设置守坟的民户,难道他给自己的长眠龙泉的祖宗不设管理人员吗?能尽心尽意守坟的莫过于刘氏后裔。刘邦当了皇帝后首先安排刘家近支族人守坟,所以金刘寨族谱载,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专派刘氏嫡裔去丰县汉皇祖陵守冢。其六世孙刘䜣还被封为陵乡侯,到丰县家乡祖陵墓地守冢祭陵,以尽孝道,世世代代,繁衍至今。至于当时派多少人,从《史记·高祖本纪》上看,刘邦下令“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王、齐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10家,其中秦皇帝20家,魏公子无忌5家”。对于这些人,刘邦尚能安派守冢者10至20家,他对自己的祖茔,当不会少于10至20家吧。在当时地广人稀的情况下,这个小村落已不算很小了。所以自刘邦称帝以至以后的诸多汉皇,皆十分重视祖陵的修建和祭祀。《汉书·高帝纪》载:“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记,岂不信哉!”这说明刘邦得九五之尊后,委派了专管祭祀的“巫”,有秦巫、晋巫、梁巫、楚巫、丰邑的荆巫、驻守祖坟。且奉有辟邪的巫觋以及信物雕图腾置于汉祠中,故而设置了专职管理人员,一直流传到西、东两汉年间,成为定制,接连不断。丰县的汉皇祖林在其后代的不断增置下,才成为以刘清墓为中心的气势浩大的皇家祖陵墓园。
临潼县志,更载之甚详“高祖既筑新丰,衢巷栋宇,物色惟旧,仕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鶏鸭于道途,亦竟识其家。匠人吴宽所营也。”可见新丰和古丰何其相似,其老家即丰无疑。自然,新丰附近的村落,亦同古丰,所以新丰宫附近和老家一样,也建了个刘寨村,只是去掉了一个“金”字而已。笔者前往访问时,他们称“老家人来啦!”非常热情地接待。而且还说他们也是“正宗、正支”。至于祖坟是不能随便迁去的。所以,《史记》曾载:新丰宫建成后“徒故丰人实之”,就验证了今天的赵庄镇金刘寨就是刘邦的老家。自1990年汉皇祖陵修复之后,也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反响。特别是刘氏后裔,他们根据自己的家谱所载,一致认为丰县金刘寨就是他们的祖籍居地,汉皇祖陵就是他们的祖陵。于是,每年寻根问祖者,拜访宗亲者络绎不绝。
前汉公元前206至公元25年
七五世:1邦 公(煓公三子)字季,公生于周郝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十月十五日,卒于汉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夏四月二十五日甲辰,享寿六十二岁,五月十七日下葬于古雍州(陕西)西安市城外三十里长陵。(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北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内建有豪华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尊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史称汉高祖。祖系累公五十八世孙,世居沛郡丰邑中阳里,生而龙颜凤准,宽容仁厚,左股有七十二颗黑痣。邦公自布衣起,初为秦泗水上亭长(兖州也)送徒役骊山徒多道亡,邦纵其囚自匿于沛。
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九月,斩白蛇起义于芒砀山,众拥立为沛公。邦公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得萧何、韩信、张良三贤为辅,戎马征讨五载,灭秦平项而成帝业。开汉王朝四百余年之基。堪称一代英主。公乙未(公元前206年)为汉王,高祖五年已亥(公元前202年)击平楚,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甲午日在山东定陶汜水北岸(曹州府曹县北)宣告登基称皇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秦民悦服,所至皆归之,足以制东西,封项伯为列侯,赐姓刘氏;封娄敬为皋春君,亦赐姓刘氏曰刘敬。大封同姓及功臣二十余人,群臣遵守朝仪,以镇抚天下。
大汉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十二月,韩王信叛奔匈奴(蒙古)。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冒顿单子崛起,东灭东胡,西败月氏(河西)围攻马邑(山西朔县),单于引兵攻太原。高帝亲征,进至平城(山西大同),因轻敌被囤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乃使刘敬与单于结约和亲。帝降诞日,黄河澄清数朝,兆圣帝出世之祥,故前后五年统一天下。按帝都关中,一日驾幸沛宫,置酒悉召故人父老共饮酒酣,帝击筑而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汉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过鲁关率文武群臣以大牢之礼,嗣孔子即封其子孙,振兴儒道,除秦秧书之禁,置博士之官,开献书之路,迭见于继世之后也。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邦公驾崩于长安长乐宫,在位十二年,五月葬于长安咸阳东陵之北长陵,后人称为:猛虎跳墙形。邦公称皇帝后,大封兄弟等为王:大哥刘伯早卒,妣彭氏。其子信,受封为羹颉侯;二哥刘喜字仲,妣陈氏。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代王;弟刘交,字游,妣梁氏。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楚元王。传至阳成侯安民,其弟向,字子政,成帝元延元年已酉(公元前12年),校书于天禄阁,有老人植青藜杖以照之,是以刘氏多作堂名用之。另外,临潼骊山北麓新丰故址现今仍存,仍有刘寨村,居民多姓刘,幷言其为“正宗”。故史官有诗赞曰: 天下衣冠仰圣门 万年垂统道常存 志书不事如高帝 礼乐猷如启后昆 入境弦歌闻百里 传家奕叶衍诸孙 孔林一拜夸千载 文运于今更独存。
妣吕氏(皇后),名雉,讳娥姁,生于秦嬴政六年庚申(公元前241年),卒于西汉吕后八年秋(公元前180年)七月辛巳,享寿六十二岁,葬于咸阳东陵。(吕后陵覆斗形)。妣薄氏,讳薄姬,生于秦始皇五年已未(公元前242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四月壬子日,享寿六十六岁,薄后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市城外坝陵“凤凰嘴”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凤凰嘴”南陵狄寨乡鲍旗寨西北。(汉文帝平生恭爱父母,直至临终时还吩咐其妻窦皇后要款待其母薄太后原以死后“顶妻背母”抱母恩德。后汉文帝陵与其母薄太后南陵、皇后窦陵即按顶妻背母状安置,为后世赞誉。汉薄后南陵为汉文帝刘恒之母薄氏之墓)。邦公妣曹氏生肥,吕氏生盈、鲁元公主,薄氏生恒,戚氏讳蓉儿生如意,赵氏生长,王美人生建,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唐国美人)、储氏生友、恢。妣氏俱葬于西安市城外万年县坝陵。共生八子:1肥、2盈、3如意、4恒、5恢、6友、7长、8建。
汉惠帝刘盈西汉第二位皇帝,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前194年至前187年)在位7年。当初,高帝宠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刘如意,刘如意聪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风很像汉高帝,高帝觉得太子刘盈优柔寡断,软弱无能,便想废刘盈。刘盈的母亲吕皇后便请大贤商山四皓来替刘盈说话幷辅佐,才免了废太子的厄运。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战争中受伤而死,刘盈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惠帝,妣氏为其胞姐鲁元公主之女张嫣。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贤人曹参为丞相,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很安定。但是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后期处处受母亲吕后牵制,以至最后抑郁而终,(前213年至前188年)享年仅24岁,葬在安陵。惠帝死后,吕后进行了长达8年的专权统治。
俗话说:“将门虎子”。刘邦以一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但继承他皇位的汉惠帝刘盈,却是一个生活在母亲擅权阴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作的业绩寥寥无几,不过对于资质浅薄的汉惠帝而立言,他只要保证坚决执行父亲创立的一套政策,上乘父制,善尽职守,就可国泰民安了。的确,汉惠帝也在汉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凭这一点,汉惠帝也算得上是个好皇帝了。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属虎,其母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五月,17岁的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可谓概括了刘盈的一生。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少帝刘恭前188年九月至前184年八月在位,汉朝第三任皇帝。前188年,皇太后吕雉命令汉惠帝皇后张嫣,收养后宫美人所生婴儿刘恭,立为太子,并杀死其生母。前188年,汉惠帝死,刘恭登基,即前少帝。前187年为汉少帝元年,吕雉成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并分封吕姓诸王,极力扩展吕氏势力。前184年,刘恭发现身世真相,并扬言报复,吕雉得知后,囚禁他于永巷(即宫廷监狱),对外声称皇帝重病,拒绝接见任何人。吕雉又对朝臣说皇上重病,无法治理国家,应有人接替,得到朝臣肯定。于是,刘恭被废黜,并被处死,又立非汉裔宫女生子刘弘为后少帝。
孝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孝文帝,在位23年。孝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也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
孝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还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孝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邢苛法。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幷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晃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较好的。在位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筑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费黄金100斤,相当于中等人家l0户的家产,就作罢了。他反对厚葬,其坟修在长安附近灞水的旁边,称做灞陵。修筑时顺着山陵形势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孝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于长安末央宫(前202年至前157年)庙号为太宗,谥孝文帝。其子刘启继位,即孝景帝。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刘恒能当上皇帝,也要拜吕后所赐。刘邦有八子,但吕后只生了汉惠帝刘盈。刘盈死后,吕后为了掌权,立惠帝后宫宫女所生之子为帝,对庶出的其余诸子大加迫害,有4人为其所害,只有老大刘肥善终。到吕后逝世时,刘邦的儿子当中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待诸吕叛乱被平定后,大臣们在一番权衡之后,终于把名不经传的刘恒扶上皇位。相传:刘邦临幸刘恒母亲薄夫人时,薄夫人就梦见了巨龙盘身,然后刘恒就出生了。之所以在刘恒和儿子刘启统治时期出现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首先要归功于刘邦和刘盈的苦心经营,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在于刘恒“贤智温良”的性格。正是他这种性格,才使得大汉王朝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得以贯彻和延续,更进一步把老百姓从战乱中解放出来,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和他的儿子刘启不遗余力的积累,为后来汉武帝建立伟大的功勋奠好了根基。
景 帝(刘启)孝文帝长子,字佩,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公元前188至前141年),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 帝(刘彻)(公元前156至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兴太学修郊祀等卓业。
昭 帝(刘弗陵)武帝少子,字不,赵婕妤所生,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公元前94至前74年),公元前74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 帝(刘询)武帝曾孙,字次卿,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公元前90至前49年)。公元前49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 帝(刘奭)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公元前76至前33年)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王昭君为和亲嫁匈奴单于,其女侍元帝。
成 帝(刘骜)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公元前51至前7年)终年45岁,葬于延陵(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使光禄大夫刘向主修“天序”皇室世系谱。
哀 帝(刘欣)成帝养子,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亲丁姬,公元前七年三月成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公元前26至前1年)终年26岁,葬于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8里处)。
平 帝(刘衎)原名刘箕子,母卫子豪之女卫姬。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被岳父王莽用药酒毒杀在未央宫,一说病死(公元前9至公元5年)终年14岁,绝后,葬于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25里处)。
孺子帝(刘婴)宣帝玄孙,楚孝王刘嚣曾孙,广戚侯熏孙显子,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公元5至25年)终年21岁,葬处不明。《西汉完》
更始帝、淮阳王(刘玄)(公元23至25年)。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个帝王,就是王莽,为起义军所杀)汉元帝皇后侄,大司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为起义军攻杀(公元前45至23年)终年68岁,葬处不明。
七六世:2恒 公(邦公四子)字常,又字恋溪,西汉孝文皇帝,高祖刘邦四子,薄太后所生。妣窦氏(窦漪房)、慎氏、熊氏、蒋氏、薄氏、郄氏等。生于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正月丁卯日,公初受封代王,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诛诸吕,闰九月迎代王即皇帝位。以陈平、周勃为左右丞相,议定天下振穷养老之诏,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以为职任,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以贾谊为梁王太傅,陈治安策恭俭为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富庶,兴于礼义,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凡十二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全国经济渐次恢复,政治稳定,在历代帝王中,以生活俭素称。旧史与其子景帝两代并称为“文景”之治。卒于文帝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六月己亥日,享寿四十六岁,在位二十三年,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市城外坝陵,位于白鹿原北侧、席王街道莫灵庙村南侧,距西安十余公里,陵基依坡而成,气势磅礴,尤如凤凰展翅,故此称“凤凰咀”。尊谥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壬戌(公元前179年)登位。帝奉母至孝,母病药必亲尝跪进,二十四孝中列为第三位。汉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陈平卒,大尉周勃为相。帝好黄老家言,其为政以清静仁俭为主,除内刑及收拿相坐律,免田租,奖励忠孝力田,赈穹养老,取消赵佗(南闽越南)帝号,称臣奉尝,对匈奴和亲,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太子刘启接位。妣窦氏清河又名观律(今河北衡水东)人,少时家贫,常采桑养蚕,生年未详,卒于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五月,殉合葬白鹿原南,与文帝霸陵分居原之两端,属合葬。因其位于霸陵南,故称南园。据记载: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内部以石砌筑,幷有排水系统,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工程十分浩大。妣熊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妣蒋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南徐州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坐南向北。窦氏生二子:1刘启(景帝)、2刘武;薄氏生二子:3刘参、4刘揖又名胜;
妣郄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南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生二子:5刘彧妣易氏、6刘载;妣文氏生:7刘戬妣马氏。(5、6、7三子均迁四川)。绛侯公主史书未留名,嫁给周勃之子,绛侯(食邑8180户)周胜之,按西汉惯例,称为:绛侯公主,馆陶公主刘嫖(窦皇后之女),嫁给堂邑侯(食邑1800户)陈午,故又称堂邑公主,武帝时称窦太主。 长子刘启:(孝文帝刘恒长子)字佩,又字开,西汉孝景皇帝,景帝母窦氏。妣薄氏(婵儿)、齐氏、鲁氏、王氏、贾氏等。生于汉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二月丙申日,卒子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孝景皇帝崩。享寿四十八岁,在位十七年,葬于阳陵,汉景帝陵,在陕西咸阳县东、高陵县西南,《汉书晾商纪》“后三年,葬阳陵,臣瓒曰:在长官东北四十五里弋阳山,改名阳陵山。尊谥孝景皇帝”。孝景皇帝系太宗孝文皇帝长子,孝文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孝文元年立太子。立长子刘启为太子。文帝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六月丁未,太子立。即皇帝位,尊祖父之帝业,孝景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立孝文皇帝庙,郡国为太宗庙。采纳晁错意见,削诸侯封地,以周亚夫为太尉,讨平七国,中央集权政体得以巩固,继文帝重农抑末,整顿吏治,天下丰稔,如周代“成、康”之盛世。妣薄氏(皇后),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薄氏生一子:刘余(按:此系谱裁,但史书未载簿后有子)。妣齐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齐氏生五子:1刘德、2刘阏(一作刘寿)、3刘越、4刘乘、5刘舜。妣鲁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鲁氏生五子:1刘非、2刘发、3刘端、4刘寄、5刘荣。妣王氏,名志,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王氏生一子:刘彻(刘彻即汉武帝,一脉至汉孺子婴)。妣贾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贾氏生二子:1刘彭祖、2刘胜。共生十四子:1刘德(河间王);2刘阏(刘寿)临江王;3刘余(淮阳王,徙封鲁王);4刘非(汝南王,徙封江都王);5刘彭祖(广川王,徙封赵敬王);6刘发(长沙王);7刘端(胶西干王);8刘胜(中山靖王);9刘荣(初立为太子,废为临江王);10刘彻(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继帝位,即汉武帝);11刘越(广川惠王);12刘寄(胶东康王);13刘乘(清河衰王);14刘舜(常山宪王)。 孝景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孝景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皇子端为胶西王,胜为中山王。孝景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立太子。孝景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徙广川王彭祖为赵王。孝景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废太子荣为临江王。四月丁巳,胶东王彻立为太子。孝景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皇子越为广川王,寄为胶东王。 恒公次子刘武丰邑汉里堂、颍州掩龙堂支祖,详下 三子刘参:初封太原王,更为代王;刘参(孝文帝刘恒三子)孝文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初置太原,都晋阳。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二月乙卯,初王参元年,封为太原王,孝文前元四年乙丑(公元前176年)太原王参更号为代王三年,实居太原,是为孝王。改封为代王,复并得太原,都晋阳如文帝代时。孝文前元七年戊辰(公元前173年)来朝。孝文前元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来朝。文帝后元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薨。在王位共十七年,谥为代孝王。刘参后裔多代居住山西。生子:刘登,登生十子,非王即侯。 四子刘揖:又曰刘胜(孝文帝刘恒四子),梁怀王。孝文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复置梁国。孝文前元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二月乙卯,初封怀王。后封刘胜为梁王,孝文前元七年戊辰(公元前173年)来朝。刘胜好《诗》、《书》,文帝甚爱之,孝文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来朝。薨。葬于河南永城北三十余公里的芒砀山南、保安山东,墓室依山而造,规模宏大。在梁王位十年。谥为梁怀王。无后。
恒 公(刘邦四子)系下 七七世:3武 公(恒公次子)梁孝王刘武(窦皇后之子)恒公次子,孝景帝亲弟,生母窦太后。孝文前元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二月乙卯,初王武元年,立为代王。孝文前元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复置淮阳国,徙淮阳。孝文前元四年乙丑(公元前176年)代王武徙淮阳三年,刘武徙封淮阳王。孝文前元七年戊辰(公元前173年)来朝。孝文前元九年庚午(公元前171年)来朝。孝文前元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来朝。徙梁,为郡。孝文前元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淮阳王刘武又改封为梁王。孝文前元十五年丙子(公元前165年)来朝。孝文后元三年庚辰(公元前161年)来朝。孝文后元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来朝。孝景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来朝。孝景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来朝。孝景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来朝。孝景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来朝。孝景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来朝。六月六日去世,(前168年至前143年)在王位共三十五年,谥为梁孝王。梁孝王武薨,分梁为五国,梁孝王诸子:买为梁王,明为济川王,彭离为济东王,定为山阳王,不识为济阴王。
《古代名人录》载:刘武(前一八四至前一四四年)。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次子,文帝二年(约公元前178年)立为代王;四年徙为淮阳王;十二年又徙为梁王,卒于景帝中元六年。他与景帝同为窦皇后所生,性至孝,深得太后欢,每入朝常久留都中不归,景帝立,未置太子,偶于宴食间言,将来必傅位于武。吴、楚等七国之反,先击梁地,武固拒吴、楚座败明年,(约公元前一五三年)帝立太子,梁以最亲而有功,又为大国,赏赐不可胜道。武于是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四十八城疆域,招延四方豪杰及文士其时邹阳、枚乘、庄忌一流人都来梁,于是梁国文学,称盛一时,后栗太子废太后欲以武为嗣,大臣及袁盎等关说于帝,太后之议遂不果行。武从羊胜公孙诡之谋,使人刺杀袁盎及其他与议之臣十余人。于是帝疑武所使,案之果然,使吏至梁捕羊胜公孙诡。武不得已,从梁相轩丘豹等之谏,令胜诡皆自杀,已则乘布车入关诣阙下谢罪。然嗣后入朝,欲留,帝不许。忽忽不乐,中热疾,景帝六年夏四月卒。太后闻武卒,疑为帝所害,悲痛不食。帝哀恐,与长公主计,尽立武诸子为王。太后始悦而进餐。武自代徙梁,共在位三十五年,卒谥孝王。葬于永城砀山的保安山后,汉代梁国国王皆择山而葬。永城砀山的保安山西汉梁国国王、王后、嫔妃和大臣陪葬墓20余座,分布于各个山头。其中规模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梁孝王和王后墓、柿园彩色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等,皆为斩山作椁、石为藏的石崖墓。梁孝王墓位于保安山南麓东侧,由墓道、车马室、甬道、主室、回廊、排水设施等组成,室内面积700余平方米,容积2800立方米。王后墓与梁孝王墓南北幷列相距200米,由东西2个墓道、1个南通道、3个甬道、2个主室(前后宫)、回廊和34个侧室组成,东西全长210米,最宽处72.6米,墓内最高处4.4米,室内面积1600平方米,总容积6500立方米。柿园汉墓由墓道、甬道、主室、棺床室、厕所室、沐浴室等个室组成,主室顶部及南壁有近30平方米的彩色壁画,绘制青龙、白虎、朱雀、灵芝及云气纹装饰图案。墓内出土40多件彩绘陶俑、24辆车的鎏金车马器和1万余斤铜钱。芒砀山西汉梁王墓群还包括陵墙、陪葬坑、陵寝建筑基址等。 李王后墓也是“斩山为廊,穿石为藏”的大型岩洞墓,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该墓是一个由两条墓道、3条甬道、前庭、前室、后室、隧道、排水系统和34个侧室等部分构成的庞大地下建筑群。李王后墓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墓内最高处4.4米,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总容积6500余立方米。因为墓内容积巨大,李王后墓曾被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李白有诗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武公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梁孝王武公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
诗曰:王乃汉高嫡孙、汉文次子、汉景之母弟①。三封再徙②为梁王,国在睢阳③膏腴地。梁王慈孝人共闻,兄皇视若干城器。帝共车辇同出入,曾许千秋万岁事④。会当吴楚七国反,屠城先下梁棘壁。梁居冲要屏长安,王拒叛兵功盖世。太后爱如掌上珠,赏赐金宝不胜计。梁王意气渐骄侈,旌旗车服拟警跸⑤。弓弩财货积如山,城池宫苑僭逾制。四方豪杰来座上,中有奇诡计谋士。原说兄终由弟及,孰料朝臣皆异议。微闻袁盎有关说⑥,阴使贼客入行刺。天子明察诛羊孙⑦,手足自此伤和气。北猎良山⑧意忽忽,足出牛背⑨王薨毙。山陵地宫金宝多,留与曹瞒⑩充军饩。国分赐封小儿女⑩,五国次第各陵替。
【自注】①王乃句:梁王刘武,高祖刘邦孙,孝文帝刘恒次子,与兄孝景帝刘启同为窦太后所出。弟参、弟揖,诸姬所生。梁王薨,谥孝。②三封再徙:武初封代王,徙封淮阳王,再徙封梁王。③国在睢阳《括地志》:“汉文帝封子武于大梁,以其卑湿,徙睢阳”。④千秋万岁事:《史记"梁孝王世家》: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内心喜。”⑤警跸:《史记"梁孝王世家》:“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索隐》:“言出入者,互文耳,入亦有跸。”⑥微闻句:《史记"梁孝王世家》:“上废栗太子,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⑦羊孙:羊胜、公孙诡,梁王门客,因受梁王指示刺杀袁盎等,为景帝使者追捕而被迫自杀。⑧良山:《汉书》作“梁山”。⑨足出牛背:《史记"梁孝王世家》:梁王“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索隐》张宴云:“足当处下,所以辅身也。今出背上,象孝王背朝以干上也。”⑩国分句:《史记"梁孝王世家》:景帝“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皆封郡主。
梁孝王刘武妣李氏、叔氏、孙氏,生五子:1刘买、2刘明、3刘彭离、4刘定、5刘不识。
次子济川王刘明:桓邑侯刘明。(梁孝王刘武次子)桓邑,以梁孝王子侯。孝景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五月丁卯,侯明元年,初封桓邑侯。孝景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分为济川国。孝景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五月丙戌,初王明元年,封为济川王。孝武建元三年甲辰(公元前137年)七月刘明以射杀其太傅、中傅,被朝廷废为庶人,废迁房陵,国除为郡。在济川王位八年。后裔居湖北房县。 三子济东王彭离:(梁孝王刘武三子)孝景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分为济东国。孝景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五月丙戌,初王彭离元年,封为济东王。孝武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来朝。孝武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来朝。孝武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来朝。孝武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五月剽攻杀人,暮夜与奴辈及亡命少年数十人抡劫杀人,夺取财物,所杀发觉者百余人,国人莫敢夜行,被杀者之子上告,刘彭离被废为庶人。迁上庸,国为大河郡。刘彭离在济东王位二十九年。后裔居湖北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 四子山阳王刘定:(梁王刘武四子)孝景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分为山阳国。孝景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五月丙戌,初王定元年,刘定受封为山阳哀王。孝景后元元年戊戌(公元前143年)薨,在山阳王位二年。无后。 五子济阴哀王刘不识:(梁孝王刘武五子)孝景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分为济阴国。孝景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五月丙戌,初王不识元年,封为济阴哀王。孝武建元三年癸卯(公元前138年)来朝。居山东定陶。无后。
刘买(梁孝王刘武公长子)系下
七八世:4刘 买(武公长子),乘氏侯,梁共王。妣陈氏,乘氏侯刘买。索隐县名,属济阴。以梁孝王子侯。孝景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五月丁卯,侯买元年。中六年孝景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侯买嗣为乘氏侯,孝景后元元年戊戌(公元前143年)嗣封梁王。孝武建元三年癸卯(公元前138年)二弟刘明杀中傅,废迁房陵,集解徐广曰:一作『太傅』。孝武建元四年甲辰(公元前137年)薨,刘买去世,殉葬永城砀山的保安山柿园汉墓,位于保安山东南400米的余坡上,也属保安山,它低于保安山主峰30米左右,以山为陵的石室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及侧室组成。全墓长95.7米,最宽处13.5米,墓道和甬道用塞石封堵。有守陵俑、守门俑、女俑、骑士俑等。骑士俑共40件,分布于墓道南北两侧。在梁王位七年,谥为梁共王。刘买的梁国只有18城,面积已大不如他的父亲刘武时。刘买在位7年去世,他的长子刘襄在公元前136年继任第三代梁王,史称梁平王。梁平王时,武帝又以梁国李太后有淫秽行为以及刘襄为人不孝等原因,再削去梁国的8个城,这样梁国仅剩10城,势力已大为削弱。刘襄在位39年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刘毋伤,梁贞王刘毋伤传位梁敬王刘定国。妣陈氏,生五子:1梁平王襄、2梁哀侯仁、3济阴太守献、4山阳(山东金乡西北)太守典、5济川太守辛。
七九世:5襄 公(刘买长子)梁平王,陈太后所生。孝武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平王襄元年,刘襄嗣梁王位。孝武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正月来朝。孝武太初四年庚辰(公元前101年)来朝。刘襄宠其后妣任氏,任氏与祖母李太后争梁孝王所藏雷尊,又不持李太后丧,其事上闻,以不孝削封邑五县。
孝武天汉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刘襄去世,殉葬永城砀山的保安山柿园汉墓群,(前136年至前96年)在梁王位四十年,谥为梁平王。妣任氏生一子:刘毋伤。 八十世:6毋伤公(刘襄之子)孝武太始元年乙酉(公元前96年)刘毋伤嗣梁王位。孝昭始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刘毋伤去世,殉葬永城砀山的保安山柿园汉墓群,毋伤(前96年至前85年)在梁王位十一年,谥为梁贞王。妣黄氏生一子:刘定国。
八一世:7定国公(毋伤之子)孝昭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年)刘定国嗣梁王位。孝元初元三年乙亥(公元前46年)刘定国去世,在梁王位四十年。谥为梁敬王。妣姬氏、戚氏,考妣均殉葬永城砀山的保安山柿园汉墓群。史载:梁敬王刘定国有15个儿子:长子刘遂,公元前45年继位为第六代梁王,此即梁夷王;其余14个儿子则都在公元前38年正月同日被封为列侯:刘平封贳乡侯,刘义封乐侯,刘延年封中乡侯,刘罢军封郑侯,刘顺封黄侯,刘迁封平乐侯,刘就封菑乡侯,刘方封东乡侯,刘欣封陵乡侯,刘钦封溧阳侯,刘固封厘乡侯,刘发封高柴侯,刘未央封临都侯,刘舜封高质侯。(1遂、2平、3义、4延年、5罢军、6顺、7迁、8就、9方、10欣、11钦、12固、13发、14未央、15舜) 梁夷王刘遂在位6年去世,传位给梁荒王刘嘉,刘嘉传位给儿子刘立。
元始四年,王莽为了篡夺汉室,必须先打击刘氏宗室。刘立被强加罪名为:与汉平帝刘衎的外戚卫氏之家暗中往来,图谋不轨。最终他被废黜梁王爵位,被判流放南郑。不久他在流放的途中被迫自杀。公元5年,王莽又立梁孝王刘武玄孙的曾孙刘音为第九任梁王。不久王莽篡汉,刘音也被削去王位,先贬为梁公后又被贬庶民,梁藩王国也与西汉王朝一同灭亡,音生昆字桓公(东昏人),昆生轶。刘立死后,留居睢阳的儿子刘永就成了平民,他一直想恢复祖业。到了更始元年九月,刘玄进了洛阳。刘永即刻从睢阳前去投奔。睢阳距离洛阳很近,他成了第一个前来报导的诸侯王后嗣。刘玄为了安抚人心,下诏恢复刘永的梁王爵位,令其就封梁国,刘永曾自立天子,其子刘纡后又被袭封梁王。
八二世:8䜣(xin) 公(定国公十子)公元前三十八年正月刘䜣被封为陵乡侯,从睢阳(今河南商丘淮阳)移居沛郡丰县金刘寨汉皇故里,专尽孝道。《汉书·王子侯表》载:“第五代梁王刘定国的第十子陵乡侯刘䜣,建始二年坐使人伤家丞,又贷谷息过律,免为庶民”,在位七年,从此留在汉皇故里祭扫祖墓世守汉朝皇帝祖陵墓地。后裔遂繁衍成今日汉家刘氏的正宗之一,江苏丰县金刘寨汉里堂刘氏,又称“古丰刘氏”、“丰沛刘氏”。妣章氏、史氏,殉合葬永城砀山的保安山柿园汉墓群。生子二:1刘忠、2刘孝。
东 汉(25至220) 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东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少帝刘懿。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汉景帝刘启生长沙王刘发,刘发生舂陵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萧县令良,刘外生鉅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刘钦生刘演、刘仲、光武帝刘秀)。为高祖邦公九世孙,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在位33年,病死(公元前6至公元57年)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孟津县西长道社)。
明 帝(刘庄)初名刘阳,母阴丽华。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公元28至75年)在位18年,病死于洛阳东宫前殿,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章 帝(刘炟)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公元56至88年),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邓太后(邓绥)和帝皇后,和帝死后,执政16年,病死(公元81至121年),终年41岁,葬于和帝慎陵之侧。
和 帝(刘肇)字始,章帝四子(公元79至105年)公元88年继位在位17年,病逝章德宫前殿,终年27岁,葬慎陵。
殇 帝(刘隆)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公元105至106年),终年两岁,葬于康陵(洛阳市东南)。
安 帝(刘祜)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125年3月南下巡游途中病死,(公元94至125年)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生子顺帝刘保。
少 帝(刘懿)章帝孙,安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公元?至125年)葬处不明。
顺 帝(刘保)安帝子,李氏所生,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公元115至144年),终年31岁,葬于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在洛阳市西)。梁太后(梁纳)顺帝皇后,顺帝死后执政6年,病死(公元106至150年),终年45岁,葬于顺帝宪陵之侧。
冲 帝(刘炳)顺帝子,虞贵人所生,顺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永嘉元年病死(公元143至145年),终年3岁,葬于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为洛阳市西北)。
质 帝(刘缵)章帝玄孙,渤海王刘鸿子,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公元138至146年),终年9岁,葬于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桓 帝(刘志)章帝曾孙,河间王刘开孙,刘翼之子,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在位21年,病死(公元132至167年),终年36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灵 帝(刘宏)章帝玄孙,河间王刘开曾孙,刘淑孙,刘苌子,桓帝死后,窦后立他为帝,在位22年,病死(公元166至189年),终年34岁,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少 帝(刘辩)灵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废黜,后被毒杀(公元175至189年),终年15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献 帝(刘协)字伯和(公元181至234年)灵帝三子,王美人生,少帝弟,少帝被废后继位,在位31年,被曹丕废黜,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小风村)。
八三世:9孝 公(䜣公次子)西安侯,赤眉军上将军。新莽末年,琅琊人樊崇在山东起兵反对王莽,因为他的部队都把眉毛染红,所以称赤眉军,称光武帝刘秀为族兄。配袁氏生子三:1刘云、2刘贡、3刘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