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电影血战雁门关


比之过去的片子,此片战斗场面做得相当好,若据此仔细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则无疑更增一些趣味。

平型关之战,日军士兵被炸后撞击卡车驾驶室的镜头,日军集体退子弹的镜头,双方肉搏的冷兵器动作设计,工兵镐的挥舞,再现了中日两军精锐以死相拼的激战场面,战士的动作粗犷而凶悍,都给人真实震撼的效果,显然导演投入了很大精力。如果对比《亮剑》,就会发现《太行山上》的处理效果要好得多,而《亮剑》电视剧则略逊,没有表现出原著的激烈精彩。比如同样是攻击日军卡车,《亮剑》里面明显就是弄了几辆卡车来走一走——起步而已,速度都没有提上去,尘土都没扬起来,镜头拍完停车——根本没有部队行进间的感觉。而卡车被击中的场面,《亮剑》里面是卡车整个往上崩,这实战中不是不可能,但卡车是一件很大的东西,它往上崩的时候,部件,玻璃等的损坏是必然的,而且各有各的破坏规律,不可能一辆车炸得飞起来玻璃还完好无损,那是模型。这一点,《太行山上》就很好地注意了细节,它的战争场面能够做出动态来,因而显得更加真实。

肉搏平型关:历史上的平型关之战,确是一场偏重肉搏的战斗。日军文献记载,八路军三枪打完立即发起冲锋,这大概和共产党军一贯缺乏子弹,而过去的老对手国民党军在肉搏战中意志不坚有较大关系。但是平型关之战,应该是中日双方都吃了一惊,没想到对方的战斗精神如此坚韧。影片中林彪下令部队和敌军肉搏以避免空袭的损失,这没有考证过真伪,但日军在平型关作战中出动过战机确实有记录,而且因为两军绞缠而无法进行攻击。那时候鬼子还没到1944年的垂死挣扎,要是在硫磺岛遇到这样的情况,估计日本飞行员就一块儿的通通打了。

忻口会战:在影片中给人留下两个深刻印象,一个顽强,一个惨烈。顽强到炮弹炸倒一片接着上,前赴后继,惨烈到军长战死沙场,血肉长城。整个战役过程中,高潮有二,一个是突袭阳明堡机场,其中日军飞机起飞后又被八路放的手榴弹炸掉下来,这个场面颇有好莱坞的气派。第二个则是郝梦龄“我死国存”血拼1300高地,战死阵前。忻口会战对日军炮火威力的描述下了大功夫,比平型关炸出的朵朵彩烟要令人震动。

夜袭阳明堡;这个场面好像是来自于一幅油画,注意两个细节,郝梦龄下令出击的时候说道:“你们的旅长已经战死了!”还有一个是国民党军在督战队的射击下纷纷倒下,掉头冲锋。应该说这一段影片,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郝梦龄所说战死的旅长,就是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真,他在率领独立第5旅攻击1300高地的时候阵亡。唯一与历史不同的是,郝至死不知道郑阵亡的消息。历史上正是因为郑阵亡,第五旅后退脱离战斗,郝听不到第5旅方面的枪声,亲自率少数亲信突日军封锁线前往询问时,被日军击中殉国。这次出击1300高地,国民党军攻击队形过于密集,无法发挥火力,因此损失很大,不能不说勇气可嘉,战术上却不够缜密;忻口作战,国民党军的战术就是硬顶,所以消耗很大,影片中出现的督战队确有其队,而且以铁石心肠闻名。指挥这支督战队的,正是傅作义的老搭档,解放战争中的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因为他执法严厉,不近人情,督战队前面的忻口阵地被称为“鬼门关”——上去就下不来的地方。忻口战役是抗战前期国民党军打得比较好的几次战役之一,影片的这两个细节,显示了抗战中想“打的比较好”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太原守城作战:影片用两个场面来描述,一个是日军在城郭和守军的殊死争夺,战斗中傅部军官在城墙上大呼要求援军,守军沿着城墙封闭日军突破口,手榴弹投掷下日军被炸的死伤累累;另一个是炮弹爆炸中傅作义若无其事地指挥战斗,这时部属来报告日军从后方包抄上来,太原已经成为孤城。

看这段内容,虽然短,但是很有内容。

同样我们来注意细节。太原守城战,傅作义是勉为其难。阎军原来的计划是“依城野战”,也就是内外呼应。忻口退下来的部队军心涣散,已经无心恋战,纷纷绕城逃走,实际上一开战就成了城郭战。这就是影片选择城郭战为太原会战主要场面的原因吧。都跑了吗?也不尽然,国民党军中只有陈长捷所部残破的一个师在城外蓝家湾拼死坚持,试图协助傅作义,虽然杯水车薪,但从这件事看,从抗战到内战,陈对傅作义是够义气的。说起来,太原会战,是傅作义系统名将的大检阅。那个在城头上呼救的军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义部下的一号战将,后来在绥远起义,成为共产党兵团司令的董其武,时间是1937年11月7日晚。。

为什么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战勇猛,人称“董武穆”,是傅作义的左右手,人称“傅作义的两只虎,孙岚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环攻太原,董其武防卫的阵地,正是最为危险的北城。董的部下只有三个团,还要派出李思温420团防卫太原兵工厂,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颇为困难。但董不愧名将坯子,足智多谋,他采用的办法是在城墙上多树旗帜,并用军帽军衣伪装守军,吸引日军炮火,这样日军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无所建树,直到7日黄昏,才以敢死队猛扑北城和东城孙岚峰旅结合部的东北角炮兵营盘,因为城墙都被炸塌,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攻入城内,董其武亲自督战无效,只得向傅作义拼命求援。

傅随即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向东北城角全力反击,才将日军赶出城去,这个带队的指挥官,也是傅军后来的名将,中国早期摩托化部队指挥官——王雷震。用大号手榴弹从城墙上投掷歼灭日军的就是王营。这种大号守城手榴弹是晋军太原兵工厂的特产,威力很大不过太笨重。东北角这个点也成为两军第二天反复争夺的地方,日军虽然攻入城中,始终不能发展。

傅在炮火中镇定自若,但一听到日军迂回包围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颇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时候摆了一个险阵,当时傅的守军是35军,表面一个军,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两个旅,孙岚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属守城部队中比较完整的仅有杨维垣一个旅,而且多为新兵没有战斗力。傅将孙、董两旅部署在东城、北城,迎击忻口而来的北路坂垣日军,对南路日军从娘子关来的迂回部队,却只放了杨维垣一个新兵旅,这样打起来杨根本招架不住。

实际上,傅的想法是坂垣在忻口打惨了,为了扳回面子,一定会拼命攻城,而南路日军也知道坂垣的尴尬,所以一定会停下来等待让坂垣先攻进太原,所以傅敢于基本放弃南城的防御。事实证明,日军确实是如此行动。

但是,6日、7日两天血战,日军意识到傅军还有战斗力,不容易攻入太原,坂垣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于是派出部队绕道南进,准备和南城日军合攻太原。南城日军没有了顾虑,傅作义的空城计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现有的兵力也决无法再三面迎敌,这应该才是8日傅决心放弃太原的真正原因。

影片寥寥数笔,把大段的史实轻轻带过,可说是相当令人钦佩的手笔了。

人物的刻画,本片也颇有特色。

独臂团长贺炳炎,其挥刀冲阵有真实历史背景,虽然影片颇有夸张,但贺曾在雁门关之战中手刃一名日军,或为其原本。这个贺团长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年轻可以,但百战余生的林、贺决不应该“嫩”,这部分的刻画有些遗憾。至少贺应该有一种风霜感,眼神混浊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独臂将军。贺独臂刀血战日寇和崔营长的杨家飞枪,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飞迎战的两位子虚乌有的美国飞行员一样,代表的是一种奋起反抗的精神,历史在这里,有的时候也要让让路了。

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被击中阵亡黄土岭。这个场面曾经被一些朋友认为不够真实,因为炮战开始后阿部居然像活靶子一样站着挨打,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上的阿部规秀是被杨成武部迫击炮击中毙命,但并非炮战,而是杨部直接炮击阿部的指挥部。真正的战斗八路军只打了四发炮弹:第一发测距,第二发打近,第三发打远,第四发直接命中。日军听到前三发炮弹的爆炸,已经预感到第四发炮弹将打阿部所在位置,所以纷纷闪避,但是阿部规秀的位置有很好的隐蔽物,所以他没有躲避,结果八路军的炮弹却如有神助,要了他的性命……他不知道八路军炮弹稀缺,惜弹如金,用四发炮弹打他已经肉痛,如果还打不上,这八路军的炮兵指挥官也就快撤职了。

《在太行山上》的歌词

在太行山上

冼星海曲 桂涛声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