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形风水地在南方有吉地吗


源引文章: 《彭嘉庆诗文集》卷四《姓氏源流研究》

福建彭姓源远流长,彭氏子孙多由不同地域辗转迁徙而来,支系繁多,各有不同宗祖,溯源可分为几个不同世系。入闽最早的作邑彭氏、虹山彭氏和闽东彭氏等世系,都是以唐之后有文字记载起的世祖作为一世祖而立谱,所以源流探索仅能以此作为依据。

一、武夷山作邑彭氏----迁公世系

《史记·封禅书》记载:相传彭祖子嗣中有二子,名武、名夷,曾随父隐居于福建山林,后人便名此山曰武夷山。武夷山幔亭峰下曾有彭祖旧庐故址〔初曰云龙道院,又曰一水草庐〕,后建为彭祖基,成为彭氏远祖居住武夷山的佐证。彭祖后裔,绵延至今。现在,武夷山成为彭姓的三大圣地之一。2004年,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就在武夷山市举办第六届大会(国内首次),祭拜彭祖及彭武、彭夷。

在1942年编写的《崇安县志》卷四《氏族》中,彭姓列为第一,是开发武夷山之祖,是崇安最古的望族之一。始祖迁公在唐初从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迁入。后裔分天、地、乾、坤四房,人丁兴盛,于今约有五千多人。

迁公,字紫乔,润州丹阳人,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出生,唐贞观初年(627~649年)曾辅佐李世民平治隋末之乱,初授官前八部都尉,擢升中郎将,拜武威太守。在封为左迁牛卫上将军、提节建州(今建瓯市)诸军事后,就由润州丹阳迁闽。年老辞官后偃武修文,隐居建平北乡,因钦慕彭祖故庐,爱九曲山水,便雇募乡民万余人,上括信州,下折建平,斩草锄蒿,凿湖筑陂,引水溉田三千余顷,创立九十余村,聚族而居,取名“新丰乡”。南周延载元年(694年)逝世,享年89岁,赠上柱国、河间郡公,葬武夷当源中乳,被尊为丹阳迁崇彭姓始祖。夫人徐氏乃徐世勣妹,生二子,长名溟,次名汉。

汉公,字云宵,迁公次子,唐永徽二年(651年)生于建州官舍,居住建州温岭。幼年博学力行,经监试部使推荐,授为洪县令,后擢升台州判官。汉公在台州任职二年后因母病离任回乡,侍奉汤药,并拓荒造田,从事桑梓开发事业。因德才兼备,深受民众拥戴,后补判南剑军(治署南平市)州厅事,颇具政绩。武后垂拱三年(687年)继父遗志,奏准将新丰乡立为温岭镇,北面立街,设官守土。唐开元四年(716年)病逝于建阳界墩,享年63岁,被尊为作邑彭氏初祖。

珰公,字武仲,为汉公曾孙,生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自幼聪颖,精通经史,勇武过人。唐开成元年(836年)荫袭建州兵马殿中监兼摄郡政。当时温岭镇已日趋繁荣,人丁兴旺,赋税充足,珰公也在唐会昌五年(845年)奏请获准将温岭镇升为崇安场。崇安场迁立彭城街中,并设立官署。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卒,享年94岁。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崇安场晋升为县。

《崇安县志》记载,因迁公、汉公和珰公三代开疆辟土,建功作邑,崇安“先有彭,而后有崇”,故称彭姓为作邑彭氏。崇安民众于南唐时在营岭县署义门旁建造“作邑彭氏三丈祠”,又称“崇德报功祠”,每年春秋两次祭祀,赞颂他们的功德。迁公子孙蕃衍于岚谷、五夫,大将、吴屯、温岭、崇岭等处,成为崇安最古的望族。作邑彭氏出自三国彭羕。其先祖迈公,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南渡,首居京口丹阳。东晋元帝即位,被封为西都郡王,子孙散居江南一带。迈公十数传〔作邑彭氏谱中此处有错页之误:迈公于公元269年出仕,迁公606年出生,间隔337年,约十多世,谱载为63世。而迁公之后却缺不少世次,应予补正。〕至迁公。这是继汉代宣公后裔南迁之后,彭姓又一次较大的南迁。

世居曹墩的平川彭氏,按其族谱源流图所示,系迁公长子溟公的曾孙瑭公起分立的天房后裔。瑭公生二子,长继苗公生文举公,文举公生钲公,钲公生斯健公,斯健公生组公,组公生揆公,揆公生二子:次昌季公,乃迁公十三世孙。昌季公(字如玉)在南宋景炎丁丑二年(1277年)正月因元阿刺罕兵入境,而携眷避居于吉安永丰,历三世至子诚公(字瑞意,号养晦)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秋复由永丰迁回崇安曹墩,筑室安家,从此肇基曹墩。十五世子诚公(字瑞意,号养晦)为曹墩始祖。子诚公长子护公生二子,长僖公,立忠房;次偏公,立恕房。忠房僖公生四子:銮公,鍪公、鏊公、敏公,又分立恭房、宽房、信房、敏房。曹墩十八世起昭穆为:培德基长厚,敦仁道大昌,诗书延世泽,桢斡作邦光。

居住新阳的彭氏,据考乃迁公世系乾房裕公派下子孙。迁公世系分天地乾坤四房,乾房支下分居城隅的后裔定居在新阳。其中也有从岚谷乡迁往兴国镇双西村,而后又从双西村迁入新阳的宗支。另有传说或是早年入闽的彭武、彭夷后裔,或是彭越之后,但因该宗支缺失谱牒,仍待今后查考。

作邑彭氏历代贤能辈出,累有建树。自珰公以下,继苗公登唐昭宗天复辛酉年〔901年〕进士,官至大司马、兵部尚书;继嗣公登唐光化己未年〔899年〕进士,官至内殿承宣运使、兵部侍郎;保宴公登后唐明宗己丑年〔929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左仆射;保廉公登后唐莊宗癸未年〔923年〕进士,官至京兆尹、吏部侍郎。至宋朝更为显赫,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特奏状元路公,其孙奭公又举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官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兼理平章事,升左丞相。宋代朱熹曾任官建州,崇仰彭氏先贤创业功勋,题诗赞美:“彭侯戴武弁,政则宗吾儒。士茂先兴学,允贤勤读书。猷为莫不善,才力盖有余。西北温岭镇,新丰可久居”。应该肯定,今天世界著名的“双遗”风景名胜区——武夷山的发展,离不开唐代彭姓的首创性开发,离不开彭姓子孙的世代贡献。彭姓将深深铭刻在武夷山水之中。

《作邑彭氏族谱》极其珍贵,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是在南宋绍兴甲寅四年(1134年)间首修的,之后南宋绍兴丁丑年(1157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明天启元年(1621年)、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和民国七年(1918年)相继八次进行了续修。1995年彭德煌、彭德宝又率众重修族谱,并修复五夫彭氏宗祠,重塑迁公坐像。《平川彭氏族谱》首修于清乾隆丁丑年(1757年),之后在清道光七年和同治九年两次续修。2001年彭长祓也率众重修。

二、泉州虹山彭氏---枨公世系

据《虹山彭氏族谱》记载,虹山彭氏先祖派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今为河南信阳市固始县),乃是宣公的后裔,只是现在难以考证世次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战事中,先祖随军过江,起初居住在福建的泉州,然后迁到城西的南安。自枨公起就迁到晋江的中山,便在瑁峰山下盖房居住。由于先祖的世次失传,就以枨公为虹山一世祖。

虹山彭氏子孙蕃衍,人才踵接。二世相龄公,宋时任福州监仓曹;相荣公任广州司户曹。三世烨公任团练节度使,历高州安抚使。四世延进公和五世谦公均任承务郎。六世朠公任南剑洲教授。七世缜公,进士出身,任通议大夫、兵部侍郎。八世轻公任儒林郎。九世如高公任宣议大夫。十世汉湖公任遂昌教谕。十一世卿月公,进士出身,任徽猷阁侍制。十二世潜公任宣教郎。在明、清时期,也代不乏人。三十二世秀村公授民国陆军少将,任永德警备司令。自十六世源有、济有公起,虹山彭氏开始分为东、西两大房祧。从此一脉遁下,形成虹山人口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十八世开始,启行昭穆:“秉文子仕宜,恒乔于茂孙,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又续:“诗书绵世泽,忠孝绍先贤,馀庆昌谟烈,发祥益寿年”。

虹山彭氏家庙初创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大门柱古联为:“支分唐朝历百载,祠占泉山第一家”。现在,虹山乡下设虹山、松角山、苏山、前坂、白凤等五个村,全乡彭姓约有一万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

虹山彭氏入闽,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比广东始祖延年公尚早一百年。因而衍徙海内外的子孙繁多,有载可考的达300多人。二世相荣公,任广州司户曹,其子孙居粤;六世二十一公,字天禄,讳贤,宋乾道年间分居莆田北头(横塘);二十三世恒解公及子乌治公迁居兴化城后常太里张城社边;十三世连发公之子亻桀 秀公,宋末迁居仙游中埔;二十二世纪琚公及子时成、时玉、时三迁仙游西乡;二十世思亮公及子一心、仁心、存心迁西乡打石兜;十六世明德公迁仙游粪乾;三十世执公居仙邑城内;三十一世纪金公与子彬迁仙游城内,分居永春;二十三世香子公,三十世来成公,三十二世月喜公居大田;三十世豪公,三十一世绸公分居福清;三十二世季捣公,三十三世福春公、以声公,三十四世炮昌公,三十五世金水公,二十五世孔公,居泉州城内;三十一世其英公,三十三世通公,分居厦门;三十四世生财公,分居漳州;三十三世永昆公分居建宁;三十世子荣公,三十一世叔粘公,三十二世族公、临公、善耀公,三十二世季尾公,三十三世光辉公,远迁浙江温州;二十六世茂桀子孙迁南安。其中迁移台湾的30多人。较早迁移台湾的是二十六世懋彬公,出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后二十七世5人、二十八世5人、二十九世3人、三十至三十五世也有16人相继往台。谱记有“往台湾”、“携眷往台”、“往台湾不归、无回”、“娶白姓香娘台湾人”、“娶台湾林氏悦娘”及“殁在台湾”等,但谱中未记录往台时间。从二十六世懋彬公迁台迄今已近280年,按虹山彭氏繁衍频率推算,台湾现有虹山系的人口应在千人户以上。虹山彭氏迁住夷洋的也有114人户,侨居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1923年在印尼鍚江就已兴建彭氏祠堂,墓园依故乡名为“虹山亭”。在颇具数量的虹山彭氏侨民群体中,也涌现了不少海外精英。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六世迪功郎朠公首修《虹山彭氏族谱》。随后有明嘉靖已丑年(1529年)十九世珙公;嘉靖已未年(1559年)二十一世任公;明万历丁丑年(1577年)二十一世仕迪公、希陵公、二十二世宜达公;明崇祯丙子年(1636年)二十二世尚遗公;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四世俞鼐公;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四纯庵公(字乔美,讳钟)和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年)秀春公七次续修。近几年,彭国胜、彭德斌等又率众第八次重修,并将族谱全部激光扫描制作成光盘。《虹山彭氏族谱》自首修至今,先后跨越845年,形成全套23册(卷首1册、宗支卷4册、世纪卷18册),卷帙浩翰、史料详实且保存完整的姓氏宗谱资料。这在福建全省是屈指可数的。

三、闽东彭氏---思邈公世系

依据杉洋、上塘、穆阳、马坑、溪边族谱查考,闽东彭氏先祖乃唐初裕公,思邈公为闽东彭氏始祖。

一世祖裕公,字伯温,生于隋开皇壬子年(592年),卒于唐龙朔壬戌年(662年),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官唐兵部尚书。生二男:长令全,次令荘。唐高祖武德戊寅年(618年)从江西省新昌县(今宜丰县),迁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县,创立鸿基。 二世令全公(616-683年),字世闻,任太常卿考功郎。生一男:源(各谱生男记载多有不同)。三世源公(641-701年),字藐浩,任唐河北节度使兼太子洗马。生二男:长纯,次绍。四世纯公(665-731年),字淑德,任唐河东太守,又从浙江平阳迁到江苏常州。生二男:长达、次遂(次子遂公仍在平阳)。五世达公(687-765年),字子方,任唐河东光禄大夫。生二男:长敬恩、次敬叔。六世敬恩公(710-774年),字子恭,任河东通判,生四男:瑰、瑛、瑕、璌。其弟敬叔任雁门太守。七世瑰公(735-805年),字季玉,任考功郎、御史。生二男:芝、杰。其弟瑛公任莆田邑宰、瑕公任浦城邑宰、璌公任浦城支侯使。八世芝公(760-822年),字芳淑,任晋潭州太守,由江苏常州迁居湖南潭州,生一男名晔。其弟杰公任太封君、考功郎。九世晔公(784-856年),任考功郎。生五男:景贤、景圣 、景哲、景直、景聪。十世景贤公(809-868年),字俊卿,任河东节度使。生三男:长思邈、次思聪,三思恭。

十一世思邈公,乃闽东彭氏始祖,字有阙,生于唐太和丁未年(827年),卒于唐同光甲申年(924年),曾任开州司马(今四川开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陷长安,思邈公随王潮入闽,后官升礼部尚书。生三男:长兰胤,次兰居,三兰膺。

从先祖裕公到闽东始祖思邈公,目前所能寻见的支谱均有差异:一是思邈公为裕公第十三代裔孙;二是思邈公为裕公第十一代裔孙。本文取十一世次,每代平均21.45年,比较合理。这仍有待今后进一步查证。

思邈公二世兰胤公〔854-924年〕,字永祚,号芳谷,官任闽省侯官令,与父乔居福州西湖。兰胤公生二男:长宝胜,次宝振。兰居公迁往建宁府,生一男亶迁居邵武。兰膺公官任宁远统军使,生二男:长仲修,官武毅大夫,迁宁德为始祖;次仲辅,迁莒洲十四都为始祖。

思邈公五世金公〔908-975年〕,字品南,号丽川,官任闽王右丞,生四男。金公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因闽王审知之子互相争斗,与长子官公发兵入闽,先寓福州西湖。四年后,即后晋天福三年(939年),金公、官公父子因往宁德,路经古田县杉洋,因爱其佳山秀水,就决心定居枫湾。金公被尊为古田杉洋始祖,长子官公肇基杉洋。后人为纪念官公肇基之德,在杉洋建造“玉峰宫”(俗称彭厝宫),并立有官公本相。金公次子安公迁居浯溪,三子宏公回平阳,四子密公迁宁德飞銮渡头,复迁石后室头村。

思邈公六世官公〔923-994年〕,字公信,号德孚,官任行军使。有饱学之才、过人之志,闽王封号彭大真人。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官公在枫湾建造屋宇,成为杉洋开基祖。官公生五男:长子沭公〔947-1021〕,号东山;次子游公迁长溪,后迁宁德霍童;三子润公迁张际;四子渥公先居东洋,后迁兴化,子仁公又迁回东洋;五子渊公居杉洋,为杉洋本支。

七世润公,乃官公三子,在迁张际居住数载后,复回杉洋菴前,披荆斩棘,择地而居。传至三十二世兰老公(太封君,赠儒林郎)择居登瀛,为登瀛开基祖。并选择吉地,创建金公总祠,堂势庄严,颇为壮观。

八世泰公,乃沭公长子,迁居福源塘边。八世寿公〔968-1048年〕,乃沭公四子,字朝奉,号松亭,迁居玉湖(又名常熟洋彭家墩)。

九世当公,寿公次子,生五男。长义公迁宁德石后室头;次晖公与子伯贤公迁官井;三阳公迁霍童邑板;四曜公迁古田大甲,其长子淮公又迁鹤塘南阳,次子泗公为大甲本支。九世稷公,寿公三子,生一男明公。明公三子志伯公之次子文辉公迁宁德洋中陈园村。明公长子季五公,历四世至得英公,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自熟洋彭家墩返回古田灵黾彭洋,遂使彭氏得传灵黾。得英公为灵黾开基祖。灵黾祖厝修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历八世至河公从灵黾迁到45都吉巷寮里。历十二世至真荣公,又迁居古田前坪村,为前坪开基祖。

闽东彭氏早期播迁的历程,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编修的《前坪家谱总序》明确记载:“迁平阳,隶常州,徙西湖,籍杉城,彭之先有自来矣。至于熟洋、长溪、张际、东洋等派,无非彭氏一线传。厥后肇基灵黾,拓址寮里,创业前坪,此皆彭氏之食根而绵统于无穷也”。而后闽东彭氏逐步向宁德及周边各县扩展繁衍。

据福安市穆阳和周宁县溪边的道光元年谱序记载,在寿公迁熟洋,魏公迁咸源长巷底之后,到元至正乙未年(1355年),迎公迁八蒲岭头苦竹湾;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愈整公迁芹洋;清康熙丙申年(1716年)于朠公由芹洋迁粤底;清乾隆已未年(1739年)又迁到宁邑溪边。溪边彭氏自建恩公创业芹洋,继迁粤底,旋住溪边起,迄高二公计二十七世。高二公提为溪边开基祖,传到道光元年(1821年),又经历十二世。

唐咸通辛卯年(871年),宁川彭姓始祖、思邈公二世兰膺公之长子仲修公生于宁德虎贝乡石洋村〔现彭家墩〕,后迁宁德西隅后场面开基。仲修公自幼喜爱武艺,17岁考上武秀才,20岁考中武魁元,留任武教官。后到兵部任职,刚毅果敢,清廉正直,后诏封武毅大夫。仲修公少年时在石洋村劈一杉木枝倒插于村中,第二年成活后成为肇基之树,其顶端向四面撑开,状若大伞,被称作“凉伞树”。至今树龄已达1100多年,被林业部列为全国十大“杉木王”之一,成为宁德极富盛名的人文、自然景观,广为流传。仲修公告老还乡后,曾在西山白岩下建“西山草堂”。这是宁川最早的一座书斋,后改为灵溪禅寺。草堂右侧还凿一口水井,取名“定泉井”。唐长兴四年(933年),宁德由场升为县,选择县址时取决于此井水。一千一百多年过去了,“凉伞树”仍枝繁叶茂,“定泉井”水盈不竭,灵溪禅寺香火不断。仲修公卒于后周显德丁已年(957年),葬于蕉城区南福山街北山。仲修公墓已在1980年公布列为县级文物单位,宁德县政府立碑保护。

闽东彭氏迁移台湾的杰出人物有清朝副将彭日光,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宁德城关海滨南隅筱场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海寇群起侵扰我沿海,彭日光召集乡勇与海寇浴血苦战,屡战屡胜,被巡抚吴兴祚提为千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升为副将,后随同靖海将军施琅自福州港出发,先克澎湖,继入台湾,收复政权。彭日光为台湾回归祖国创建奇勋,晋升为从一品,而后康熙帝在台驻兵屯守,设立府、县,彭日光因此居台任职,为祖国统一鞠躬尽瘁。之后闽东彭氏也陆续有人迁移台湾定居。

闽东彭氏后裔遍布宁德各市县,古田近万人,宁德六千多人,福安、周宁各有三千多人,屏南、福鼎、霞浦、柘荣也各有数百上千人。福州罗源县碧里乡还有七百多人的分支。杉洋金公总祠保存的《彭氏家乘》族谱在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因火灾焚毁,所幸草稿沿存,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新创谱,在杉洋金公总祠保存的《登瀛彭氏续修谱序》中记载,《彭氏家乘》族谱在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因火灾焚毁,所幸草稿沿存,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新创谱,后又经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嘉庆庚申年(1800年)、道光戊子年(1828年)和光绪辛丑年(1901年)多次续修。光绪辛丑年〔1901年〕邑庠生林维馨执笔修撰的谱序和续修谱,是闽东族谱中最为完整的资料。六十世至七十九世昭穆字式如下:科教兴邦,瑞启升平,盛世兴建,名立宜秉,崇德明时。

四、莆田彭氏——汝砺公、椿年公等世系

莆田彭氏,共有三、四支的族系,初期都出自同一宗派。明、清两朝虽有续修族谱的记载,但迄今一直未能寻见。目前仅以彭鹏公《古愚心言》和港内世德祠神主牌名讳的手抄谱为依据,所以莆田彭氏的考证最为困难。

港内谱记载,莆田开基始祖为“宋状元及第、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少师,谥文政,春湖公。”按《宋史列传》:彭汝砺(1041-1094),鄱阳(今江西上饶阳县)人,字器质 号春湖,宋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科进士第一人,历任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官至监察御史、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谥文政,被誉为宋朝一代直谏名臣。汝砺公系允颙公(亦名德颙公)长子文吉公五世孙。港内本支世祖“宋文学宗伯公”,乃汝励公长孙。一世祖元承务郎慈利丞念一公,二世祖处士安仁公、安美公、安吉公。原谱缺三世祖,据林祖韩、彭元辉考证,三世祖乃念三公,由港内徙涵口。念三公历七世至韶公。九世祖韶公,号凤仪,字从吾,生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天顺元年丁丑科(145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卒于弘治七年(1494年),享年66岁,谥惠安。生二子:长瀚,先韶公卒,恩赠宿迁县丞;次濬,中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人。韶公曾对修谱留下“上不远引,次不旁及”的训导,因此族人对“列祖义例,至简至严”。明弘治五年(1492年)朝廷曾在港内涵口村奉旨建“大司寇”牌坊(韶公晋升刑部尚书,即周朝大司寇),弘治八年(1495年)又奉旨在莆田府城东门内建“一代名臣”、“三朝元老”的牌坊(韶公历事明英宗、宪宗、孝宗三朝),纪念韶公这位功垂千古的名臣。港内谱记述本支先祖至十九世祖为止。

第二支是港内谱记载的“世祖宋太学士、旌表孝行卓异,讳受公”。又记述“祭酒椿年,以清要显太学生,受庐墓致白鹊之祥”。“而椿年者,实侍郎思永公玄孙,奭公之十世孙也。少游学,遍历域中,惟闽有族,即附居焉。所谓三、四支者,椿年其一也”。经考证:椿年公乃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进士,历国子监主簿、编修官。淳熙未年提举福建(泉州)市舶 司,遂卜居兴化军所城。后擢知处州、太常丞吏部郎中、国子监司业、江东转运副使,终右文殿修撰。宋时《莆阳比事》载有:“(一)西市彭,(二)前街彭”,注云“祭酒椿年、教授奎之族,祭酒后寓天台”,这说明宋代居兴化军所城的确有祭酒椿年公和教授奎公,而椿年公后裔中有一支迁往浙江天台县。

彭鹏公撰写的《重修横塘族谱序》记述,受公字尔修,庐墓六年,白鹤随之,世称白鹤孝子。受公生应承公,应承公生泽公,泽公生启伯公,启伯公生念五公。念五公为孝子五世孙,自念五公以上,世次不紊。念五公生一子直夫公,讳百福。百福公传二子:长足翁公,讳奉,由港内徙横塘,为横塘始祖。“横塘肇基自足翁公始”;次以忠公,讳泗。泗公传二子:长庆公,世居后彭;次积公,传一子济公,字宏週,徙居清江,为清江始祖。《古愚心言》记载,足翁公派下兆一、兆二、兆三、兆四为二世祖,分仁义礼智四房。兆一公传亿二公,传悫庵公〔讳邦彦,封版部主政,赠督学〕,传忍庵公(讳甫,官户部,广西督学,湖广观察),传定轩公(讳大治,官户部,历杨州、叙州、韶州守,升长芦都运未任),传从野公(讳文质,官揭阳令,由户部出守桂林,任广西左参,赠兵部左侍郎),传后从公(讳宪安,官广东阳山令),传汝伯公(字伯梁,号一复,行五,赠给谏公)。汝伯公生于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传三子:鹏公、鹃公、鸿公。足翁公十世孙鹏公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庚子科举人后,历官广西左参政、赠兵部左侍郎,官至广东巡抚。因为官清廉,业绩昭著,康熙帝褒奖其为“天下廉能第一”。

第三支是“世祖特奏名第一、温州府教授彝甫公”。彝甫公,字有来,南宋淳祐七年丁未科(公元1247年)特奏名进士第一人,官温州府教授。彝甫公后裔除定居莆田的之外,尚有一支留居温州。

第四支是“世祖宋处士讳渥公”。渥公乃闽东彭氏始祖思邈公后裔,系思邈公六世官公之四子,先居古田东洋,后迁兴化,估计当在北宋太宗年间(976年)。渥公长子仁公后迁回东洋,而渥公的其他后裔仍留居莆田。

又据《作邑彭氏族谱》记载,迁公后裔乾房思温公(官福州府学教授)同弟思傅公因元至正年间(约1359年)闽省纷扰,而举家迁居莆田。再据《虹山彭氏族谱》记载,虹山始祖枨公六世天禄公在南宋绍兴年间(1311——1162年)“移居莆田北头,即今莆田小横塘”。而后枨公二十三世恒解公又率子乌治公在先迁仙邑御史岭后移居到兴化城后常太里。在明万历六年(1578年)尚遗公《重修彭氏族谱序》中又记载,“莆之族,若尚书惠安公韶之子孙,先时尝称为我中山之派”。作邑彭氏和虹山彭氏后裔在莆田的繁衍,也是今后彭氏考证的重要内容。

由于年代久远,谱牒缺失,加上受莆田地理优势影响,彭氏子孙居地频繁迁徙,宗派多有交叉。现今居住在新度镇港内村的旧厝里、新厝里、后湖、灰壁和港西村尾厝,以及居住在华亭镇霞皋村(含从霞皋迁往城厢府后和仙游陂头)的彭氏,多数系“世德祠”汝砺公后裔。现今居住在黄石镇横塘村和新度镇白埕村、港内村后彭、社兜以及城厢区张镇村南箕的彭氏,多数系“清德祠”足翁公后裔。莆田彭氏还有一支与同安彭氏二世祖子安公同是天禄公的后裔。同安“始祖天禄公,别号念五”,其长子伯福公曾任兴化路宣差,据传仍有后裔居住在港西村北厝等处。现居梧搪镇枫林村,新度镇新度村,下坂村,郊尾村,城厢区霞岱村,步云村,鲤埔村,江口镇港下村,黄石镇黄园村,林墩村和笏石镇街道等处的彭氏先祖均待进一步查证。莆田彭氏后裔约一万多人,港内约二千八百多人,横塘约一千二百多人,南箕约一千五百多人,霞皋约三百五十多人,黄霞和枫林各约三百多人。

足翁公五世忍菴公(即彭甫)开始纂修《横塘彭氏族谱》。明正德壬申年(1512年)六世定轩公(即彭大治),明隆庆壬申年(1572年)七世从野公(即彭文质),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八世景从公(即彭宪范)和九世让木公,这前后五世中的杰出后裔都相继续修过族谱。清彭鹏公又在康熙壬申年(1692年)重修,并撰写了《重修横塘族谱序》。现在这篇珍贵的谱序尚存,而每过六十年都必定续修一次的《横塘彭氏族谱》却石沉大海,未能寻见,而且更没有后来续修的讯息,不能不说是件令人痛心的憾事!

莆田彭氏是名流辈出的世系。自南宋祭酒椿年公以下,登宋绍兴丁丑科(1157年)进士榜有泽宗公、奕休公兄弟二人(泽宗官衢州教授,奕休官永福县主簿)。同年又有特奏名进士與公(官泰州文学,曾进呈其所著《易传》)。泽宗公之弟奎公,又登乾道二年丙戌科(1166年)进士(官德庆府教授)。淳祐七年丁末科(1247年)特奏名进士第一彝甫公,世称“特魁”。足翁公五世甫公于明成化辛丑年(公元1481年),与其弟申公于成化丁未年(公元1487年),在前后七年间兄弟联登进士,当时美称“双凤”。甫公之子大治公登正德甲戌科(1514年)进士;孙文质公登嘉靖乙未科(1535年)进士;玄孙汝楠公登万历丙辰科(1616年)进士。在136年间祖孙四代继登进士,受到朝廷褒奖。到清朝,足翁公十世鹏公举“天下廉能第一”后,康熙又钦赐其父汝柏、祖父宪安、曾祖父文质官皆光禄大夫。时直隶巡抚于成龙也手书“帝眷忠清”匾额相贺(此匾列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彭氏原有的“名臣彭惠安祠”、“世德祠”、“清德祠”、“清源祠”和“彭汝楠祠堂”等均已废,现仅存彭鹏祠堂,在莆田县城内大度街。1993年在涵口原祠旧址上,由彭元辉率众重建彭氏大宗祠。祠堂中祀奉彭氏七祖画像,为彭祖、彭汝砺、彭延年、彭彝甫、彭韶、彭汝楠、彭鹏。明代遗物仅存一对由尚书林贞肃撰句、福建巡抚庞尚鹏手书的石柱联:“大彭之后,本支百世;子孙千亿,源远流长”。莆田彭氏昭穆字式,现通用鹏公所定二十字:“圣朝崇俊杰,世代守忠贞,云礽能绍志,国祚永重兴”。迄今三百年已传至“志”字辈。

五、同安彭氏——天禄公世系

同安彭氏,又称松山彭氏,自明正德丁卯年〔1507年〕创谱起,“不以远祖为谱,而断以子安公”,使“彭氏之谱,真而可据”。

一世祖天禄公,生平行实旧谱因屡经兵燹而无法查考,仅有先世所藏世系小册首帙注明“始祖天禄公,别号念五”九个字。

二世子安公,讳绍祖,生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原居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西门内第三巷。天禄公生二子:长伯福、次子安。伯福公任福建兴化路宣差。因天禄公及婆早逝,子安公即由长兄伯福公扶养。不幸兄嫂也相继去世,子安公无处委依,便随在同安县所属浯州(金门)盐司任职的母舅马氏生活。时值元末兵乱,子安公便不回归原籍,而客居金门翔风里十七都,娶金沙里后学村罗大亨之女尾娘为妻,后又娶妾孙氏。子安公生三子:妻罗氏生长子用乾公、三子用斌公;妾孙氏生次子用吉公。子安公为人言行笃实,识时务,卒于明洪武壬申年(1392年),享年 68岁。婆罗氏卒于明永乐甲申年(1404年),享年80岁,合葬浯州沙美乡。同安彭氏聚居地之一沙美这个村名,应有沿用浯州沙美,深含不忘祖地的意思。1994年9月17日辰时,台湾彭炳进、彭武雄等重修金门子安公墓,于祭祖动土时在墓碑下挖掘出红砖墓志(该墓志现收藏于台湾新竹南寮祖祠),为这段历史找到真实的依据。

子安公定居浯州沙美后,人丁兴旺,所以自三世用乾公、用斌公起,协议分东、西两派。而子安公次子用吉公,讳仁祐,则迁往绍安县径口乡。

三世用乾公,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孝悌力田荐举授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县丞、迪功郎,后升调任广东雷州府徐闻县知县、文林郎,因有惠政,家歌户颂。其子孔道公自浯州迁居同安,因地处沿海一带,故称“东派”。孔道公创业骏发后,就长居在彭厝,与其五子敬瓒公、敬源公、敬懋公、敬厚公、敬森公一同在1383年起兴建祠堂,而后在祠堂背后种植百株松树,因树得名松山,俗称“松山衍派”。孔道公成为彭厝开基祖。敬瓒公后分三房:长克诚公,二克敬公,三克恭公。敬源公后分二房:长克全公,二克文公。敬懋公后分为五房:长克让公,二克思公,三克刚公,四克猷公,五克雍公。敬厚公后分为二房:长克明公,二克清公。敬森公后分为二房:长克和公、二克静公。

三世用斌公由浯州迁居同安之西、属丘陵地带的后肖村,故称“西派”。为纪彭氏先祖之大堂号 “陇西堂”,又称“陇西衍派”。用斌公生三子:长孔敬公,次孔仕公,三孔学公。孔敬公亦生三子:长敬宏公,先居竹甫,为竹甫开基祖。传一房克坚公,后裔中有迁台湾竹堑属康垅庄,现是台北的彭氏支派之一。次敬亮公传一房克诛公,仍居同安后肖村。敬亮公为后肖开基祖。三敬肃公传一房克裕公,迁居西溪四口圳,后又迁他处。有一支迁出择居安溪县依仁里观山后宅(今龙门镇观山村)。孔仕公生一子敬明公和孔学公生一子敬初公,同为胡坵沙美开基祖。

同安彭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现有六千多人,其中彭厝有四千多人,沙美一千七百多人,后肖三百多人。前昭穆23字,光绪丁酉又新添20字。昭穆字式如下:

天、子、用、孔、敬、克、钦、甫、大、尧、君、禹、汝、荣、煌、培、钟、洵、楷、炳、垂、铭、淑

松、焕、堂、钜、清、棣、火昆、、坚、铨、沛、模、烈、坊、锦、永、森、炽、基、钖、泰

同安彭氏,俊伟继起,人文昌炽。自用乾公以下,九世大金公,官任大同府通判,授奉政大夫;九世大经公,明万历乙已年〔1605年〕经拔贡任汀州府长汀县学博,官至湖广衡州府教授,署知县事;十世尧舆公任南京省祭;尧相公,任江西永丰县丞署县事,后升益王府工科;尧敦公,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赠荣禄大夫;十一世君英公任仙霞关参将;君擢公赠荣禄大夫;十二世禹标公任福建中路总镇左标中军:禹璘公赠荣禄大夫。十三世汝灏公,少乐诗书,长习戎备,智虑胆力过人。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受郑藩卫将,康熙甲辰年(1664 年)以游击归清后,曾随靖海将军侯施琅进取澎湖台湾,兵部札受左都督后。因军功觐见康熙,特简升任浙江黄岩镇标中军游击兼管中营事,诰封荣禄大夫,为统一祖国建功立业。十五世诛登公,任山西陧州、直颓州知州。

同安彭氏在克坚公后裔迁台湾竹堑属康垅庄后,因受汝灏公影响,自十三世“汝”字辈起,陆续有许多后裔,如汝次、汝登、汝锐、汝忠、汝砜、汝篪和汝束等人为发展事业,甘冒海峡怒涛骇浪,而与亲人生离死别,扬帆渡海迁移台湾。

《同安彭氏族谱》因有河泉公十多年精心整理,资料保存完整。自明正德丁卯年(1507年)创修,相续在正德辛未年(1511年)、嘉靖壬辰年(1532年)、万历已酉年(1609年)、万历辛亥年(1611年)和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五次续修,尤其是在民国甲辰年(1964年)由十八世彭洵英、彭金隆、彭金山和十九世彭玉振在台湾重修,使《同安彭氏族谱》更为珍贵。

《同安彭氏溯源》曾记述天禄公是延年公三房锐公后裔[延年公-锐公-钥公-秀实公-五郎公-念五公(讳贤,号天禄)]。由于广东浦口流传世系谱牒详实,锐公后裔景福公(1298-1306)生盛子公(1281-1359)。盛子公生六男:君和、君德、君玉、君美、君瑞、君达,分六大房编列世系,记载完整。所以对天禄公先祖仍须进一步考证。

六、长汀彭氏——福祥公世系

长汀彭氏始祖福祥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宁都州钟鼓乡白鹭树下。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合同里龙湖寨(今宁化县治平乡)。福祥公往游时见蜈蚣土地肥沃,就在这里筑室定居,并将蜈蚣地名改为彭坊(又称彭屋),于是绵绵衍衍,派繁支分,不断向四周扩展。

福祥公九世德诚公,曾于南宋淳熙年间(约1180年)复迁宁化县曹坊乡彭家庄。嘉熙年间(约1238年)。德诚公与父进仪公携子十郎公又迁到长汀县南山乡朱坊彭屋。福祥公十世、即德诚公第四子仕满公,讳振范,是长汀县童场乡彭坊开基祖,历七百多余年,发二十八世,人口约四千多人。其子孙除主居本地外,也有迁往江西瑞金、广东梅县及宁化泉上、清流嵩口、汀州黄坑里等地。

世居长汀县古城镇的彭氏子孙,据考亦是彦昭公后裔。彦昭公妾孔氏生二子:师范公、师俊公。师范公十七世孙新祖公在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宁都黄坑迁居福建汀州,奉为一世祖。传至六世孙日赞公,号森宁,生于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又迁居古城镇横街。日赞公为古城开基祖。九世孙祖惠公创建古城镇彭氏祠堂,原名敦睦堂,后称淮阳堂。因浩劫中被毁,现由彭德海、彭金泉率众修葺一新。

据崇仁堂《彭氏通谱》考证,福祥公出自构云公系,乃玕公七世孙。玕公生彦昭公,彦昭公生师俊公,师俊公生允郐公,允郐公生文轮公,文轮公生儒韶生,儒韶公生爵禄公,爵禄公生福祥公。福祥公与广东延年公均系构云公十二世孙,同在宋时,福祥公南迁福建汀州,延年公因官落居广东,两系应是同宗共祖。

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陇西郡彭氏宁化治平彭坊谱序》记载,彭坊原祠堂遭火,至二十余世重建宗祠,重修族谱。此前在清康熙壬戌年(1682年)、乾隆辛丑年(1781年)和嘉庆癸酉年(1813年)都曾续修族谱。1994年三十一世彭绍爱和三十四世彭佑康率众重修《闽汀陇西郡彭氏家谱》。治平原族谱记载,福祥公派下昭穆字讳如下:“福仕文世正,茂发星高元,达富必贵旺,荣宗耀祖兴”。自1995年起,加三十一世至四十世“必友怀登慕,道定家邦国”。新编族谱的昭穆字讳长达160世。

七、德化大宗彭氏

德化彭氏共有四个支系,即霞碧南箕系、陶趣系、上围系和凤阳系。“虽不同其祖之所由来,然溯流穷源,万殊一本”,便四系合一为陇西德化大宗彭氏,树立了彭氏敦亲睦族的典范。

南箕系 德化现存谱牒《陇西德化大宗彭谱志》,是1947年聘请德化公学校长连景祚先生担任总纂编修的。以该《谱志》所录《南箕族谱序》(明万历张椿芳撰写)和《重修南箕族谱序》(清康熙彭士斌稿)为依据,德化霞碧南箕系彭氏“派出临川,洪武初干城清源,永乐初什一龙浔,绵迄于今”。肇基祖庆公,生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住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八十二都第九社,明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调拨泉州府卫后千户所百户黄清总旗梁福下为小旗役,卒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其次子闰公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于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报丁,二十九年父卒补小旗役,永乐元年(1403年)拨屯种迁住德化县惠民里霞碧村,得义田土,开拓霞碧、蟠龙、碧潭、苏洋等村。闰公卒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为南箕系开基祖,

陶趣系 开基祖史亥公,字文已。原自长洲(今苏州)移江右(今江西),由江右迁泉州。洪武初年,奉命率泉州右卫所拨军入驻德化浔中涂厝格。先居西门泮岭,后迁北门外陶趣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陶趣堂为陶趣彭氏祖宇。

上围系 开基祖顶生公,原籍江西,因助洪武建国有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红牌事例奉调率江西拨军入驻泉州。后迁德化上围村,曾建有建美堂祖宇。

凤阳系 开基祖源德公,原籍失考,据直系相传,元末参加明军,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拨军到德化浔中凤阳定居。曾建剧坂堂为凤阳开基祠宇。

在明初次第驻防德化的这几支拨军,垦荒屯田,繁衍生息,成为德化独特的彭氏军制族群。德化彭氏在编修《陇西大宗彭氏谱志》时,也形成各支系融合统一的昭穆,从二十一世起,暂编至三十六世的昭穆字讳如下:

讳行为:钦承爱敬 举念谦恭 云礽继作 财业兴隆

字行为:诗书启瑞 理学精通 贤能集福 俊杰留芳

2002年8月,由彭荣新、彭江汉、彭华德等发起,在德化县龙门滩镇苏洋村新建彭祖祠,奉祀始祖彭祖。德化彭氏人口现有二千四百多人。

八、闽清彭氏——玉裁公支系

闽清彭氏居住在上莲乡的新村和溪坪村,根据《陇西德化大宗彭谱志》及彭澄(讳永保,庆公十七世孙)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撰写的《艳乾彭氏家谱序》等资料,迁居闽清十一都的开基祖玉裁公,是德化南箕系庆公十二世孙、长房天锡公的六世孙,字淑知,生于清顺治丁酉年(1657年),卒于乾隆庚申年(1740年),享年84岁,因绳其祖武,而四端(仁、义、礼、智)齐备,被尊为迁梅始祖。玉裁公约于公元1700年到闽清十一都溪坪肇基,三百多年繁衍生息,已经发展至二十四世,现延用德化大宗昭穆到“启”字辈,人口六百多人。另有部分宗亲迁居到将乐、顺昌、邵武等地,也有因工作而定居到梅城、福州和厦门或旅居国外的。

九、仙游彭氏——连发公支系

因仙游县与虹山乡山水相连,又有古代开凿的官道相通,所以自南宋景炎年间(约1276年)起,虹山彭氏后裔就频繁移居仙游。据《虹山彭氏族谱》记载,十三世连发公之子傑秀公最早从虹山迁居仙游中埔,随后代有虹山族人移居仙游县城、东乡和西乡各处,有案可稽的高达49人次之众。

枨公十二世上春公生三男,长连发公,官居兴化郡职授郎,因慕仙游中坡乃风水宝地,便置田拓荒,率子肇基中坡。连发公为中坡开基祖。迄今七百多年,形成了一千七百多人的赖店中坡(张埔)彭姓聚居地。现在中坡古迹中有开宗彭氏宗祠、古和美石桥和先祖手植的杜樟、银杉等三棵古树等。每当逢年过节,中坡后裔都会翻山越岭到虹山祭扫祖坟。而后,自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枨公三十世恂瑾公派下奎公随母迁往仙游(今鲤城城东万福村)和同治八年(1869年),枨公三十三世恂瑾公派下永曜公迁往仙游仁德里(今龙华金山)起,虹山族人不断移居仙游。现在也形成一千五百多人在龙华金山和三百多人在城东万福等彭姓聚居地。

居住仙游城关的陂头彭氏宗支,始祖德辉公于明朝末年由莆田港内迁往仙游,世居文贤里陂头村(今度尾镇洋坂村郊边凤嘴口)。清咸丰年间十五世祖通成公又由陂头迁居城关,迄今已繁衍至二十三世,族中人才辈出,颇具影响力。

十、武平高埔彭氏——祯祥、荣公世系

居住在武平氏彭高埔村的彭氏,是在公元十六世纪初从武平的岩前东峰村迁移而来的。可能是广东始祖延年公后裔梅县君达公派下的一个宗支,但因世次缺失,目前无法联谱。

高埔开基祖荣公,生于明万历年间(约1574年),因明末战乱,灾荒严重,迫于生计,陟迁谋生。先经差干洋坑,后到大中打子石,最后辗转到武平高埔村定居。而后将其高祖祯祥公骸骨也移迁到高埔下窝老地坪,建坟立碑,每年八月初一祭祀,并尊祯祥公为高埔世系一世祖。荣公生二子,长廷才,次廷选。二世廷才公生一子锦,公居雁岭,建有“狮形”家祠;廷选公住“象形”家祠,与雁岭“狮形”家祠并称为“狮象把水口”。

高埔彭氏传至十一世元富、元隆、元英、元华起分为四大房,长房已繁衍至二十一世,人口七百多人。2001年9月十八世加麟率众创修《高埔彭氏族谱》。

十一、上杭彭氏——五九郞支系

据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入杭始祖五九郞,二世俊二郎,开基县南上都青潭乡,至七世福聪分居县东安乡(今庐丰乡上坊村)”。又据《客家姓氏源流汇考》曹永英查考,上杭彭氏属庐陵吉水分宜传流世系,迁入青潭的始祖应是延年公第五子营公后裔,徏迁路线为揭阳—大埔-梅县-蕉岭-武平岩前伏虎村-上杭。二世俊二郎生二子:念二郎、念三郎。三世念三郎生二子:龄四郎、德七郎。自四世起分两大房繁衍。

龄四郎系仍留祖居地青潭村,但五至十三世世系已失,至十四世分恩九、崇九两大房。恩九生一男丽玉;崇九生三男:洪玉、宾玉、安玉。现已繁衍到二十四世。清乾隆年间该村建有“龄四郎公祠”一座,横联“好古堂”,门联为“好古家声远,陇西世泽长”。该祠现已毁坏。

德七郎系世序为:德七郎公生义公,义公生养吾公,养吾公生德聪公。七世德聪公迁到安乡开基,并将祖父义公、义养吾公骸骨也移到安乡安葬。德聪公生景玉公,景玉公生相塘公(九世相塘公之后裔文盛公,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迁到长汀濯田、江西万安等地)。至十六世又分玉章、衡章两房,现已繁衍到二十三世。

另外,散居上杭蛟洋乡梅子坝村的彭氏,可能是延年公第三子锐公的后裔,但其入杭始祖已无法查考,而在梅子坝村已繁衍到二十三世。

十二、东山彭氏——用吉公支系

彭氏现居漳州人口一千八百余人,而近千人聚居在东山。东山彭氏,主要居住在杏陈镇径口村〔含礁头〕,有250多户。另有百余人居住在铜陵镇和西埔镇。清乾隆戊辰年〔1748年〕,径口村曾建有彭氏宗祠,但因谱牒缺失,一直认为支脉、郡望不详。经多方查考,此应是同安子安公二世用吉公的后裔。用吉公之子原迁诏安县径口乡。因历史变迁,民国五年〔1916年〕设置东山县时径口乡划归东山管辖,同安彭氏从诏安再也查不到用吉公子嗣的讯息。由于广东彭氏谱牒完整,迄今尚无迁陟径口乡的记载。明洪武年间漳州设置镇海卫后,有彭姓居镇海卫。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还出过顺天榜举人彭荣科。而后虽有外来彭氏在漳州府及各县任职,并留居创业,但其子嗣均不可能迁到较为边远的径口居住。东山径口宗支的来源可以确认,也应继续考证。1949—1950年间,径口村彭响银、彭水纯等及铜陵镇彭坤等十多人曾迁往台湾。

十三、罗源彭氏---德新公支系

罗源廪尾彭氏源自古田杉洋金公,来自宁德凉伞树沐公,系于明未清初迁居罗源廪尾,分井兜、中衕、竹丛三大房。据中衕保存的家谱记载:一世祖德新公,字彦实,生于元朝未年惠宗时期,明洪武年间出仕,曾在湖广任沅州判官职。德新公传至十四世少云公,在明未由凉伞树徏居廪尾。少山公生三男:必寿、必登、必安。井兜始祖必乐公序列十五世,于清初迁连江透堡,生一男兆恩,衍孙功然。十上世功然公回迁廪尾,今已三百多年,衍至二十七代,现有一千五百余人。彭氏子孙除多数仍居往在碧里乡廪尾外,还分布在松山镇泥田彭厝里、小获罗厝里、起步镇桂林和城关宅里、西门等地。2007年二十五世文桂、建伙等发起修谱倡议,经宗亲支持,一年后编竣付印。廪尾现存彭氏祖厝,并修复井兜始祖必乐公和十八世宗贤、宗扬、宗腾三公坟墓。

祝愿彭氏宗族在民族振兴的盛世中更加兴旺发达!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