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之首是(六稳 六保)


作者:张成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这显示了中央对稳就业在当前阶段重要性的判断,以及提升稳就业政策力度的决心。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过程中,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在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之前,中央政府曾多次强调“稳就业是‘六稳’之首”“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了就业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次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更进一步强调了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考量,而应系统地考虑与高质量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等战略目标的协同安排。

就业作为内循环的基础,重要性愈发凸显

2022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大部分居民以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稳定的就业机会可以保障居民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就业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内需增长的基础。构建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在消费,关键在就业。

就业也关系着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失业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劳动力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困难,会带来我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加速折旧,价值下降。劳动者在就业中可以获得技能积累和培训机会,进而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和动力。因此,就业是社会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先决条件。

此外,就业也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稳定、生活幸福感。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失业或低质量就业导致劳动者个人信心下降,加重劳动者家庭的经济压力,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不利于形成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信心。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经济发展会带动就业增长,就业稳定和就业规模扩大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大量人口失业或工资水平偏低,其购买力下降会抑制内需,进而对经济增长构成制约。高失业率和低工资导致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加剧社会不平等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之,构建内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在于就业。就业不仅为个体提供了经济保障,还支撑了整个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健康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居民提高生活质量,还是确保社会稳定、公平和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就业问题复杂化、长期化、系统化,需要以系统思维应对

随着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外部经济环境挑战加剧,我国就业问题也呈现出复杂化、长期化、系统化趋势,需要从战略层面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一挑战。

影响我国就业问题因素复杂多变。从长期角度看,技术变革导致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用工规模会缩减。同时,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也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失业。与此同时,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全球化进程已经放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逆转,世界贸易总额已经出现下降,一系列新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出现,中美贸易博弈加剧等。这些变化对于我国一直以来以出口驱动拉动庞大就业需求的局面非常不利。此外,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

从短期看,经济系统的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共同影响我国就业市场恢复。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冲击,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等都造成了市场主体就业岗位创造动力下降,劳动力市场不匹配加剧。

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市场主体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感知程度增加,也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偏好和工作预期。就业问题与消费、贸易、资产负债表修复、行业监管、结构性因素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地提升,需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应对。

稳就业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和必经之路

过去几年中,就业问题从民生领域首要问题上升到宏观经济层面,更进一步上升到战略系统高度,意味着就业问题不仅局限于经济问题,还是影响社会运行的战略问题。就业稳则社会稳,就业稳则人心稳。

就业质量的提升通常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就业市场的改善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源。较低的失业率会鼓励企业投资于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发展,进而提高劳动者整体的技能水平,也会增加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提高,会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形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为未来产业升级做准备。

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在就业。在人口老龄化和总人口规模下降的情况下,人口持续流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支撑,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流入。因此,能提供更多样化就业机会和更高就业质量的城市,可以吸引更多人口居住和工作,以维持其经济活力。多样化的城市就业机会也能够提高城市应对经济冲击的韧性。

积极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劳动力市场治理能力

将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着力,形成协同作用。在现阶段,应该从经济繁荣和职业技能提升角度入手,积极扩大就业规模。

发展民营经济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增加岗位创造。

保持政策稳定性、提高营商环境确定性、激发企业家精神对促进就业市场稳定至关重要。当前青年面临的就业困境是企业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减少对未来投资的表现。企业发展速度下降,没有更多优秀企业涌现,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是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家精神,从而在特定产业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客观物质基础。

培育就业新增长点。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行业、领域就业规模萎缩,但有更多的行业、领域依然处于较为蓬勃的发展状态。乡村振兴、出海、数字化转型、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等领域仍然能够产生大量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新增长点值得研究和挖掘。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职业。但新职业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滞后,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加强新职业建设,优先提供一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新职业。加大新职业研究和宣传,增加劳动者对新职业的认知。加强新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动力之一。

把稳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时,要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治理能力。治理劳动力市场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确保就业政策不仅关注当前的就业机会,还关注未来的产业和人才需求。

第一,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为了有效治理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更加精准。政策制定者要更深入地了解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挑战,以便为不同的人群制定定制化的政策。

第二,更多关注政策效果。应建立产业政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充分评估产业政策、行业监管政策对就业机会的产生及就业规模的影响。建立就业评估机制将有助于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其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第三,做好及时的政策调整。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政策也需要保持灵活性。政策制定者应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需要建立政策调整的机制,以确保政策能够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