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材生刘卓
“一把锄头”闹革命
水云生 原创
武冈市邓元泰镇蔡家塘村有一座段家祠堂,始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里四五十岁以内的人都知道,此处曾办过学校。但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这里还曾经是武冈第一个农民协会的会址,留下了武冈多位革命先烈的足迹。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祠堂里的学校慢慢解散,祠堂就逐渐荒废,人们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渐渐淡忘。在为数不多了解这段辉煌历史的人当中,现年60多岁的该村村民段远文给我们讲述了他所知道的故事。说起革命先烈,他对北大才子刘卓为主的农民协会领导人尤为敬佩。
刘卓,1896年出生今湖南省武冈市南桥覃石村一个农民家庭。民国10年(1921)考入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深受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影响,一直关心着在长沙、武冈活动的欧阳东、邓中宇等人的动态。并与他们保持着书信往来。1926年6月,他从北京大学毕业了。欧阳东、邓中宇等人创办的思思学校已基本成功,在革命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插播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欧阳东、邓中宇的盛情邀请之下,为了家乡人民早日摆脱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刘卓早就归心似箭,希望早日投身家乡的革命事业当中,一毕业,他即快马加鞭往回赶。
为了增强革命政治理论水平,在返家途经衡阳时,他报名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九军政治讲习班的学习。8月底学习结业,他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武冈。
1926年,是大革命国共合作的黄金时期,思思学校的师生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武冈革命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此期间,在中共武冈(思思学校)特别支部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国民党武冈县党部,创办了《武冈钟报》,由中共党员邓成云任主编。同期举办工农积极分子训练班,相继成立武冈县总工会、教育会、学生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刘卓的归来,中共武冈特别支部如虎添翼。
9月10日,凭借他北大高材生的实力,他被推选为武冈县农民团体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他深入农村,配合欧阳东等在蔡家塘组织武冈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月余,全县建立区乡农协会180个,后发展到6万余人。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县农协执行委员长。1927年3月8日,管胜乡农协组织庆祝北伐胜利提灯大会,到会4000余人,他在会上号召群众起来,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会后,他发动农民群众检举揭发,查证乡长傅锡畴贪污公款2万余元的罪行,由县府依法查封其财产;查得劣绅傅雨民依仗其弟傅雨霖是段祺瑞的女婿,组织伪农会、包庇傅锡畴、草菅人命、强奸民女、霸占民田、勒索民财等21条罪状,经武冈县临时特别法庭判处,报省认可,将傅雨民予以处决。3月25日,武冈县农民协会和工会联合创办了《武冈工农旬刊》。5月,武冈县农民自卫队成立,刘卓任队长。
5月21日晚,长沙爆发了“马日事变”。驻守长沙的武汉政府辖军,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率叛军捣毁了湖南总工会、农民协会、农民讲习所等中共控制的组织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共产党员、中国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
6月15日晚,湘西军阀姚继虞伙同清乡团对武冈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进行残酷的镇压。“马日事变”后,刘卓在高沙率领千余农民自卫军与反运派进行浴血战斗,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他潜入山乡,和王圭田等组建东乡游击队,在高沙、炮洞、石江、黄桥铺、资东等地活动。年底,刘卓任中共特区委委员,后任中共县委委员。
1928年1月,刘卓奉命组织“年关暴动”,计划失败后,省清乡督办鲁涤平和会办何键签令通缉刘卓等人。是年冬,敌人调重兵围剿东乡游击队,游击队被迫星散,刘卓隐匿桂林。
1930年8月,刘卓回到武冈,准备重振旗鼓,继续战斗,不幸被清乡团头目张云卿惨杀于高沙观澜学校旁宝塔下。
段远文(左)在蔡家塘农会革命遗址---段家祠堂前
新世纪以来,为了弘扬家族文化和革命精神,段远文和村子里几个族人牵头,成立了段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和蔡家塘革命遗址理事会。他们一直四方募捐,艰难地对破败的祠堂进行了断断续续的修缮维护。刘卓是一介书生,也许从未扛过锄头,但是他深刻理解和认识到,广大农民群众只有拿起锄头武装起来,才能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为了家乡人民早日摆脱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作为北大高材生,他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坚决回到武冈,带领武冈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并为之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在武冈这片热土上,用热血写下了一首英勇的战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