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水和山的关系是什么(山在风水里代表什么)


李唐 江山秋色图

点景人物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出现频率极高。据统计结果看530多幅图中没有点景人物(包括人之痕迹)出现的山水画只有41幅。比例竟近于12:1。

按照我的统计类别中主要分为:点景人物和人之痕迹。点景人物是人在山水中出场的直接表达方式。无论是隐士渔夫还是行人过客,都使自然具备了可居性,与人有了直接的关联。从而不具备绝对的荒原性质。

米芾 云起楼图

“中国古人画山水,讲究“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在这样的一个构图比例中,画家一般先画苍山,次画溪流,三画房舍亭阁,最后才在其中点缀出几个蚕豆或米粒般大小的人物。但我认为,画师随手勾出的人物,看似漫不经心,却是画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这是因为,山水的价值总是在可游、可观、可居、可赏中体现出来的,人的在场赋予了自然意义。同时,自然只有被人的精神照亮,才会脱去荒蛮和村野,显出它的洁净、它的纯美、它的灵趣、它的清新和俊逸。在此,中国人所讲的山水之真,明显并不是西方科学意义的客观之真,而是适志怡情的人文之真。”

这段话,很明晰地说明了点景人物给予自然的人文意味。历代画论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给予山水自然人文意味的论述。

吴镇 渔父图

南北朝王微在《画叙》中说:“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即强调画山水时需融灵用心,使山水有神采、有风度而不是徒具形态,作地图辩路之用。

山水是人思想情感的一种“隐喻”。山、水、云、雨、松、柳、都是“形其哀乐,达其性情”的符号工具。画面中的山水云林.决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之物,它是更高品位的画家们所追求的整体性氛围象征。

文人在山水世界中所追求的那种言外之意、环外之象、韵外之致,是人曲折含蓄的舒展自我,其内涵在思想性上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的审美取向。

山水世界中寻找自我精神内涵:山水世界是整个华夏民族的血脉文化,与西方风景画构成坚团的对峙。

马琬 春江待渡图

沈佺期的《范山人画山水歌》中说到:“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一草一木栖有神明,这个神明就是生命动感。

正如元代汤采真所说:“山水之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行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

山水意境的创构,是客观景物作为人主观情思的象征。一幅山水画不是一幅地质构造图,而是有人的灵魂在内,寄托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的情趣。

王谔 瑞雪凝冬图

明朝陆时雍在谈诗歌的意象时说:“少陵七言律,蕴藉最深,有余地,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

这同样可以用之于山水画的意境。

王翚 桃花渔艇图

清代恽寿平加以补充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和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正如清代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与予神与而迹化”。

自然的美需要人来言说才能表达出来。一切美来自于心灵的源泉,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美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画中境界的创作,清代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画家因心造景,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形象揭示了画中自然的人文意味。

石涛 淮扬洁秋图

画中自然虽然取之于真实自然,但画家笔墨间表现的山苍木秀、清溪宛然,是在真实自然外展现另一种意趣,即人的体味和观悟。山水画中自然是与人情感相关的。也就是恽寿平所说的:“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川风景在画家心灵映射下具备了生命情调,成为人表达情绪的媒介。

在古代山水画家绘制山水画的目的绝不是如西方一样真实的再现,他们注重的是创作者主观情绪的介入,是个人的感悟和创造性。所以山水画本体,已经忽略了对形体的计算和对自然物态的真实描摹,而将思想的涵盖力推至首要位置。山水画中的山水绝对不是机械的自然景象的复制,而是经过人的思想整理的山水。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