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岭是什么


在古代,不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或是和平年代,底层的百姓都是最苦难的民众,战争时被抓作充兵,休战时受尽官员剥削压榨。


田地里埋头耕种的农民竟无法吃饱饭,窗前织布的农妇无法穿暖衣,何其讽刺,又何其现实。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连诗圣杜甫都遭遇过小儿饿死的悲惨事迹,更何况是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呢?


然而,正是这苦难岁月的磨砺,坎坷人生的打击,杜甫才能在逆境中更好地看清社会,看透人生,从而创作无数篇发人深省的诗文,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人们常说李白是仙才,杜甫是地才。这是因为相较于那个活在云端宫阁的“谪仙人”,杜甫更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邻居,他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着苦难人生,用温暖厚实的手掌抚摸着大地。


他的诗歌沉郁顿挫、关注现实,他对现实的深思,侵入了每一寸肌肤,早已深深刻入骨髓。

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对唐玄宗发起战争。一时间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杜甫也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小官。几经波折,他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夔州安居下来。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风水岭,也是杜甫人生的转折,是他作为诗人的升华。不过当时的杜甫自然想不到这些,他只是在战乱中漂泊着,观察着,记录着,偶尔能为自己有安身之处而感到庆幸。


唐代宗大历二年是杜甫在夔州生活的第二年,此时的他在好友的帮助下,在夔州已购置了两套房子,一套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套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房子虽然简陋,但此时的杜甫已经很满足了,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残忍战争,此刻的他竟有点享受于此刻的安宁和平。

平时他就在瀼西草堂生活,这年秋天晚辈姻亲吴郎从忠州前来投靠杜甫,此时的杜甫恰好要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正是收获季节,杜甫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便将这瀼西草堂让给了吴郎,自己搬到了东屯茅屋。


杜甫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不求回报,只是在写给吴郎的诗中写下“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这草堂原来是“我”消遣娱乐生活的地方,如今成为了和你往来的地方,只是不知道你还允许我到草堂闲坐散愁吗?


没有趾高气昂的长辈架势,没有帮助人后要求回报的功利心理,只有闲聊家常般的轻松对话,让人如沐春风。诗圣的无私“渡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相比于杜甫的宽容大度,晚辈吴郎就显得有些斤斤计较了。

刚搬进来就将院子围起了栅栏,只是为了防止邻居一位寡妇偷打枣吃。杜甫得知此事后写下一封信来劝诫吴郎。可就是这样一封饱含善意的劝诫诗,却遭到了无数学者的批评指责,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首诗: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一经流传,立马就引来了无数学者的争议,《汇编唐诗十集》中如此评价: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杜诗集评》中李因笃说:盛唐唯公有此等诗,未见超脱。《读杜心解》: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王慎中甚至直接评价此诗道:“不成诗。”


这些评论或轻微或尖锐,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说这首律诗是杜甫最差的作品,有失水准。但被批评得如此体无完肤的作品,又是如何能够躲过一代又一代抄写员尖锐的眼睛流传下来的呢?这首诗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


先从题目入手:“呈”译为呈送,是尊敬的说法。杜甫身为长辈,且吴郎所住是自己的草堂,此刻的尊称更显杜甫劝诫的真挚恳切。


开篇诗人便直接点题,“我”写这首诗是为了和你说邻居打枣的事情。诗人先交待吴郎来之前,自己与邻居的相处情景。我草堂前的那几棵枣树是任由西邻来打的,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清楚她也只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可怜人罢了,孤身一人在这乱世,能帮忙还是尽量帮一下吧。


后两句解释了为什么要帮忙,不是因为穷困,谁又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呢?她本就孤寡无依,对世界有所恐惧,我们才更应该展现自己的善意。


之后诗人又将两人之间的误会娓娓道来。我一直在这草堂居住,这位妇人肯定只认得我这一位屋主。你初来乍到,她虽不该对你有所防备,但也是情有可原。可你直接将房屋插上篱笆倒像是真的要提防邻居,不相往来。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她向我诉说着官府征租逼税她早已一贫如洗,我听后不禁想起戎马战争的残酷岁月,眼泪竟沾湿了衣襟。诗歌的主题一下从是否允许邻居打枣,扩大到了广阔的宇宙和社会当中,杜甫胸怀天下的仁者之心也在这首诗中熠熠生辉。


《杜诗详注》中卢世㴶如此评价此诗: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这首诗没有运用巧妙的手法,没有深邃的意境,但诗中所饱含的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关爱百姓的真情流露足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这也恰恰是这首诗的过人之处。


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或许读了这首诗才能真正理解杜甫被人们所尊重的原因。在那个战火纷飞的苦难年代,有这样一位枯瘦的老人,他满含热泪看着苍茫大地,即使自身居食无所,也在担忧着万千贫苦众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岁月,衣食住所不再困难,我们虽不需要做到诗圣那般大百姓小自己,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最大限度的宽容善意。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愿余生,以宽容为德,与善良作伴。

作者:向小园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