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水库(风陵渡口初)


在永济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有座闻名天下的普救寺,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西厢村也因《西厢记》而得名。

西厢村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的北端,黄河以东3公里,东与永济市相连,北邻鲁家村,南邻花园村。除村中央的普救寺外,周边有唐开元铁牛、蒲州古城遗址、鹳雀楼景区等,是我省首批传统古村落、永济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山西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2019年被确定为山西省三A级旅游示范村。

参加水系调研座谈会的有蒲州镇党委副书记叶英泽,西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杨小平,镇水管站站长吴红军,西厢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文、马鹏,支委委员姜文军、会计祁怀玉、纪检委员陈景文等,老书记秦学斌和退休干部宗福临受邀参加。

西厢村由仁和堡、李家庄、西厢三个自然村4个自然村组成,共608户2366口人,4939亩耕地,其中滩地2000亩。

按照西厢村村民的说法,西厢村虽然靠着黄河,却用不上黄河的水,吃不上黄河的利。

因为没有引黄渠道,所以西厢村现在灌溉还是井灌。“用井水浇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造成地里盐碱严重,土地板结。另一方面是深井用电量大,地下水下降的缘故,村里的井现在已由原来的30米深下降到100多米深,原来抽水是泵小水大,现在泵大水小,一小时得20多元的电费。”秦学斌说。“以前浅井水稍咸,现在打井50米以上就封闭上层水,村里吃水现在是统一供水。河务水务限制不能随便打井,引黄水解决不了的话,以后浇地是问题。”

“不过,用引黄水也有弊端,引黄水定时定量,桃树灌溉期用水量大,引黄水保证不了,两者能互相补充最好。”张文说到。

秦学斌说,“现在村里用于灌溉的深井有50多眼,加上鱼池的井共100多眼。鱼池每家最少一眼井。将上层水全部封闭,所以水质还好,养鱼用咸水不行。”他说,“深井水虽然可以,但不管是养鱼还是灌溉,还是黄河水最好,养分充足,属于“阳水”。”

“在周围几个村中,西厢村可以说是受黄河害最大的,涨水涨了几次,又冲又淹,后来治理好了,又用不上黄河水。原来西厢这块,谁的口岸归谁,别的村像韩家庄,太峪等村岸口都向陕西,滩地面积大,西厢地出了村口就是蒲州老城、大铁牛、鹳雀楼景区、林场等占了较大面积,滩地一人只有半亩地。好多西厢村人到外头包地,一亩地承包费有的2000多元。”祁怀玉说。

张文介绍说,好多外地人在黄河滩地承包种莲菜,用大泵抽黄河水进行种植和灌溉,莲菜不但品质好,还省费用,但西厢村里用井水种植的莲菜商品化不行。

用黄河水灌溉,是西厢村村民最为企盼解决的问题。据悉,尊村永济姚温提排站改造工程正在实施,西厢村的引黄灌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秦学斌说,自己记事起黄河淹了3回,分别是六几年、七几年和2008年,最大一次2008年水离村口不到200米。还有一次黄河滩满滩都是水,剩下6、7畛地就到房子了。

西厢村屡次搬迁,因黄河水从村西挪到村东头沟、建普救寺又从村东头挪到村西老地方。村民们说,风陵渡到河津龙门着段黄河,不像其它地方有大型水库,这块水就止不住,一直流,多好的蒲州古城,也毁在了黄河水上。

西厢村自隋唐时建村,因村址在峨嵋岭下,所以当时取名坡底村。上世纪70年代经市民政部申报、国务院审批才更名为“西厢村”。

西厢村历史悠久,周围建有众多庙宇,可惜大都毁于战火与浩劫之中。

当时原有一座乾隆年间修建的寺庙。蒲州志有记载,庙为三义庙,供奉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庙内有两座大殿、一座坐西朝东的戏台,与我们北方一般坐南朝北的戏台不一样,这座戏台朝向北边沟内,借用沟内回音壁的效果,当时戏台唱戏,没有扩音设备,产生的声音却特别的洪亮,当时这个戏台也称为蒲州一绝。

据宗福临老人回忆,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自己在这里看戏,从老人的描述中,我们能想象出三义庙当年的繁华与热闹。老人说,五十年代初期,当时的永济县还很小,周围也没有村庄,后来建大礼堂、中学把周围很多大庙都拆掉了。七一年的时候还有一日本人拿着地图到这里找当年的三义庙,当时庙已经没有了。

村里原还有六道石牌楼,均为唐、明、清朝青石雕刻,文化大革命时毁掉。

西厢村外来人口居多,大多从外地逃荒过来,当年老户时占不到三分之一人口。

当问到为什么选择了西厢村这块落脚时,在座的村民们说,因为人们认为蒲州城这块是风水宝地,再加上西厢村民风淳朴,不欺负外人,大家之间互相帮扶。西厢村靠近黄河滩,土地相对多,有高地有滩地,只要没有水患,就比较富裕,吃水十米八米就有水,旱涝保收,有“三年不涨水,狗都娶媳妇”之说,逃荒过来可以开垦荒地。再加上当时的蒲州城比较繁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外来人靠打工、做小生意比较容易站住脚。当时西厢村附近的庙宇比较多,逃荒过来可以先住在庙里落脚。秦学斌说自己太爷那辈逃荒下陕西时,落户到西厢,到现在都130多年了。

运城盐池周围也有好多村都是当年全国各地逃荒过来,一个是黄河岸边,一个是盐池湖畔,两处都是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了无以计数的外来逃荒者,让他们得以生存和延续。

秦学斌说,正是四面八方的外来人,才形成了今天西厢村信息灵通,产业结构转换快的特点。人家还没种菜时,西厢村先种菜、人家还没种烟叶,西厢村已经靠烟叶先行一步。

西厢村不仅曾带动周围村芦笋、山药种植和养鱼发展,在花生、西瓜、桃、柿子的种植方面也发展得比较好,被称为“陆、海、空“全面发展。因为地盐碱厉害,沼泽地又多种不成,便挖成鱼池养鱼。零几年的时候芦笋种植的最多,94年95年发展最好。目前,西厢村鱼池、芦笋和莲菜都在千亩以上。

秦学斌说,“西厢村拥有普救寺、鹳雀楼、铁牛等丰富的文旅资源,村里人开饭店、旅社、旅游品商店,养活了一大批人。”

西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杨小平告诉我们,近年来,西厢村致力于走出一条旅游+农业+文化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先后完成了西厢大街仿唐改造,村里道路硬化工程及雨污排水工程,同时对景区周边环境全面绿化美化提升改造。每年七夕在举办的“爱情文化节”,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新人和游客。下一步计划打造芦笋种植养生基地、民俗客栈、西厢情侣生态园等文旅项目,带动西厢村经济发展。

用好黄河水,讲好“西厢故事”——西厢村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新图正在徐徐绘就。

陈晨 张桐 薛吉信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