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为什么风水那么好呢


国学与太湖文化

作者 曹隆圣

国学,广义地说,即指中国的学术,亦即中国历代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歌舞、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乃至婚丧嫁娶、节日风俗、民间技艺与歌谣等等。也可以说,国学包含了中华文明的所有成果。 狭义的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学说与著述等等。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国学范围包罗万象;国学书籍浩如烟海;国学经典至精至妙。国学是中华文明的聚宝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与精髓。 太湖自古就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太湖文化是中华国学的一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历代子孙的人格塑造、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生产发展、经商往来、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湖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说实在的,还真难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它也同中华国学一样地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能不能这样来概括一下太湖文化?我认为太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涵盖范围极广,如古代的官场文化,科举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祭祀文化,戏曲文化,手工技艺文化、节日习俗文化、婚丧嫁娶文化,茶楼酒舘文化,行业清规文化,以及近几年发展的旅游文化、餐饮文化、公园文化等等。由古至今,经过历史的筛选与淘汰,有的文化内涵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如古代官场文化和科举文化;有的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我认为是佛教文化和戏曲文化,这是太湖文化的两大支柱,不仅影响太湖,乃至影响全国。 研究太湖佛教文化的人很多,成果也十分显著,我很钦佩与赞赏。今天我不谈这个,只谈谈戏曲文化在太湖的演变与发展。

一 太湖戏曲文化的

要讲清这个问题,还得从清朝道光年间说起。 太湖县徐家桥有个叫叶家集的小村落,那里有一个贩茶叶、竹笋和干菜以及大别山区土特产的小生意人叫叶庭科,清朝道光年间,他贩了一批货物到北京,发了点小财,就在北京定居下来了。他有个儿子,叫叶中定,自幼爱好太湖家乡的二黄曲调及民间小调,到了北京,他爸让他入嵩祝科班学艺,艺成后进四喜班演唱净角,即唱大花脸。他刻苦学艺,功底深厚,以架子花脸称绝,被誉为“活孟德”,即“活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他与三庆班的钱宝峰、春台班的庆春圃形成“三净鼎立”之势,成为咸丰、同治年间京剧名净之一。享有内廷供奉的待遇,病故于光绪初年(1875年)。 由此可知,太湖人叶中定是京剧净角的创造人之一,太湖这块风水宝地,也应算是京剧发祥地中的一个吧! 叶中定有三个儿子,叶春善是老二,他承袭了父亲的衣钵,也学净行。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京剧的,知道京剧的人几乎都知道富连成。什么是富连成?富连成是1904年创办的培养京剧学员的京剧科班,前期称“喜连成”。是京剧教育史上公认的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1903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连升”,后改“喜连成”。牛子厚为班主,叶春善任社长。 那么,当时的叶春善,就相当于现在中国京剧院的院长了。全国唯一的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社长,由祖籍太湖的叶春善担任,这不是太湖人为全国戏曲事业所作的一大贡献吗?不也是太湖人的光荣吗? 1935年叶春善去世,由其长子叶龙章继任社长。至1948年科班停办。 “富连成”这所京剧科班,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7科学生近700人。著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周信芳、袁世海、谭元寿均学艺于喜连成和富连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之后喜连成班主兼社长叶春善收梅兰芳为徒。 这样看来,祖籍在安徽太湖的叶春善,不仅是京剧净角演员,又是京剧发展的第二代传人,是杰出的京剧教育家兼京剧宗师。 太湖戏曲文化的源头即在此。这个源头一开,即象一股汩汨流淌的清泉逐渐扩大为浩浩荡荡之江水,灌溉四面八方,不仅惠及太湖,亦惠及全国。京剧由此发展为中华戏曲之魂,民族之瑰宝。

二 太湖籍的京剧杰出人才

叶春善共有5个儿子,长子叶龙章继承了社长的职位,也成为一个著名的京剧教育家、一代宗师。次子叶荫章,工京剧场面,为司鼓;三子叶盛章,为一代名丑,艺兼文武,并以武丑挑大梁,蜚声南北;四子叶盛兰,为小生中之全材,文武兼备,自成家教,挑班挂头牌;五子叶世长,擅长做工老生,戏路宽广,艺属上乘。孙辈中多人从事京剧工作。

叶盛兰是叶氏五子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髙又受尽委屈的一人。他毕业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叶派小生艺术的创始人。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 这里还有一个耐人寻味又让哭笑不得的故事。 他被划为“右”后,上头对他的处理可谓别出心裁:戴上右派帽子,也不登报宣布;仍然上台唱戏,但不准出场谢幕。想出这么个“别出心裁”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因为叶盛兰的表演艺术无人可以取代。缺了他,不单是缺了角儿,而且是缺了行。 戴帽的叶盛兰登台演的第一出戏是《奇双会》。他扮演年轻的县令赵宠,杜近芳扮演赵宠之妻李桂枝。其中一折叫《桂枝写状》,它必须以极其细腻的表演传递出这小两口新婚燕尔的种种情态。这出戏,他两人搭档不知演过多少次,熟得不能再熟了。可今天的演出不同,他和她虽是搭档,却也是敌手了。与敌手演情感戏,叶盛兰还能入戏吗?而更为重要的是,叶盛兰晓得今天是“戴帽”上场,观众还“认可”吗?还能保持着往昔观众对自己扮演角色的期待吗? 他上场了,一亮相,台下便有了掌声和叫好声――头顶右派帽子的叶盛兰不敢相信这掌声是不是“冲”他来的,也不敢判断这叫好声是“真叫好”,还是“喝倒彩”。待他一张嘴,剧场里就更加热烈,掌声一片。三分钟后,一举一动都有了响动和回报。叶盛兰确认这一切都是给他的,是“冲”着他来的。这表明,叶盛兰虽戴上了右派帽子,可观众不买账,照旧给他戴上名角桂冠。不管你这个演员是左还是右,进了剧场,观众看的是戏,认的是角儿,对久违了的叶盛兰特爱,也特捧。该叫好的地方叫好,不该叫好的地方也叫好。总之,都快疯了。叶盛兰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也越演越好。

后来,他与杜近芳又搭档演出《玉簪记》。叶盛兰扮演的潘必正,儒雅加帅气。看那身段、表情、眼神,再听那唱,剧场“炸锅”了。这个戏的女主角(陈妙常)的“戏分”应更多些,没想到观众把热情和好感都给了叶盛兰。这时的杜近芳,有点撑不住了:一个右派,居然比自己还受欢迎。她忍无可忍,趁表演的空隙,只要背向观众的,便咬牙切齿冲他骂一句:“你这个老右派!”等转过身来,面向观众的时候,她又与他是一对钟情的男女。演毕,叶盛兰如释重负。1959年,文化部宣布叶盛兰“摘帽”。1978年5月叶盛兰病逝于北京。惜哉!惜哉!

1979 年,中国京剧院恢复上演优秀剧目。杜近芳复排田汉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时,向剧院领导建议:借用在战友文工团工作的叶盛兰之子叶强。叶强一登台,观众大为吃惊:除了嗓音差一点儿,从扮相到气质,怎么看怎么像叶盛兰。这可把在台下看戏的袁世海高兴坏了。他坐不住了,马上提议剧院贴出演《群英会》的海报,由叶强扮演周瑜,他自己来演曹操。几场演下来,叶强红了,都说他是“小叶盛兰”。有了信心的叶强,继续苦练。不知是上天垂怜,还是英魂附体,叶强的嗓子变得又宽又亮。他成功了!叶强越来越像叶盛兰。随后,他更名叶少兰。 叶少兰,1943年出生于北京,国家一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叶少兰嗓音宽亮,文武兼长。擅演翎子生、武小生、官生、扇子生、其声腔艺术刚柔相济、韵味醇厚、委婉细腻、悦耳动听。在继承的基础上把京剧小生的表演和声腔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除了叶家出了这么多优秀京剧杰出人才之外,还有一位著名京剧演员赵荣琛先生,也是出自我们太湖。 赵荣琛(1916年一1996年2月1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旦角。他出生在安徽太湖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里,祖上一连出过四代翰林,他太高祖是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赵文楷,著名佛学泰斗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是他的堂兄。20世纪20年代他随家北上,定居北京。自幼常随母亲看戏,对京剧产生了兴趣。1934年,山东省立剧院到京招生,他应试被录取进入京剧科赴济南学习。由于他会记简谱,接受快、成绩好,技艺日增,实习演出赢得了济南观众的赞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东省立剧院迁往大后方重庆。赵荣琛是剧院的主力,在重庆演出了《玉堂春》、《战金山》、《宝莲灯》、《探母回令》、《十三妹》、《御碑亭》等剧,这些戏都是按照程派路子演出的,当时曾被誉为“重庆程砚秋”。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东北京剧实验剧团,任艺委副主任。1956年调南京市京剧团任团长。1959年在北京参加了纪念程砚秋逝世一周年演出活动,演出了《荒山泪》。1981年应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的邀请赴美国讲学,讲授中国戏曲与程派艺术。 他曾与梅兰芳、程砚秋同台演出《锁麟囊》,三人各演一段,一时传为佳话。

当代程派传人、京剧著名青年艺术家张火丁是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得意门生。

三 解放前太湖的戏曲活动

以上说的是我们太湖人对京剧艺术的创立、发展以及传承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解放前,太湖本地的戏曲演出也十分活跃。 抗战时期,有一个长江泊湖水上自卫队的京剧班在太湖演出,班主为队长梁锦奎,饰演须生,著名女演员名赵翠英,文武双全。演出剧目有《梁红玉》、《大战金兀朮》、《八大锤》等。

1945年至1946年,国民军安庆第八挺下属的京剧团也驻在太湖。这个剧团演员众多,剧目常新,在太湖演出时间若一年左右。有自己的剧院(老城北门吕家祠堂),每天都卖门票,贴剧目及演员海报,招揽观众。其中男演员10余人,女演员有8人,生净丑,角色齐全。团长名叫张敬仙(女),收有6名女弟子,分别名叫张美蓉、张美艳、张美霞、张美玉、张美丽、张美娟;还有一位师姐名叫陈敬乔。以演《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故事为最多,深受观众喜爱。小朋友们最追捧的男演员是扮演孙悟空和关云长的那两位,女演员是扮演周瑜的张美玉及青衣张美蓉。他们一上街,就有人认得出来,后面便跟了一大群人看热

另外,还有徐桥人罗爱文所在的望江京剧班也在太湖演出过一段时间,其影响也不小。

除京剧外,黄梅戏演出也不少。最活跃的是太湖小池人曹振亚组建的黄梅戏班,除曹振亚本人外,还有小池人徐小三以及知名旦角(男扮女)唐小莲、曹生荣、唐爱莲,还有太湖县中的初中学生、徐桥人严肃也经常客串出演。演出剧目有《七仙女下凡》(即《天仙配》)、《小辞店》、《张宝童送茶》、《荞麦记》《秦雪梅吊孝》、《孟姜女》、《何氏劝姑》、《春香闹学》等等。另有潜山黄梅戏艺人姜金水、王玉成搭班也在太湖县城演出,时间虽不,其影响也不算小。

四 建国后太湖戏曲文化的发展与兴盛

1949年3月22日,太湖人民迎来了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但刚解放那会儿,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并未马上得到改善,文化生活也少得可怜。政府要忙于剿匪反霸,还要筹款筹粮组织民工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渡江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又要继续支援解放军进军东南沿海,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一年之后,又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人民的物质生活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文化生活就更加贫。解放前活跃于舞台的那些戏曲艺人也销声匿迹,戏剧演出处于停滞状态。这时解放军的文工团和青年学生以及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腰鼓队及街头活报剧,活跃于大街小巷,有力配合了解放军的宣传工作,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1949年秋天,安庆军分区文工团专程来太湖公演,一连演了一个星期,演出剧目有大型歌剧《白毛女》、《王秀鸾》以及改编为黄梅戏唱腔的原歌剧《王贵与李香香》。 1950年国庆节,太湖县人民政府组织了一台京剧演出,剧目为《打渔杀家》。参加这场演出的都是一些干部和教师。县政府秘书赵建武同志是这台戏的主演兼导演,剧中人物的唱腔、道白、台步乃至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由他手把手教会的,连锣鼓班子也由他亲自教授。这场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为新中国太湖戏剧文化,描绘了重重一笔,开了一个好头。

此后,太湖各地纷纷自发组建剧团,县城里组建了群风剧团、晋熙剧团和工人剧团,徐桥、小池和弥陀、新仓等地也组建了自己的乡村剧团,其中以县城、徐桥和小池的剧团最为活跃,经常公开演出。共青团太湖县委还组织青年学生演出了反映地主剝削农民的话剧《阴谋》,太湖中学师生排演了大型歌剧《刘胡兰》,有力地配合了反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的宣传,提高了翻身农民的阶级觉悟。

五 太湖黄梅戏剧团的建立和著名演员

1951年秋季,太湖县人民政府为活跃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决定组建太湖县黄梅剧团。在组建之前,召集城关及各乡镇剧团来县公演,借此物色演员及领导骨干。公演中,以徐桥剧团和晋熙剧团的两场演出最为成功。 1952年太湖县黄梅戏剧团正式成立,主要班底以徐桥剧团的演员为主,还有县城内及小池镇以及望江一批演员加入,王鲁明为团长兼导演、演员,王茂松为政治指导员。主要演员还有黄福英、贺学陶、唐小莲、唐爱莲、殷桂生(即殷勤)、殷车生、曹生荣、曹小莲、雷冬芹、查彩莲、徐小三、胡昌明等,琴师与司鼓均为徐桥剧团原班成员。 剧团先以北门吕家祠堂为剧场,对外卖票并张贴海报,每晚都有大批观众观看演出。1953年,吕家祠堂让给太师作礼堂,剧院搬至厅门口,1958年搬至新建的太湖剧场(即今老城黄梅剧原址)。

王鲁明是安庆、太湖戏曲界名人。上世纪50年代在太湖县家喻户晓。他的妻子黄福英是太湖黄梅剧团当家花旦,也可以说是太湖第一个女姓花旦,与演小生贺学陶搭挡,风靡一时。

黄福英原为徐桥杨姓家庭的一个童养媳,未婚夫婿为杨家老四,她不愿这门亲事。解放初期,提倡妇女婚姻自由,她与杨家解除了婚约。那时,徐桥镇一班戏曲艺人,以王鲁明为首,成立了徐桥剧团,黄福英经人介绍也加入了这个班子。她生性聪慧,学习旦角,由王鲁明亲自教授,一下子成了剧团的头牌花旦。该团几次到县城公演。深得观众好评。 王鲁明原是有妻之夫,在剧团却与黄福英相好,致使黄福英怀孕,此事披露后,黄福英不得不墮胎,王鲁明因此被关押。由此,剧团演出一不振,公安机关将王鲁明关了三个月后提前释放。当时太湖观众最着迷的演员就是王鲁明、黄福英、贺学陶,王鲁明被关押,剧团失去了主心骨,为了剧团生存,公安机关只得提前释放了他。记得他释放后的一个星期天,有一个日戏专场,演出剧目为《临江驿》,主演是王鲁明.黄福英。当时我们在岔路口太中原址上学,星期天专程到县城来看了这场演出。王鲁明一出场,博得台下一片喝彩和掌声。不久王鲁明与其妻子离婚,与黄福英结为伉俪。

195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严凤英、王少舫、潘景琍等安庆著名演员调入省团,安庆市几个主要演员都走了,于是组建了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太湖剧团的王鲁明、黄福英和殷勤,还有潜山剧团的王凤芝,相继调入地区剧团,一时间,安庆地区的黄梅剧团也到上海及沿江城市演出,可与省团嫓美。就在这前后,黄梅戏《天仙配》拍成电影,严凤英、王少舫成了全国观众熟知的戏曲名星。王鲁明、黄福英也在电影《天仙配》中扮演了角色,王鲁明演员外,黄福英演员外之妻,镜头不多,几句道白及唱词,影响不是很大。

除了王鲁明夫妇外,太湖黄梅戏剧团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如:曾任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团长的殷勤、曾任太湖黄梅剧团团长的贺学陶以及高小霞、马超凤、沈毓秀、何美华、王硕平、增尧、甘运南、马孟和、殷得保、杜菊珍、何璀璀、孔珍、方云从、马吉安、邓延霞 、杨建安、王森如 、严肃、汪金鳌、易丽华、汪水莲等。这批演员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敬业学艺,吃苦耐劳,不仅服务于城观众,还经常外出巡演,送戏下乡,为活跃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安徽省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国家一级演员马兰,是太湖黄梅戏剧团演员沈毓秀的女儿,她的父亲马子林原是太湖文化舘的美术创作员,后调至剧团任舞台美术设计,艺术造诣很高。马兰自幼在太湖剧团长大,耳濡目染,饱受熏陶,很小年纪就对黄梅戏情有独钟,她的成长、成才与成功,除了她个人努力外,与其父母的教育和太湖黄梅戏剧团影响也密不可分。她是全国几个最著名的戏曲演员之一,红遍大江南北与海内外,这是太湖戏曲文化的又一大亮点。

以上是我对太湖文化(主要是戏曲文化)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妥之处,请行家与朋友们批评指正!

( 2023年2月6日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