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


众所周知,湖南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头衔”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是不是真的呢,咱们往下看。

先来介绍一下,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什么是“211”工程,就是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那么湖南师范大学是怎么进入“211”的呢,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在《张楚廷教育文集4·校长叙论》中提到了相关细节。

湖南师范大学申请“211”工程之路有多艰辛与困难,尽管自80年代后期以来,湖南师范大学逐渐有了“国”字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项目、国家级奖项、全国优秀工作部门和个人等等“国”字号的东西,人们不再陌生,但是,当诸如“211工程”这样全国性的整体性的项目也来到湖南师范大学之时,却依然是那样的新奇、那样的陌生、那样的惊诧,这是常年生活在“国”字号光环下的大学感受不到的。

直到80年代末,湖南师范大学还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不仅没有博士点,硕士点也为数不多,偶然拿到的国家课题尚属一般项目,张楚廷和陈信就下定决心要让湖南师范大学进入“211工程”。这其中的困难之多之大,也许别人比他们自己更难以想象,正因如此议论也随之而来,嘲讽和讥笑无时不在,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

为什么进入“211”会如此困难,其一“211工程”是一笔大的投入,总投入在200亿元左右。进入“211 工程”后是会获得财政支持的,同时,财政支持的保证又是进入之前的必备条件。但是,湖南省财政困难,拿不出钱来。政府在“九五”期间 要给湖南师范大学投入一个亿(正常事业经费在外),十分困难。湖南师范大学一无“钱”二无“势”,第一,财政困难;第二,牌子不“香”,牌子中有人们表面称赞而实则很看不起的“师范”二字;第三,“码头”不好,在人们眼中,长沙既没有北京、西安的文化,又没有广州、上海的繁荣,也没有武汉、南京的名气。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异,不说北大、清华这类大学,仅拿与湖师大相当或相近的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来说,江苏、广东两省政府分别承诺的投入都在4亿元以上,而我们1996年上半年论定下来,才勉强凑齐了一个亿。

就省政府而言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其他省属院校相比,并没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湘潭大学,它办学时间虽不长,发展却很快,而且,它的专业性质及结构在省政府看来很适合湖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可能只是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内和谐性较好、发展趋势较好,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让省政府下决心向北京申报时只报出湖南师范大学这一家。

由于湘潭大学还有某种特殊的政治背景,更促使政府坚持向北京申报两所进入“211”。但是这本身就是需要集中财力去建设的事,诸如浙江这样在财政上远优于湖南的省份,北京已明确拒绝了它申报两所的方案。北京发出的信息十分明显,它宁愿接受“0”,也不会接受2(或1+1)的结果。

其实,在北京方面,湖南师范大学进入“211”是没有多大问题了,第一,“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忠烈曾考察过湖南师范大学,这里的一些有特色的学科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亦考察了湘潭大学,他有明白无误的对比结论;第二,当时的教育部长(实为当时之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也曾考察过湖南师范大学,印象极好;第三,教育部师范司认为在地方师范大学中发展势头最好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师范司认为湖南师范大学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师范院校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向教育部明呈:首推这两所师大进入“211工程”。而且,在众多大学心目中,湖南师大是一颗上升的星,湖南师大在全国高校中的声誉已越来越高。

然而,一连串的,有些是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其间接连发生。数其一,教育厅领导层中出了点问题,并无端牵连到学校;数其二,山西在“211”申报过程中由于校校间的竞争引出了一场风波,惊动了京城;数其三,还是有对于湖南是否有大学进入“211”持冷漠态度者作用的存在,并不时引发出一些事件。

1994年,教育部建立国家文科基地,重点建设一些基础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文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地位必定会上升,湖南师范大学有史学博士点,但无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博士点,也无哲学方面的博士点。湖师大打算闯闯红灯,除报了史学基地外,还报了文学基地(哲学基地是无法申报的)。

然而,当上报北京时,厅主管领导却拒绝签字。当然,他们是不甘失败的,还可找另外的领导人,也确实是急中生智,找到了支持者,完成了相关的手续。不过,此事已足以表明了问题的严重。两个国家文科基地最后都申报成功。全国有文科基地的学校是30所,包括北大在内的7所大学文、史、哲三个基地皆有,还有不多的几所大学是两个基地,湖南师大居于其中,成为地方大学中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文科基地的大学。并且,拥有两个国家文科基地的,全国师范大学中仅两所,湖师大位于其中。

可是,湖师大理科水平的明显提高,加之文科方面的这一成功,本应增强了湖师大进入“211”的实力,但似乎并未消除进入“211”的多少障碍,而且,似乎越来越渺茫了,省厅里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几乎让湖南有一所高校进入“211”的结局成为不可能。1994年11月,张楚廷任党委书记以来是11年有余了,任校长则满8年零8个月,正式向省委组织部提出了书面辞职,当时的副省长郑培民想必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1995年3月,终于出现了重大转折,郑培民召集陈信、刘志辉、戴海、陈钧、罗维治和张楚廷到他的办公室,通告我们:他即将上京,向教育部正式表明,湖南以湖南师范大学为唯一申报进“211工程”大学的决定。此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是刚接手主管省厅工作的陈白玉,他向郑建议:湖南仍是两所大学进入“211”,但要分个先后,此次是师大,下次是湘潭大学。

张楚廷回首这一经历,无论是财政拮据、两校取舍、冷漠偏见,还是别的一些客观困难,都不是基本的、主要的,因此,也不能把千难万险主要归之于外因。主要的还是自己底子不厚、腰板不硬,所以某些外界因素的消极作用一时难以避免发生,所以他们并不怨天尤人。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唯一的出路是使学校向更高处走去。所以湖师大进入“211工程”是走向强大的结果,而不够强大仍是进入时重重困难的根本原因。

尽管也可以说湖南师大进入“211工程”是一个历史事件,但是,在张楚廷看来,它仍然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现象,其实质在于学校的学术进步、学科发展、师资壮大,其实质在于它以坚实的步伐前进了,其实质在于它用自己的奋斗使自己更像一所大学了。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