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强兵锋百度百科


一部太平天国史,便是一部太平军的战争史,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十四年时间里,烽火不断、硝烟难平,战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而纵观太平天国众多将领,在战场上一往无前者大有人在,舍生忘死的狠人也不胜枚举,但真正将战争作为一种享受,仿佛天生将悍不畏死融入血脉之中的,恐怕只有求王林凤祥一人。

冲锋之时勇冠三军,绝境之中处之泰然,领军摧城拔寨如探囊取物,身受寸磔之刑而目犹视之,抛开政治立场和阶级观念,似乎使用任何溢美之辞来形容这样彪悍绝伦的猛将都不过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和了解太平天国的“致命武器”,最强虎贲先锋,——求王林凤祥短暂而辉煌的人生。

放荡不羁少年郎

林凤翔,一作凤祥,广东揭阳人,其人年少时“好勇斗狠、睚眦必报”,在乡里因琐事与人争斗,拳脚不慎闹出人命,为逃避官府追捕,不得已迁居到广西桂平白沙村避祸。

在桂平期间,适逢冯云山传教,林凤祥也因此成为拜上帝教最早的元老级成员之一。

虽好勇斗狠,却不胡作非为,虽睚眦必报,确是恩怨分明,林凤祥脾气耿直、性格火爆,更重要的是为人还相当仗义,史料记载其“自少放荡不羁,稍长好勇任侠”。

林凤祥加入拜上帝教不久,一场土客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就让他瞬间扬名桂平。

其时,教众李得胜因欠当地一位地主的债务无力偿还,而其耕牛又正好在林凤祥家寄养,地主派人寻访到林凤祥住处,来人二话不说便要牵牛抵债,这一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林凤祥何许人也,他不主动惹事,那都算是吃了亏,现在教会兄弟的耕牛交给自己寄养,那是多大的责任与信任,仅凭你两三个地主家的走狗爪牙,说牵走就想牵走?

这几个地主家丁也不是善茬,仗着人多势众,也没把孤身一人的林凤祥放在眼里,言语不合,就要动手武力抢夺耕牛。

武力解决问题,林凤祥求之不得,那是他的强项,只见其一顿拳脚,打得这几个人哭爹叫娘似的落荒而逃。

但事情还没完,耕牛没抢到,家丁还被打,地主哪能善罢甘休,立刻纠集了二百来人前往林家寻仇,甚至连火枪、土炮都拖了出来,摆在林家门口。

看见这种阵仗,别说是寻常老百姓,即使是刀头舔血的狠人,估计也要吓得心肝乱颤,但林凤祥哪会在乎你来硬的,年轻的求王,深藏的暴戾与血性一下被大场面激发出来了。

召集了大概四十几个村民,手持简单的农具,硬撼对方200余人,林凤祥一马当先,冲去人群之中,状若疯虎一般大开杀戒。

狭路相逢勇者胜,地主武装又并非正规部队,哪里见过如此不要命的凶恶之徒,眼看林凤祥砍瓜切菜一般斩杀数人,其余人等瞬间崩溃,四散逃遁。

这场大规模械斗的过程和结果,很快在五里八乡铺天盖地的发酵,舆论绘声绘色而添油加醋,传播到最后,甚至演变出“以一敌千”的夸张经历,而林凤祥俨然成为悍勇无敌的代名词,威名不胫而走。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有些人从出生就泯然于众人,有些人却注定与众不同,1851年,广西剧变前夕,蛰伏深山的林凤祥,就要随着太平天国的崛起而凤舞九天展翅翱翔。

太平军最强先锋

1851年金田起义之后,太平天国由南疆蛮荒之地一路披荆斩棘,经广西入湖南,由湖南至湖北,方兴未艾,势不可挡。

而早已威名远播的林凤祥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先锋军主将,从此开启了求王快意沙场、纵横驰骋的戎马生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担任太平军先锋开始,直到挥师北伐,整个太平天国前期的一系列作战,完全成了林凤祥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

1853年1月,太平军兵临武昌城下,围城鏖战十六日,最终以“穴地攻城”之法炸开文昌门城墙,林凤祥身先士卒,率军由溃口处蜂拥而入。

雨夜大雾之中,太平天国首克武昌,这也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占的第一座省府重镇,而先锋主将林凤祥当立头功。

1853年3月,太平天国百万大军沿江东下,兵锋直抵江宁(南京),南京为当时清朝制下中国第二大城市,六朝金粉之地,虎踞龙盘之都,虽与武昌同为省府,但其城池规模和防御强度却超过武昌三倍有余。

太平军大军压境,屯兵于南京城四周各门,而主攻方向则选择在仪凤门外,先锋官不做第二人选,自然还是悍将林凤祥。

3月19日清晨,天色未明,大雾笼罩,仪凤门上一片朦胧,城外火炮与地道炸药同时发威,仪凤门城墙坍塌两丈,守城清军兵勇哄然四散。

林凤祥率三四百人的突击队“践蹈登城”,清晨的浓雾之中,林凤祥由仪凤门而入,太平天国一战而攻克金陵。

武昌和南京,是太平天国问鼎天下的过程中所攻克的最重要的两座城池,而作为先锋的林凤祥,在这两次重大战役之中,都是悍勇绝伦,率先破城而入。

而个人觉得求王最具传奇色彩的表演,当数其名不见经传的扬州之战。

定都南京之后,林凤祥奉命东征扬州,未费吹灰之力便轻取江陵,但扬州易手之后,清军开始围城,此役之中,面对城外铺天盖地的炮火,林凤祥于城楼之上,神情自若、谈笑风生。

城下喊杀震天、硝烟弥漫,箭矢如雨、炮弹横飞,而林凤祥高居城楼之上,凭栏临风,枪林弹雨之中岿然不动,状若天神下凡。

城外清军哪里见过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将领,这种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类认知的“勇猛”,瞬间击溃了清军的心理防线。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至强先锋,太平天国第一悍将的最佳表演。

孤军北伐

1853年5月,东王杨秀清向西、北两路同时用兵,开始太平天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征和北伐。

此次出征北伐,兵力规模虽然只有两万,但全部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老兵,而统帅仍然是太平天国最强二人组——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

太平军北伐历来受人诟病颇多,以区区两万之兵妄图推翻一个得国200余年、当时仍控制中国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的庞大帝国,东王杨秀清似乎有些过于自信。

孤军深入,已是兵家大忌,而出征之前,杨秀清为北伐所制定的“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縻时日”的行动纲领,才是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南京到北京,转战何止千里,完全放弃对沿途城市的占领,单纯地寄希望于依靠精兵强将长途奔袭而后一蹴而就,本身就是一种军事冒险主义的行为。

闪电战是需要现代机械化部队的运动能力做为依托,而肉体凡胎的太平军将士,凭什么短时间内安然无恙的驰骋千里?

况且随着战线的拉长,以及严寒天气的来临,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都将成为巨大的问题。

加之北方老百姓对乱臣贼子的“长毛发匪”又深怀惧意,缺乏群众基础,太平军就地解决粮草补给也很困难。

但不得不说,即使面对这种注定失败的战争,悍将林凤祥、李开芳这对“黄金搭档”,依然联袂为后世奉献了一场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表演。

1853年5月,北伐大军由扬州开拔,一路转战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数省,兵锋所指,所向披靡,10月底便胜利到达天津近郊。

而且若不是中途在河南归德(商丘)因无船北渡,无奈循南岸西行至泗水方得渡河,转而又绕道山西,恐怕北伐军在林凤祥的带领下,进军速度还要更加惊人。

北伐军深入直隶,兵临京畿,清廷朝野震动,京城居民惶惶不安,咸丰帝惊恐之余,急调僧格林沁携关外骑兵勤王。

此时清政府虽已日薄西山,但关外八旗和蒙古马队作为爱新觉罗最后保命的资本,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

凛冬将至,悍将凋零

而北伐军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奔袭,已是强弩之末,而且最致命的补给问题已经开始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7月,攻击天津城失利后,北伐军无奈后撤,林凤祥与李开芳分兵驻守静海和独流两地,以犄角之势,互为依托。

初次交锋,面对清军最会领兵打仗的王爷僧格林沁,还有爱新觉罗视为看家老本的蒙古铁骑,林凤祥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依然一如既往的刚猛彪悍,两军甫一交手,清军骑兵即被冲溃,随即四散奔逃,而太平军乘势南撤河北阜城。

经此一役,僧格林沁信心受挫,再不敢在运动战中与北伐军一决雌雄,遂采取围追堵截、长围久困之法,避免与林凤祥部正面冲突,而这种消耗战,对于当时的太平军来说,却是最不利的。

外有重兵、内乏粮草,又被僧格林沁十数万蒙古铁骑重重围困于弹丸小城,眼看孤军危在旦夕,林凤祥心急如焚,数次派人乔装打扮潜回天京求援。

无奈东王杨秀清派出的两批支援部队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救援任务,尤其是曾立昌部最远已经打到山东临清,距离撤退到河北阜城的林、李部队仅二百里之遥,无奈咫尺天涯,却是生死永隔。

苦等援军不至,粮草渐尽,人困马乏,而北方的寒冷天气对来自两广的士兵也是严峻的考验,林凤祥无奈选择由阜城向东突围至连镇。

至此林、李再次分兵,林凤祥携主力据守连镇,而李开芳率仅有的六百骑兵南下,联系援军。两人对其实早已不复存在的救援部队,还抱有最后的希望。

而困守连镇的林凤祥,面对数倍于己的清军,仍然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决心,还有异于常人的冷静。

虽被围万分穷蹙,粮米断绝,以人为粮,或战或守,从容不迫,毫无溃乱情形 ——《僧格林沁奏报》

数次顽强击退僧格林沁部的进攻,打死打伤敌人无数,无奈坚持到最后,弹尽粮绝,有的士兵饿得甚至连拿起武器自保的力量都没有了。

人力终有穷尽之时,1853年,连镇被破,林凤祥率众于巷道之内浴血奋战,身被数创,血流如注,最后重伤为清军所擒。

1855年3月,时年三十一岁的悍将林凤祥,于北京西市受凌迟之刑而亡,史载“刀所及处,眼光犹直视之,终未尝出一声”,如此铁骨铮铮,世所罕有。

1863年,太平天国风雨飘摇之际,洪秀全追封林凤祥为求王,李开芳为请王。请、求二王,北伐时孤军受困,苦苦哀求而不得援军,死后十载获此王爵,实在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