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横山风水怎么样(廉江龙脉)



1990年7月,我算正式成为横山街上的一员,成为了标准的横山城里人。那些个经历过的事事务务,无不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有时想起来,自己都暗自失笑一番。

杨二娃,是我那时最想研究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走起路来从没有端正过,一拉一扯的,脸部肌肉也抽的严重变形。那时的横山街上,你可以不认识县长,但是你却不知道杨二娃,那你就根本不是横山人,或者对横山一点都不了解。杨二娃真名叫杨成仙,在横中上面开过录像馆,估计是因为全身肌肉抽搐,无法从事正常的体力劳动,而自谋职业的结果,但时间不长也就关门了,原因不得而知。以后常看见他坐在自制的手摇车上走街串巷,手摇车用帆布遮挡起来,中间开个小门,方便用来观察周围情况。杨二娃虽有病疾,说话也不利索,但智商是正常的。每逢横山街上哪家有红白宴事,他便手拿个大布娃娃,向主家讨些钱财与饭菜来维持生计,这也可以说是,现在横山街上那股乞讨队的祖先了。二娃的事一直在横山被人津津乐道,但二娃人生的第二春是迎娶了思桂美。至从有了桂梅,二娃的手摇车便成自动车了,二娃安坐在里面,桂美在后面推着,桂美的智商是低下的,但是如果有人取笑她,她是从来不妥协的,一般会用唾沫或石块还击。

后来很长时间不见了二娃的手摇车在街上活动,更不见了桂梅推车,几年前的一天,再次看见二娃时,他已头发花白,早已没了当年的气势,心中竟衍生出莫名的悲感。遥想二娃这么多年一直是横山街上一道风景线,现在却早已物是人非,只能默默的祝福二娃,你还好吧!

  许是从小就对横山县城向往的缘故,小时候住在山村里,四五岁时记忆还不是那么全面,但只要看见搁在家碗架上的细瓷碗,就能回想起妈妈带我去外婆家,路过县城供销社买东西的情景,多么盼望妈妈能再舍去一点善心,给我多买几个洋糖(一毛钱买8个洋糖),那就心满意足了。二街的供销社是我对横山最初的印象,在幼小的心灵里,感觉这个供销社如此之大,快要比我们一道庄都要大了,而且各色货品满满当当,吸引着我这个山村里来的小屁孩儿,就更不用言说了。

在横山接上的那段时光是快乐而幸福的。刚参加工作相对又没有家庭的拖累,开启的是光棍模式,自然就多了几分悠闲和浪漫。最有意义的就是看电影了。横山影剧院就坐落在主街道几乎是正中间,也是当时比较气派或是横山最拿得出手的建筑物了,里面是老式的木板铁支架木椅,可以翻过来,便于打扫卫生。

那时的横山县城只有一条主街道,由北向南走向,北头是横山中学,南头是横山二中,全长不过2公里的模样。影剧院放在中间,占据最有利的地形,县委紧挨剧院的南面,政府紧挨剧院北边,所以这里就自然成了整个县城的政治文化娱乐中心,加之那时的娱乐主要是看电影,也方便了两头学生和市民的消遣。

一般电影没开场,我们这些光棍后生就到了,三五成伙的来,买好电影票后,再量一合(摆在电影院门口买瓜子的器具)瓜子,装在裤兜里一边磕着,一边眼睛乱转,瞅着看有哪些俊样一点的女女也会来看电影,达不上话时,就只能姗姗地、极不情愿的、慢腾腾地入场,走向自己对应的座位上,眼睛滴溜溜的乱转,好像要找寻一个猎物似的,只有电影开场了,心思才回到电影上。光棍后生处于一种异性相吸的年月上,自然眼神随着美女转,也没什么过错,都是青春惹的祸。一般进场早的都是学生,他们是单纯看电影,也比较迅速,然后是那群二儿混混们,他们穿着奇异,嘴里叼着纸烟,走路说话咋咋呼呼,一般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们,都躲的远远的,如果谁今天倒霉了,刚好电影票买的挨着他们,他宁可站在后面看,也不愿意再坐在位置上。我是农村来的,有一种自闭症的感觉,一般就静静地坐在后排看,安安静静地看,以至于那会儿看了好多经典影片,现在都记忆犹新。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城南旧事》、《骆驼祥子》、《阿Q正传》、《西安事变》、《巴山夜雨》等等。

估计是光棍眼里出西施的感觉,感觉那时候街上的美女好多好多,但真正能让我们这帮光棍说上话的几乎没有,因为我们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在街上也没有什么亲戚,这些美女大部分是街上各部门或各单位干部们的子女,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劲头,早把我们这群光棍给挤兑的不敢接近她们。记得一次来了一个外县女同学,可把我们这群光棍兴奋上了,商量好下午一起去城关粮站一个跟我一样光的棍那儿自己做饭吃。新剁了红的辣椒酱,做一大锅猪肉炖酸菜,蒸大米饭,买了几瓶白酒,大家就聚一起,吃一碗倒上红辣椒酱的酸菜猪肉米饭,辣到通心热的感觉,那个过瘾,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口水直流。那时候的那个猪肉怎么就那么的香呢?假如有一家人家里炒猪肉,整条街上都能闻到香。那段光棍生活是既简单而快乐着。

在物资相当匮乏的那个年代,能有由自己支配,可以解馋打牙祭的美食,当属李记凉面无二了。李记凉面部位于影剧院南边20多米处铁业社门面房,占约10平米左右的一间瓦房,摆一长溜矮桌和矮凳,李师傅坐在最后面,手拿一把不小的大刀,“腾腾腾”不停息地切着凉面,一个女人不停地加油、加醋、加调味品拌着,约30秒一碗,速度快的惊人。那时候的李记凉面记得是一碗一块五,比起现在是相当便宜的了,但在那个时代解馋一次已是羡煞旁人了。那时候年轻,也特别能吃辣子,每次去吃,都让调上重重的辣油,凉面口感柔软,味道诱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口中生津。接近于90年代的横山年轻人,如果有没吃过李记凉面的应该为数不多吧。以后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横山凉面事业蓬勃发展了,满街到处是凉面部,李记凉面不知不觉就消失在我的视野中。有人说李记赚大发了,享清福去了。有人说李记改行做其他生意去了。前几年突然又看见李记在原来不远的地点又开张了,我虽然已快年近半百,但还是带着过去的记忆,兴致满满的去吃了次,可是败兴而归啊!不知是自己的嘴刁了,还是凉面本身的问题,无论口感,还是味道,再也吃不回来当年的韵味了。对于李记,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认定这行生意,坚持不懈的做下去,现在已成老店了,生意不会萧条,而这些理念你一旦放弃,当需要的时候再去索取,也许已经太晚了。

那时的横山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照相馆。满街也就两个,一个是东风照相馆,一个是青年照相馆,后来好像又出来一个三兄弟照相,没多长时间也就消失了。为什么对照相馆能记忆犹新呢?其实早在上初中时就知道的。我上初中是在离县城25公里的赵石畔镇上上的,因为要照毕业照片,当地的照相技术又差劲,刚刚青春萌动期的娃娃们,对送给同学一张自己认为很帅气的照片,是那么的渴望和自豪,于是就有了直接拿底片跑横山去洗相片的动机。你别说,横山照相馆洗出来的相片确实要比我们镇上好多了,是真的好看,并且在底边印上“东风照相馆”或“青年照相馆”字样,已经把照片的身价抬高,送给同学是多有面子的事。不由得我不羡慕,于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随着我两姨陈明骑着自行车,去了横山招待所门前的东风照相馆,照了我有生以来第一张美照,两个乳臭未干的娃娃坐在照相馆的灯光下照出了一种美感,让我自豪了一阵子。以后也陆续用底片捎去青年或东风照相馆洗过几次照片,都比较好看显眼,于是这两个照相馆就成了我记忆中较为深刻的地方了。以后参加工作也会去这两个照相馆照或是洗些相片,但那种最初的喜悦已荡然无存。现在东风照相馆好像也不见了,青年照相馆生意照样火爆连天,满街那么多的婚纱摄影工作室,但也未量能干的过服务周到热情的青年照相馆。

而今横山已撤县设区,过去记忆里的那些标志性建筑全部拆除,比如县委大院、政府大院、工农东巷、革命大院、影剧院、夏州饭店等等。南北大街也相应延长,现在分为南北大街,全长8公里,一座座几十层的高楼大厦林立,车辆拥堵,空气污浊,噪音繁杂。城市的味道与诟病共存。煤炭资源的开发,使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得以有序开发的话,横山确实成为了风水宝地。为我们所生活在这块儿土地上而骄傲!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