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纸贴窗户风水好吗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新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三十一期(下)

陈雁秋

接上期……

大约到了1969年,有一段时间,我们院儿的玻璃都粘上了防炸弹震碎玻璃的米字形纸条,学校开始组织防空演习,人们也开始在院子里挖防空洞。先是房管局来了一拨人,把院子里的过厅给拆了,光是拆下来的木材就有几卡车。过厅一拆,原来的里外院一下变成了一个大场院,中间空空荡荡的,好像院子的魂儿一下子被抽走了。我们院子里的好多小朋友连捉迷藏的地方都没有了。挖防空洞,除了挖洞还要自己烧砖,院子里一下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再后来,随着形势放缓,防空洞不挖了,一切归于平静,但原来美丽可爱的院子再也回不去了。

我上中学时的留影

院子乱了,人们开始圈地方,盖小房做厨房。人人都成了泥瓦匠,家家门前都变成了工地。大家到处出去捡砖头,找人找木头做小房的椽檩。这样一来,原来宽敞的院子,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私人领地。以前的窗户都是单玻璃,不保温,那时候的冬天又特别冷,我们家也像别人家一样做起了护窗。护窗,就是用细细的木头棍钉成一个个小木框,然后在木框上糊上牛皮纸。冬天,每到天黑的时候,把牛皮纸护窗一个个挨着挂到窗户外面。办法虽然有点土,但保温效果确实不错。从此以后,每年护窗更换牛皮纸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我们院有个老白,和我妈是一个单位,我们两家特别好。老白的媳妇是个特别能干的农村妇女,白白净净的,见了谁也是笑眯眯的,脾气也好。大院里里外外的住十八户人家,就没见过她和院里人闹过意见,过去住大院,免不了东家串串、西家看看,但她从来不串门。她家的大女儿叫月莲,所以我们都喊她“月莲妈”,本名叫什么反而没有印象。月莲妈手特别巧,自己会做衣服。不光做自己家人的衣服,还揽活给院里人做。最厉害的是,那时候十八户人家轮流收电费,月莲妈,一个文盲用心算就能把每家每户的电费算得分毫不差。

我在家里的照片

那年月大同县年年都要开“三干会”(相当于现在的县乡村三级干部工作会),每到大同县开“三干会”,月莲妈就会被叫去帮厨。这也是我们几个孩子最快乐的时候。开会的地点在西羊市巷大同县党校,我们几个孩子赶到中午前去找月莲妈,她就会给我们发用围裙包着的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一人一个,大大的白面馒头啊!这画面像刻在我的脑子里一样,到现在一想起来那馒头的清香、那拿在手里一点点撕着吃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家里吃不上这么大的白面馒头啊!西羊市巷在城的西南隅,蔡家巷在城东边,离着挺远的,走路去怎么也要四十多分钟。为了一个白面馒头,我们像过节一样兴奋,来回跑两个小时根本就不觉着远。

老白家的二姑娘叫“唤生”,比我年龄小一点。到了秋天的时候,我们照例要去五爱大队的菜园子里捡苤蓝叶子。苤蓝叶子用水焯一下,拌一拌也好吃。在当时那个食品匮乏的年代,捡点菜回来,也算是个补充。就因捡苤蓝叶子,我就“戳下个大鬼”。从蔡家巷到五爱大队也算是挺远的,一般都是骑车去。去的时候骑车带着唤生,捡好苤蓝叶子,我推着车子,她扶着袋子走回来。那次我骑车去的时候,拐进田间小路被石头一颠,把唤生从车子上摔了下来,我居然不知道。骑了好远听见她喊“疼!疼!”我才发现。菜也不捡了,我们赶快回家。回去大人一看,才知道胳膊摔骨折了,急急忙忙地到东史宅找接骨匠接骨。从那以后,我再不敢骑车带人了。

我插队从家走时拍的照片

在蔡家巷六号,小学我有个最要好的同学翟瑞兴。翟瑞兴就住在蔡家巷和正府巷中间的巷子,也是离我家最近的同学,我基本上天天去他家玩儿。有一天走到他家门口,忽然有人高喊“卖小鸡娃儿来,卖小鸡娃儿来!”。那时候常常有河北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小鸡。那天我不知道哪根筋搭住了,也跟着高喊了几声“卖小鸡娃儿来!”刚喊完,突然有人高声喝道:“你个小枪崩!”我一回头,看见一个人举着笤帚向我奔来。这才想起这人的外号就叫“卖小鸡娃儿来”。别人在骂他,我哪能知道,跟着瞎喊。吓得我落荒而逃,好长时间都没敢去同学家。

我记得翟瑞兴家住一个耳房,老是黑乎乎的,好像我从来没看清楚他家里到底什么样。他爹在矿上上班,妈妈是家庭妇女,有个哥哥。我老去他家玩儿,尤其是每到开学发了新书,必须跑到他家去,他哥教我们包书皮。他爹从矿上能带回一些包装水泥的包装纸,那是包书皮最好的材料。他哥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把书皮的角儿折回来形成一个双层的棱角,确保书啥时候也是展展的,不会窝了书角。我们两人一起做风筝,可悲的是第一次做的风筝也就是那种“屁股帘”样的。我们刚刚放飞起来不一会儿,就让东门大巷的一个坏小子抢走了。这件事让我们两个悻悻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找来的竹子,好不容易找的线,好不容易找的麻纸,试验了好几回才做好了,太扫兴了!

我插队从家走时和我哥、我的同学合影

我们还做过滑翔机,挺大的。一开始做小的,就用二十厘米长的学生尺做机身。桐木尺子很轻,正合适。飞机可以用橡皮筋弹射。后来觉着这样的飞机太小,不过瘾,我就从《航空知识》杂志上找了一个大的模型来做。模型大概七八十厘米长,用细细的木棍做骨架,糊上薄薄的麻纸,也很轻。弹射皮筋就要找自行车里带的那种,弹性好、条子长又轻。可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上,那年月自行车都是稀罕玩意儿,哪有替下来的里带让你剪成条子?修理自行车的都拿废里带当宝,等着用它给坏的车子补带呢,根本不可能给你。没办法,我们只好攒了好多的猴皮筋串起来用。猴皮筋串起来又软又趿拉(tā la)又重,弹性反而不够。飞机大了,又怕被人抢,起了个大清早,我骑车带他到城南面的飞机场去试飞。飞机的重心做得有些问题,再加上猴皮筋弹性不够,试飞失败了。后来想等找上好的车子里带再飞,一直没有找上,那个模型在我家墙上一直挂了好长时间。翟瑞兴上中学没和我一个学校,上了几中我记不得了,我们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小学那么多了。到我插队几年后回来,才听说他得了一场肝炎竟去世了。这是我认识的人里第一个去世的,我知道后惆怅了好长时间,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被我保存完好的海鸥相机

也就是在蔡家巷,1973年我姥爷在北京百货大楼排了半夜的队,花钱和工业券给我们买回了我家的第一台照相机——海鸥4B,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在大哥的带领下学会了摄影。

从1966年搬至蔡家巷,到1976年我大同二中高中毕业后去怀仁插队,我在蔡家巷整整住了十年。

蔡家巷六号院门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策划 贺英

责编 周建新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