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哪里人啊(袁隆平户籍所在地是哪里)


文/泰凉

昨天,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举行了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央视新闻进行了直播:


5月已逝,为何近6个月后下葬?


江西九江德安县,袁老故里,袁老晚年心念之处,希望他“叶落归根”,长眠在万家山其祖父母坟旁。

湖南怀化市和安江,万人签名要求袁院士魂归杂交水稻发祥地,因他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了37年,长眠于此能如愿陪在母亲坟旁。

湖南长沙市,作为袁院士后半生的工作地和仙逝地,他长眠于此也顺理成章。

袁院士助手杨先生对新京报记者说:因袁院士去世后社会国家对他的安葬地都很重视,长沙、江西的家乡等希望袁院士能够归葬到他们那里,经过多方面考察后,最终确认安葬在长沙唐人万寿园。


袁隆平是湖南人、还是江西人?


这要从他的名字说起。

袁隆平为什么名叫袁隆平?他姓袁,是隆字辈,在北平出生。小名二毛。

他对兄弟姐妹,曾有清楚介绍:

“我们几兄弟的名字基本上是按辈分和出生地取的。我哥哥隆津(大毛),大我两岁,是在天津出生的;老三隆赣,给他取名字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离开北平回到江西老家了;四弟隆德于1932年出生于德安老家,算是真正的德安人;五弟隆湘,是在湖南桃源出生的。从我们弟兄取的名字看,反映出一段迁徙的历史,自我之后算起,可算是在抗战时期举家颠沛流离的历史写照。”此外,“我有个妹妹袁惠芳,是我同父异母之妹。”

袁隆津、袁隆平、袁隆赣、袁隆德、袁隆湘,一奶同胞的五子之名,镶嵌了中国的五个地方,折射的是战火年代的中国人命运流离轨迹。


而他们的父亲,江西九江德安人袁兴烈,是在德安县城一座名叫颐园的大宅中长大的。


袁家


袁家的祖辈,世世代代住在青竹坂坡,德安县城东蒲亭镇附城村与金湖乡寨下村交界的一个村落。此处三面环山,竹林茂密,村前有水,青石铺路。

1840年,袁繁仁(袁隆平曾祖父)出生。因博阳河水灾不绝,家园难安,偶得饷银之后,他与三兄弟弃农经商,迁到德安县城,租铺卖山货土特产。生意做大后,在县城大西门老豆腐社一带,盖了一栋三层大宅,被称为“西园袁氏”,算是县城“望族”。

生意做到了邻省,业大分家,袁盛鉴(袁隆平的祖父)五兄弟各得其宜。富而重教,袁家由商家转为书香门第。袁盛鉴第一次到省城参加乡试就考中举人。后来当过江西省议会议员,海南文昌的县长,江西平民医院的院长,诊病救人。他在德安县城北门买下晚清时的布厅衙门,改造后命名为“颐园”。


袁兴烈(袁隆平的父亲)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回乡担任过德安县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从1920年代至1938年,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后来袁兴烈因与朋友陈子善捐助500把大刀抗日的义举,受西北军将领孙连仲器重,做了他的上校级秘书。

1929年8月13日,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母亲的妹妹在这里当护士),林巧稚医生接生,并填写了出生卡:

Baby yuan Hsing Lieh

Aug.13.1929

Wt.3680 gm


但是这份档案直到袁隆平80岁后才被发现,之前一直被误以为是出生于1930年。袁院士懒得改了,今天的百度百科也没有改过来。


颠沛


他籍贯‬德安,生于北平,童年在德安,求学于汉口重庆,工作在怀化长沙。

1931年至1936年,袁隆平随母亲从北平回到老家德安,就住在袁家山颐园。

2岁到7岁之间的记忆,袁隆平在晚年陆续向人道出:

每天除了在自家私塾读书,便是在颐园内玩耍,和弟弟妹妹们做游戏,到前院打枣子,摘柿子。树上的枣子和柿子,甜得很。

经常有人到颐园来拜访祖父,有骑高头大马的,有坐乌龟壳轿车的。每年春节,家里要做几百斤冻米糖,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戚朋友。

祖父不苟言笑,祖母爱抽水烟。有一次,他偷偷拿起水烟吸了一口,呛得受不了,撒手摔坏了水烟袋,祖母生气地拿着烟管轻轻地敲他的头。

再长大一点,祖父就教认字。他有时贪玩,还被祖父打过手心。4岁时(1933年)祖父就辞世了。

时局渐变,抗战中袁家在德安县城的家产毁于战火,只剩下一处私塾房屋。父母带着孩子们到武汉,躲过了一劫。

从德安到了汉口,袁隆平的小学是在汉口、湖南澧县和重庆读完的,中学读了重庆、武汉和南京的6所学校才接力读完(可真是颠沛流离)。

1949年8月,他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期间报名从军未果,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毕业后,到湖南省怀化的安江农校任教。

1960年7月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启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之旅。1971年,袁隆平调到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1975年,杂交水稻成功育成。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袁惠芳在报纸上看到一张袁隆平获奖的照片,发现这个人长得太像哥哥,看文字内容真是哥哥袁隆平。她按报上提供的工作单位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这才联系上了。

1978年,袁隆平到南昌开会,特地抽空来德安看望了袁惠芳。此时,是这对兄妹在失联32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袁惠芳随生母从重庆沿长江航返德安,住在老北门,从此兄妹天各一方。

这也是袁隆平在1936年离开德安之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静悄悄地见了亲人。


还乡


2001年,袁隆平应邀挂名江西面向“三农”的《致富快报》的高级顾问。

2002年,袁隆平为家乡德安,捐助了10万元的“隆平奖学金”。

2004年9月25日,袁隆平携夫人、儿子、儿媳和孙子,回故里德安祭祖。他是应德安县委县政府邀请,第一次以公开身份回故乡。

全县人民夹道欢迎。欢迎的是“杂交水稻之父”,是让国人不再挨饿的当代神农,是祖父和父亲都曾为德安公益服务过的德安之子。

他题写“故园情深,心系德安”,为“德安一中隆平图书馆”揭牌,与亲人团聚。

当年,在央视《魅力中国》节目中,他作为九江的城市魅力推荐人,如此说到德安所属的九江:

“我在湖南生活了很久,但是我的故乡是九江。是我出生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至今,我做梦还经常回到我的故乡,那个鱼米之乡。九江是四大米市之一,我小的时候,大米在车站、广场和码头上,很多大米都运出去,那种清香扑鼻的米香,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为什么现在研究水稻,很可能与当时那种香气扑鼻的稻米的香味,很有关系。”

012年,袁隆平题写了“祖父袁盛鉴故居”。

2015年9月,袁隆平再回德安,来到河东乡后田村袁家山,为新成立的“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主题馆是按照袁隆平院士的祖宅颐园还原重建),向德安一中捐赠“隆平奖学金”20万元。

2016年10月,袁隆平再回德安,为杂交水稻科技教育示范园区揭牌、参与隆平高产超级稻超优1000测产、到德安县隆平学校看望师生,并捐资1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

2020年7月,德安县袁隆平小镇项目签约,分三期建成集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非建制特色小镇。


好种子


“我是江西德安县人”,袁隆平常说。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他的名言。


德安、怀化、长沙,都希望这粒好种子在自己的地下长眠,以其精神与品格的感召力,孕育出更多粒好种子。

就像爱因斯坦。他出生在德国,求学入籍在瑞士,移民并终老美国,自认是犹太人。现在,德国、瑞士、美国和以色列,都有爱因斯坦纪念馆,都以他为荣、以他为自己人。

而我们知道,爱因斯坦不止属于这4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世界。

袁隆平也不止属于德安、怀化、长沙。

国士已逝,好种子不死。


央视新闻直播

新京报《袁隆平院士为何时隔近6个月后下葬?助手回应》

左一兵《袁隆平院士寻根记》

何加盐《国士:青年袁隆平》

楚秋说江西《简单回顾袁隆平院士在江西老家的那些岁月》

江南都市报《袁隆平曾多次回家乡江西,留下这些珍贵影像》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