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县介桥镇风水布局(分宜介桥村)


毓庆堂宗祠俗称介桥严氏宗祠,位于江西新余市分宜县分宜镇介桥(又名介溪)村, 这里地处袁岭东麓,南隔仙女湖与钤山相望,分宜文竹铁路在村南通过,介溪水环绕村北,环境优雅,交通便利。介桥村现有人口3000余人,其中95%以上为严姓村民,是明嘉靖首辅严嵩故里。200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据新版《介桥严氏族谱》记载:毓庆堂宗祠是严嵩高祖父的父亲严仲恭所创(严嵩为严仲恭的来孙),建造时间大约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毓庆堂宗祠位于介桥村庄北面,坐南朝北,上下三进,砖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东西宽13.8米,南北进深40米。两侧砖墙顶部构有三级垛子。背倚袁岭逶迤之余脉,面朝水十余里外之笏峰。祠堂门前,由西往东南修建有围绕着半个村庄的水渠,被称为玉带水。祠堂西北和东北各有几口水塘,水塘外延和祠堂的正前方是大片农田,介溪由西往东流过,灌溉村前2000余亩耕地。祠堂门前平坦舒展,视野宽广,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面。

走近毓庆堂,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祠堂前的轩廊,轩廊前两根屋柱上镶嵌着一对木雕狮子,两柱书有“介水流长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楹联。此联为清康熙大学士朱轼所撰。祠堂建有三扇厅门,正中宽大,两侧略小。正大门的上方悬挂“方伯世家”金匾。门两侧的木柱上有:“春风先到藩侯第;瑞色平分宰相家”对联。轩廊内的上方分别挂有进士、选贡、优贡等八块匾。

毓庆堂上下三进。依次排列为前栋(第一进)、中栋(第二进)和上栋(第三进)。前栋比较宽阔,墙梁上挂有历史名人赠的十余块匾,如观文殿大学士江万里的“瞒腹经纶”,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杨椿的“刚正清慎”等。前栋与中栋之间有天井连接,天井两侧有二级台阶可进中栋。前栋临天井有两屋柱,柱上端各镶有木雕大象,柱子对天井配有“创始承运青史绵继父子宰相;累业开基宪书铭传昆裔世家”对联。

中栋东西各建有一间厢房。中间有一个天井,厢房的柱上端镶嵌一对木雕鹿。柱上的对联是:“袁岭苍云介溪清浪书此江山矜节志;松堂皓月鹤径岚烟寄其天地忘机言”。中厅正门上悬挂有嘉靖皇帝手书“黄阁元辅”匾。在天井屋柱横梁上挂有三匾,分别是嘉靖敕封的“命隆三世”,少保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本的“玉堂金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的“爵高躬璧”。另有四块进士、举人匾挂厢房对厅横梁上,与“黄阁元辅”并列东西各挂有“升平人瑞”“运筹帷幄”匾。中厅中门两侧屋柱上配有“溪回介水源源出;花满笏峰得得开”对联。

中栋与上栋之间也有一口天井,天井两侧有三级台阶登上栋。天井四周墙梁上悬挂八匾:中进对后天井中门上悬着“八世一品”匾,上进对天井的横梁并列三块匾额,分别是钦命考试官杨廷和张元桢为严嵩立、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行俭为严孟衡立、太仆寺少卿李日华为严云从立的进士匾。下进对后天井中间两屋柱上的对联是“几道长留天演论;介溪永驻钤山堂”。上进临天井两屋柱上端雕有木龙,柱联是“剑阁军声新奋武;沧浪诗派旧知名”。中栋与上栋两侧墙东西各开一洞双扇门通外。

上栋两侧对称建有一厢房,两厢房对厅的屋梁上各挂有两块举人匾。上栋的后墙正中是神龛,神龛正中是“天水郡严氏堂中一脉先灵宗祖考妣神位”,左边为左昭,是严氏历代祖,右边为右穆,同受一炉香。神龛上立有历代祖考妣神位,且置有香炉。 神龛两侧后墙分别开有一洞双扇后门。在神龛前约1.5米外立有两柱,构成上中门,两柱联为“潮光允畅公侯勋;雅光维熙翰墨风”。上中门上悬挂金字“毓庆堂”堂匾。

毓庆祠堂是介桥严氏最神圣的地方,族内议叙大事、办理红白喜事、祭祀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祠堂初建时没有常名,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十世严孟衡考中进士二甲七十名。洪熙元年 (1425年),严孟衡九年监察御史考满,皇帝赐封诰两道,制诰中有:“尔严仲恭,乃山西道监察御史严孟衡之父,积善毓庆,致有子而为国之用”。故将堂名定为毓庆堂。

介桥严氏自毓庆堂落成后,人才辈出,先后有严孟衡(从二品)、严嵩、严云从(一品)、严开昶、严宗酷、严秉琏、严思浚考中进士,有严升伟(从二品)等二十余人考中举人,取得秀才以上功名者有八百余人,真可谓连绵甲第,人文璀璨,介桥严氏也随之成为当地望族。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严嵩人阁次年的七月,特意写了一篇《入阁告毓庆祠堂文》,文中写道:“仰惟先祠,远在故乡,不克以进祭告,兹遣使以香帛牲醴,恭诣里第,告于毓庆祠堂,伏冀先灵。”

抗日战争前,毓庆祠堂保存比较完好,堂内悬有各类对联,匾额也有一百二十余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乃至“文革”,祠堂已破旧不堪,文物也荡然无存。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文物保护观念的觉醒,在热心人士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毓庆祠堂得以重建,并逐渐收集恢复了约一半的匾联。

介桥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有“方伯世家”、“八世一品”之称。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文物局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