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白云区兴农中学(广州市白云区中学)


阳光明媚,校园温馨。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校友会于日前成立并举行了首届校友联谊会。上千名兴农中学历届毕业生,从四面八方赶回母校,汇聚一堂,重温同窗梦,再叙兴农情。

此届由兴农中学校友自发组织的校友会活动,邀请函发出不到一周,就在毕业校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外地校友不远千里回到了母校,而在本地就业的许多校友更是带上家眷重返校园。

兴农中学的创办人——75岁的蒲邦顺校长,这一天成了兴农中学校园的焦点人物。每一名回归的校友都亲切地呼唤着他们的校长,热情地与他握手、拥抱,开心地合影留念。

建校24年的兴农中学,迄今已经送出了2万余名高中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活跃在教育、医疗、国防、科研、机关、企业等各条战线,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返回母校的怀抱,校友们亲眼所见,24年前诞生于农家小院的兴农中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校舍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曾经留下他们美好青春记忆的兴农中学,已经成为贵州民办中学的一面旗帜。

校友回家 道不尽拳拳“兴农情”

举办首届兴农中学的校友会的想法,源自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已有建树的数名兴农中学校友。正是由于认可母校的办学理念,并愿意以己之力反哺母校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他们倡议建立校友会基金,以扶持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在兴农中学完成学业,并奖励在学业上有明显进步的中等生。

4月30日中午两点,与母校久别重逢的校友们,在学弟学妹们的欢迎声中高兴地步入校园。他们认真地将标注着“姓名、毕业时间、录取院校”的胸牌戴在自己的胸前。

利用五一小长假专门从北京赶回来的冉怀昌校友,现在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一位工程师,在读博士生。他曾经是兴农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之一,后考取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回到母校,他第一件事就是与蒲邦顺校长合影,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2004届兴农校友罗毅,此次返回母校,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陈聪以及他们只有四个月大的孩子。罗毅与陈聪都是兴农校友。他们相识于兴农中学,高中毕业后两人分别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四川大学。当他们推着婴儿车在校园内漫步遇到蒲校长时,夫妻俩激动地握住了老校长的手连连问好,并指着婴儿车里熟睡的小脸,幽默地说:“他是兴农中学校友的后代,也是‘兴二代’。”

返校参加校友会的不止毕业生,还有十几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教师。蒲校长激动地与昔日一起创业的老教师们握手,带领大家登上学校的最高点——文昌书院,俯瞰校园新貌。

“建校初期,办学条件简陋,同学们到食堂打饭都是露天排队的,每逢雨天,蒲校长就会坚持为打饭的学生撑伞挡雨。”老教师颜莎特回忆,是老校长坚持办学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让兴农中学有了今日的辉煌。

握手、拥抱、合影、参观……校友们将久别重逢的兴农校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兴农中学从建校起,就坚持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秉承母校传统,首届校友联谊会现场发出倡议,成立“兴农中学校友奖学助学基金”,所募集的资金,将帮助母校继续用于奖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奖励学习基础差、但奋发顽强并在品德和学业有着较大进步的学生。

爱的教育 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回到母校怀抱,校友们最想见到曾经给过自己谆谆教诲的老师。校友们“最想见的老师”之一——刘淑香老师,被前来看望她的学生包围着。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师爱是教师之魂”。蒲校长关于爱的教育理念,在刘淑香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刘老师曾经的学生小尹,因为逆反、厌学,被家长转学到湖北一所军事化管理学校。不料一天夜里,远在湖北的小尹打电话向刘老师求救,原来他已翻墙出逃。刘老师一边安慰他,叮咛他不要离开原地,一边电话求助在当地读大学的兴农中学毕业生。经多方努力,小尹终于安全回到了兴农中学。小尹对刘老师说:“只有你是最信任我的人,我一定会发奋努力。”从此,在刘老师的关爱下,小尹一路顺利走过中考、高考,最终考取江西财经大学。

如今在观山湖区经营一家温泉度假村的一名男性校友回忆:自己当年是学校最调皮的学生,经常翻墙逃学泡网吧,每次都会被老师找回来谈心,教育他走正途。高中毕业后经历过多年创业拼搏,他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兴农的老师是真正爱学生的,虽然我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发自内心感恩兴农中学教我成人,让我走上正道。”他说。

以爱的教育,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4年来,兴农中学关于爱的教育实践的正确性,在首届校友联谊会上,在校友们的成人成才故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学校爱教师,教师爱学生,以“爱”驱动学生内心向上向好的动力,以他们的进步与成人成才来回报社会。在如今的兴农中学,早已形成了这样一条良性循环的链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徐长发说:作为民办教育家,蒲校长对教育事业的信仰与忠诚,是其最核心的精神气质,值得大家去学习和传承。

独具慧眼 开创“中等生教育”的贵州模式

“中等生是占学生大多数的庞大群体,他们是否能成人成才,关系着社会稳定和他们的家庭幸福。”蒲邦顺校长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延续了历代先贤“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兴农中学正是将中等生作为主要生源的准确战略定位,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壮大。我们必将永远坚持这一特色教育战略定位不动摇,让更多的中等生在这里得到合适的教育,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争公办学校之不争,补公办学校之薄弱”的民办教育办学定位的兴农中学,以其24年的成功办学实践经验证明了其中等生教育战略定位的准确性,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日前,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研究员以及《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社、《中国教育报》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课题研究团队,对蒲校长呕心沥血兴办兴农中学的办学历程、智慧经验进行全面研究与总结而作的《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蒲邦顺校长办学思想及实践》一书,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首届校友会的欢聚,见证了兴农中学24年办学的累累硕果。这24年里,蒲校长带领着兴农中学,创造了“中等生”教育战略的贵州模式,让数以万计无缘重点高中的中等生、部分品学兼优却无力上学的贫困生、以及部分因为成绩太差而差点无书可读的学生,从此改写人生。

他们命运的改变,来自于蒲校长在办好教育方面的“独具慧眼”。

高中生源的学业成绩一直存在着这样的比例分割:20%的尖子生,20%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60%的中等生。

兴农中学从创办开始,坚持以“中等生”为主要生源,并以“减、免、缓”学费等优惠办法,招收一定数量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入校学习,让后者为中等生做行为的表率、学习的榜样,形成“贫富相济、优差互补”两种生源的有机整合,使中等生与优等生共同进步。

在校友会现场,记者采访到这样一个典型的“中等生班级”——2004届高三(一)班。这个班的学生,在高一入校时,主要以中等成绩入校。三年后,这个班的毕业生全部考上大学一本分数线,其中20多名学子被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流大学录取。励志与传奇的故事,在这个班为数不少。

励志人物之一——方腊,兴农校友会发起人之一,以中考分数290分的成绩进入兴农中学,2004年考入四川大学建筑系,现为贵州省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分院院长。说到求学往事,方腊说,没有“当半个家长用”的兴农中学老师,没有蒲校长“不放弃一个可以教育的学生”的思想,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励志人物之二——罗毅。罗毅原本就读于省内一所炙手可热的一类示范性高中,因为贪玩荒废了学业,读高二时转入兴农中学。就在这年,一位同班的同学竟然提前考上了武汉大学,他受到极大的触动。穿一身名牌进入兴农中学的他,看到的是“榜样”和“表率”们质朴无华的穿着,感受到的是你争我赶、奋力向上的学习氛围。得到全面洗礼的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如今,他担任着观山湖区世纪城社区政法委书记之职。

2006年,蒲邦顺校长设计并在国内首开先河创办了兴农中学的“高中预科班”。这源于他的一个教育理念——“花开有早有晚,种子发芽有先有后,我们从来不去埋怨花晚开、芽后发的自然规律,为什么不同样尊重学生成长有快有慢的规律?”

兴农中学的“高中预科班”,通过高中三年之前加设“一年预科班”的模式,为中等生和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学生,做好全方位的初中与高中的衔接,让学生从这里走出中考的阴霾,适应高中的生活。

刘淑香老师的学生小尹,就是通过读高中预科班,补足了初中学习的薄弱环节,然后正式进入高中学习,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此外,进入兴农中学的中等生,也会被学校按照不同的学习基础进行阶梯式的分层教育。

近年来,大量中考成绩在450分左右的中等生进入了兴农中学,面对他们及其家长希望考上理想大学的强烈愿望,2010年起,兴农中学在高一年级设立了两个“创新班”,开启了探索中等生教学的又一新模式。创新班通过优化组合教师团队、因材施教、爱的教育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让学生不仅要成绩,更要全面发展,使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此外,兴农中学还开设英才班、奥赛班、高考补习班……在灵活的民办教育体制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引领下,从2001年开始,该校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大学,使许多中等生以及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起飞,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研究员如此总结:从预科班到高考补习班,兴农中学开创了我国高中教育从入口到出口的五年全链条式服务;从基础班到创新班,兴农中学又探索出了中等生分层教育的有效操作模式;从预科班到基础班、英才班、奥赛班的分层、分类教育体系,又给每个学生搭建了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平台。

全国首创混合制高中输出民办优质教育

2013年,独山县委、县政府“三顾兴农”,诚心引入兴农中学的“中等生教育模式”,以点燃独山百姓对本土教育的信任和希望。

独山县是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2013年前该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有90%的学生都流向外地的高中。独山县委、县政府经过明察暗访,认为兴农中学的办学理念适合独山县情,可以惠及各个层面的学生,决定与兴农中学合作办学。

为了让兴农中学的办学经验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他们中的中等生,年过七旬的蒲校长接受了这个邀请。由此,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独山县兴农中学诞生了。 在独山县免费提供的280亩校园内,约8万平方米的崭新校舍门前,同时挂出了“独山县兴农中学”与“独山民族中学”两块牌子,学校性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所有制民办学校。学校聘用在编在岗的独山县教师,一旦解聘,由县政府另行安排工作;学校办学前12年,按照在编教师财政工资拨付学校,12年后由学校自行解决……

2013年8月10日,独山县兴农中学如期开学,蒲校长并没有直接向独山县输入师资,而是只身一人前往,只带去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经验。“外来的和尚不是‘救世主’,只能是‘传教士’”。蒲校长认为:“只要改革现有的机制体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独山县本土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教学任务。”

除蒲校长和十来名江苏海安支教教师外,学校的副校长和中层干部、任课教师全部是从本县高中教师中招聘。贵阳独山两地兴农中学在教育教学上高度同步,通过教学交流、师生互访、同卷考试、统一改卷、共同评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独山兴农中学里的个性化校园标语、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无一例外都是从贵阳市兴农中学复制过来的。

机制一变,活力无限。

2015年独山兴农中学秋季招生,中考前500名学生有408人、前100名学生有72人选择留在独山就近入学。从“舍近求远”到“就近入学”,为那些孩子能读个好学校节衣缩食的家长,减轻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达到了县委县政府教育扶贫的目标。

不久,独山县兴农中学以显著的办学成效,跻身黔南州名校行列—— 2014年,独山县兴农中学高考成绩跃升至全州第二名,600分以上人数居全州县级学校第一名,2名学生考上清华大学。

2015年,独山县兴农中学高考二本升学率达85%以上。

2016年,独山县兴农中学高考成绩再创辉煌:一本上线人数为272人,上线率达66%;二本上线率达96%。600分以上上线率为14.25%,居黔南州所有高中学校之首。 兴农中学办学模式在独山县的成功复制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功,再次证明了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实践多年教育战略定位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