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大师夏(中国第一风水大师夏)


佛教传到中国,依照修行的人虽然数不胜数,编撰的论著汗牛充栋,但能列入“经”这一神圣殿堂的,有且只有一本,这就是根据六祖惠能大量法语整理而成的《坛经》,它以一种活泼方便直指人心的方式,让佛教本土化,从他开始,让禅宗彻底成为中国的宗教。

今天水殿就说说六祖《坛经》以外的故事,以惠能的家庭生活与俗世经历,帮助我们了解他如何实现从一个獦獠到一代宗师的转化。

六祖惠能大师,他的父亲姓卢,名行瑫(tāo),出生于隋仁寿三年(603年),籍贯河北范阳。卢氏源出姜姓,是齐太公的后裔。因封地在卢邑,所以姓卢。秦汉时这一支人从卢邑迁徙到涿州,后来这里属范阳郡,就称范阳卢氏。

卢氏是隋唐时期范阳那地方的世家大族,汉朝大儒卢植就是范阳卢氏始祖,配享孔庙的二十八大儒之一,还是地方志的始祖,他写的《冀州风土志》开了我国地方志的先河。

范阳卢氏人才辈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大历十才子的卢纶,都是这一支人。他们不止出大儒和诗人,还出了很多经学家、书画家、将军、顶级官员,唐宋之际官至宰相的就有十人之多,提起这一姓人你只管伸大拇指也不为过。

所以六祖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人家的家族谱系摆在那里,基因良好,天性颖悟,父亲又是那个时代当大官的人,虎父无犬子,他能成一代禅宗祖师实在不足为奇。因而我们不要被他不识字的事给蒙了,更何况“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范阳卢氏名人

大唐武德三年九月,即唐高祖时,公元620年,大唐监察御史卢行瑫不知犯了什么错,据说是因言获罪,被贬官到广东新州,今天的新兴县。那时候统称这里为岭南--五岭以南,伟人的“五岭逶迤腾细流,乌蒙磅礴走泥丸”,形容的就是这地方的群山连绵和偏远艰险。

古代中原人贬官或流放至岭南,常是九死一生,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来到这里就和故乡亲人音书阻隔,加上水土不服、瘴疠遍野,风俗殊异,许多人甚至还没流放到目的地,就已经病倒在了路上。所以人们到了岭南,基本上都像判了死刑,古人那些过岭南的诗词文章,总是哀嚎一片。

沈佺期说岭南就是个穷乡僻壤:“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这里的风俗还大异于中原,人们都爱纹身,柳宗元写过:“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流放的人忧心如焚,丧魂失魄之状溢于言表,宋之问说:“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基本上未流放前就得交代后事了,张说悲叹:“狱中生白发,岭外罢红颜。古来相送处,能得几人还?”就是六祖的本家宗亲卢纶也说:“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

因为史书上并没有卢行瑫的传记,只说他是监察御史,但看他出生到流放之年,也才十八岁,未及弱冠而当大官,似乎不可信,可能是一名较小的地方官,或者是吏也未可知。反正他犯了事流放出来,这是无疑的了。

六祖父亲怎样到达岭南新州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一路餐风露宿,孤单潦倒却无需怀疑。因为他一是还年轻,应该没什么钱,即使有钱也被处罚光了;二是贬到新州不是继续为官,而是从官沦落为平民,所以没有什么陪同和仆人;三是他到了新州后快三十岁那年才结婚,应当没有拉家带口,是作为一名光棍被差役押解而来,所以一路上形单影只。好在人年轻,什么苦都吃得下,虽然一路艰辛还算是安全无虞,不然就没后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事了。

从范阳到新州路途遥远,哪怕是从当时的首都长安走到岭南,也是一段令人望而生畏的距离。唐代韩愈从长安到岭南,说“夕贬潮阳路八千”,没有现代的高速高铁和公路,全部是依着山势河流弯弯绕绕地骑马乘船,这八千里路可能还真的有。

杨贵妃喜吃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走的是西京古道,一路有驿站,八百里加急,沿途驿站不停地换马,根据马伯庸《长安的荔枝》精确计算,都要至少走十一天。何况范阳靠近北京,路途更长,从东北一直走到最南方,卢行瑫的行程几乎是韩愈路程的两倍,又没有杨贵妃荔枝的待遇,一万五六千里的风霜颠簸,应当走上几个月,其中艰苦困顿可想而知。

卢行瑫终于到了新州,来到了陌生的安家地点。流放所在地为今天的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夏卢村。刚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当地官僚只说你就定居在这里,接受监视居住,别想跑了。至于要地要房?没有的事,没人会给他土地和资产,没人管你死活。但又必须得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别人的土地山林是不能用的,只有另外开辟一片自己的土地。

在这里他遇上一个姓夏的人,两人邀约一起找地方开辟村居,用我们农村的话来说就是开新屋场,建新村落。两人走来走去寻找好屋场,最终选址在今天六祖镇的西边。他亲手搭建起自己的房子,人生地不熟,只能靠自己,据说当时只是建了一个茅棚。

这里的居住条件自然不会太好,好地方早被土著给占了。为了生活方便,尽量选择靠在河边,后来这条河就叫卢溪。然后两人以两姓命名这个村落,叫夏卢村。谁能想到这座随便起名的小村子最后竟能名扬四海呢。

夏卢村六祖故居

在夏卢村生活了12年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他已经29岁了,男大当婚,他已经是大龄青年,要是在老家,没有经此劫难早已结婚,孩子都该有十来岁。岭南的十二年里他一直独自生活,足见他生活艰难,以致形影相吊,不然早就该有女子嫁给他了。

29岁这年,卢行瑫结婚,结束了12年的形单影只,告别独居生活,终于有了个伴侣。新婚妻子姓李,讳梅英,旧郎村人。旧郎,也叫旧朗,这地名听着怪怪的,其实原名叫“旧塱”,塱者,江湖侧畔低洼之处是也,是岭南人对这种地形的称呼。该村位于夏卢村北部,可惜我没去过,地势如何、村民姓氏、迁居来源都无法找到。

在地图上看,两村相距约16里,山路步行大约两小时,同在卢溪、即今天的集成河西侧。这条河的名字之所以变卢溪为集成,乃是“六祖集天下之大成”的意思,后来旁边兴起一个集市,就叫集成墟,同样是为了纪念六祖。

六祖母亲生于公元598年,较卢行瑫年长5岁,34岁嫁给卢行蹈为妻,40岁时生下惠能。

卢母34岁结婚,40岁才生惠能,为什么间隔六年才生?对此六祖的大弟子法海记载,卢母婚后即怀孕,但这一怀就是六年,实在有些不可思议。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胡子,胎育81年,哪吒被怀孕三年半,生下来还是个肉球,尧在娘胎里十四个月。六祖和这些传说中的圣贤一样,未生即具异人之象。

法海记载,卢母婚后做了一个梦,看到庭前树上开满白色花朵,灿烂美丽,又有一对白鹤在庭前来往盘旋,芬芳的香气满屋弥漫。醒来后就有了身孕,她知道这事有些不同寻常,怀孕期间就一直斋戒持素。

六年后卢母产下一子,时间在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即公元638年,这一年玄奘法师正在印度游学。出生时“毫光腾空”,也就是毫毛一样的光芒向四方照射,光彩夺人眼目。这一天早上,有两个僧人不约而至,对卢行瑫说:“你家昨天晚上生的那个孩子,请让我们为他取名为惠能。”

卢行瑫奇怪地问为什么。僧人答:“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说完转身就走,也不管卢行瑫同不同意。卢行瑫追了出去,却哪有僧人的踪影?

于是就有了惠能这个雷音一般的名字,让“四方道俗,云奔雨至,犹如月轮,处于虚空,顿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众生,莫不瞻睹(神会语)。”

惠能出生后,怎么也不肯吃母乳,父母很担心,却也没见他饿着。后来才悄悄观察到,原来每天晚上都有天人来喂他甘露。

婚后的卢行瑫每年看到本地人祭祖,总是难免生起思乡慕祖之情,期间又不辞辛劳地回了一趟老家,将自己先祖的遗骨迁来此地,安葬在夏卢村旁边一个山岗上,世称六祖太公坟,时时祭扫,不忘其根。但不知道这是卢行瑫哪一位先人,望知道者告知,六祖太公坟的资料确实查不到。

卢母43岁时,卢行蹈因病去世,可能当时帮忙的人少,就葬在房屋旁边。而惠能当时年仅3岁。母亲悲伤过度一夜白头,此后一直含辛茹苦带着幼小的惠能生活,直到惠能出走求法,63岁时去世。

父亲病逝后,因为夏卢村生活条件较差,4岁的六祖跟着母亲迁到龙山定居,当时卢母44岁。

龙山位于夏卢村东南,隔着集成河,因为处于龙脉正首,山势逶迤,像蛟龙出海的样子,所以称其为龙山。不用说,这是一个聚山川灵气的好地方,这里面也有一个传奇故事。

有一年,一个风水大师四处寻龙点穴找好风水,来到了新州龙山,因为长期在外跋山涉水,模样很是潦倒窘迫,所以当地人对他毫不在意无人理睬。卢母和惠能素来善良,见他无处可去,就热心地请他在家里吃住,惠能还把自己的床让给他。惠能家穷,床也高低不平,翻个身床就要垮的样子,惠能很是过意不去,就钻进床下以自己身体把床撑起,让风水师能睡个安稳觉。风水师第二天醒来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就想以自己的本领报答这一家人。

他说:我在你们这里找到一处极好的风水,愿意无偿指点给你们安葬先人,此乃万佛朝宗之穴,只要定好方位,要么你家能出九世状元,要么能享万代香火。不知你们要哪一样?

母子俩感谢了一番,便说:他父亲因官而流落到此,什么样的大官状元我们再也不想要了。我们只想世代平安,那就要万代香火吧。

于是便把惠能父亲遗骸迁来龙山,后来卢母故去,惠能把父母合葬于此。

六祖父母合葬墓

从卢行瑫病逝直到惠能出家,我们能推测出惠能家里一直贫穷,原因有两点:

一是惠能自懂事后就以砍柴为生,赡养寡母;二是惠能不识字,证明他没读过书,即没有进过学堂,不然以他的聪明天资,哪怕只在学校念个一年半载,他也会成为了不起的读书人。这两件事只能证明他家里实在贫穷。如果家境尚好,哪会能去砍柴?如果他父亲尚存,定会送他读书,因为作为北方望族,官僚出家,讲究诗书传家,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执念,可惜走得太早。

惠能就这样砍柴奉母,平淡的生活一直到了二十四岁。在一次砍柴卖到镇上旅店的时候,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当下心里触动非常深,好像牵起了宿世的情缘。得知是湖北黄梅五祖所传,当下立志要去远赴湖北参礼五祖。又想到如果自己走后老母无人供养,那怎么办?幸而得到一个人大发善心,赠了十两银子,就回家向母亲要求外出寻道。

母子相依为命,自然难舍孩子离去,但母亲又不能说服惠能,就叫他去旧郎村找舅舅说,舅舅同意就去,不同意就别去,天上雷公大,地上舅爷大,听舅舅的。

舅舅对他的要求很不以为然,劝他不可外出。但惠能坚持要走,一个劲地央求舅舅,整得舅舅没法,只好给他出了个难题:“这里有块大石头,你向它下拜,石头要是破了我就让你去!”

惠能一看这么坚固的石头,就是用铁锤砸它,一时半会也砸不开,对它作揖磕头又怎么能破?可是舅舅说的你又能怎样?天意如此,只好硬着头皮拜下去了。不想朝石头一拜,天上轰然一声炸雷击来,硬是把这大石头砸破了。舅舅和惠能都吓了一跳,继而舅舅目瞪口呆,惠能喜出望外。于是惠能辞别母亲,得以外出。

六祖别母石

走了不到三十天,惠能终于到了黄梅五祖处,以后的事全都在《坛经》里说得很清楚了,这里略述一段,以便续上后面的故事。

因那首有名的偈子引起五祖重视,知道他是个法器,堪当传法大任,五祖就找到正在舂米的惠能,说了几句话后,用锡杖在他舂米的碓上敲了三下,惠能确实颖悟,当下心头雪亮,就在当夜三更悄悄推门走进五祖方丈室。五祖就以袈裟蒙头给他讲《金刚经》,秘密传法,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即大悟。

六祖去黄梅时,寺里还给他一个坠腰石,上面写有“龙朔元年卢居士志”八个字,当时法海写传记时,这块石头还存放在黄梅东禅寺,现在据说收藏在南华寺藏宝阁内。

五祖见他悟了,叫他一刻也不要在此停留,不然会有性命之忧,因为“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连夜撑船渡他过江。

他拿着传法衣钵一路向南逃亡,身后跟着许多抢夺传法衣要取他性命的同门师兄弟。中间只被慧明和尚在山上追上一次,慧明受到他的点化开悟,又拜他为师,转过身就下山,向其他追索的人谎称惠能不在这山上,由此得以逃脱。

惠能为了活命,也不敢回家,不然追索他的人太好找了。再则五祖告诉过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就是在怀集,四会这两处可以逃脱追捕。他先躲在曹溪,结果还是有人知道他在此,追赶上来害他,他就跑向四会,混迹于猎人之中。别人打猎,他就暗中放生,猎人吃肉,他就吃锅边菜。

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时间够漫长了,试问世上几人能做到?这时候他觉得可以出去了。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即676年,他来到法性寺(如今的光孝寺),听到印宗法师正在讲解《涅槃经》,听到两个僧人为风幡飘舞而争论不休,他站出来,忍不住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让印宗法师大为震惊,这人简直太有智慧了。

光孝寺风幡堂

在印宗法师追问下,惠能承认自己是五祖衣钵传人。这下不得了,大家喜出望外欢喜踊跃,多年传说禅法南传,却连人影子也不见一个,不想如今就在面前,传说竟然千真万确!

过了一个月,676年二月八日,印宗为他请来许多高僧,在寺中戒坛上为他剃发传戒,正式剃度。大家要知道,他在黄梅五祖处一直是个没剃发的行者,只是一个打杂的役工,还不是正式和尚,而且他在山上隐藏期间头发胡子早已长得老长,完全一副俗人的模样。

说到这个戒坛,很有来历也意味深长。这个戒坛是宋朝刘宋时期中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罗所建,他经斯里兰卡泛海而来中国,上岸第一站就在广州。他建此戒坛时曾经预言:以后当有肉身菩萨在这里授戒。后来在梁天监元年时,智药三藏也从海上来到中国,在戒坛旁边种了一株菩提树,他预言得更准确:一百七十年后,将有一个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无上法门,普度无量众生。果然一百七十五年后的此时,惠能大师在这里受戒。

当时为六祖授俱足戒的阵容极大,全是高僧大德,天竺中土高僧都有,授戒师是西京智光律师,羯磨师是苏州慧静律师,教授师是荆州通应律师,说戒师是中天竺耆多罗律,证戒师是西国蜜多三藏。衣钵南传十五年,从此惠能以禅宗六祖身份正式在南方曹溪弘法。

后来的唐代诗人李群玉来到这里,专为这个戒坛写了一首诗:《法性寺六祖戒坛》。

初地无阶级,馀基数尺低。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

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

河北正定县摩尼殿北的戒坛,光孝寺戒坛找不到

第二年春天,六祖离开法性寺来到宝林寺,印宗法师和僧俗二众上千人相送,一路依依不舍,一直送到曹溪。授戒时为他作教授师的荆州通应律师,与几百名僧人学者一起跟随六祖学法,依止高僧才有前途啊。

六祖到了曹溪宝林寺,看到这里殿宇狭隘,地面逼仄,根本容不下这几百号人,就想把寺院扩建。但附近土地并不属于寺里,当时这片地的主人叫陈亚仙,他就去拜访并说明来意,要化缘一点儿土地以开辟丛林。

六祖是这样说的:“老僧想向檀越化一坐具之地,你同意不?”

陈亚仙听了,多了一个心眼,怕着了道,就说:“且慢,你的一坐具之地到底有多宽?”

六祖就拿出坐具给他看,应该是一个蒲团,顶多半个平方米。陈亚仙看这么点地方,欣然同意。

六祖拿起坐具往天上一扔,小小的坐具往天上直飞,竟然越飞越高,越飞越大,把整个曹溪全给罩住了,四大天王现身在坐具的四方坐镇,站立在天上威风凛凛。现在的曹溪境内有天王岭,就是从这件事而得名。

陈亚仙和同行的人无不瞠目结舌,这下大感意外,好半天才说:“我知道和尚你法力广大,但这里一直是我的高祖坟墓所处之地,现在我将地全部赠送给你,但我有一个请求,就是以后扩建寺院或者建塔,一定要保留我家祖墓。而且这里是白龙生象的龙脉,使用土地时,只能平天,不能平地,不然坏了我家祖墓风水。”六祖微笑着全都答应了下来,此后这里建寺全都依从陈亚仙,依山势地形而建。陈亚仙后来携子孙隐去,不知所踪。

六祖在曹溪时常探访各处的地理环境,有时休息在一处不能回寺,就在当地又建寺院,一共建了十三所。华果院也属于曹溪寺产。

南华寺

宝林道场的来源,是以前智药三藏从南海经过这里时,手捧山间泉水而饮,赞叹这水和天竺家乡一样甘美,就沿着溪流往上探寻,看到四面山水秀丽,峰峦叠翠,不禁叹息:这里真像西天宝林山啊!就对曹侯村的人说,你们可以在这里建一坐佛刹,名字就叫宝林。当时的韶州刺史侯敬中为此上奏朝廷,皇帝同意宝林这个名称,还写了宝林匾额,于是就有了宝林寺,建成于梁天监三年。

宝林寺前有一座水潭,里面有一条龙,经常飞出飞进,飞出来的时候闹得动静很大,带起旋风,刮倒树木,让人们非常害怕。这龙还不止这么折腾,有时它还在潭里掀起巨浪,腾起云雾,把人们吓个半死,大家深受其害。

又一次龙飞出来的时候,六祖站出来对它喝道:“你有什么了不起?只会变得很大,却不能变成很小,分明就是一条没有什么法力的俗龙。要是神龙,既能变大又能变小,那才叫本事。”

龙性高傲,听了很不服气,马上将巨大的身体缩成一条小蛇的模样,从龙潭里游了出来。

六祖又拿出僧钵放在水面:“你这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量你也不敢游进我的钵中。”

龙就不信那个邪,几下摇摆就游到六祖面前,六祖用钵把龙给舀了起来,龙再想飞出去,不想在里面再也动弹不得,有如中了定身法。

六祖端着钵中的龙走到大殿上,对龙说法说皈依,龙就此奄然化去,托生他方。当时人们看到,龙骨有七寸长,龙头、龙尾、龙角,龙足都有,就把龙骨存放于寺内。后来六祖叫人用土石方把这座水潭给填了,又在殿前左侧建了一座铁塔镇服龙潭,不令有龙再来为患。

国恩寺建成后,里面供奉有二十罗汉,不同于其他佛刹供十八罗汉。据说法海和神会二人,他们俩在结集《坛经》时,外道想来毁法,纵火焚烧录经堂,被两人奋力扑灭,神会还被烧伤身体和面部,因此功德成为罗汉。

六祖在新州国恩寺圆寂时,各地争先想要供奉六祖肉身,但焚香之后,香烟直往曹溪而去,遂归曹溪。但国恩寺僧人和百姓不乐意了,说凭什么啊,人是此地人,入灭也是在这里,怎么能去曹溪?

当天晚上,国恩寺僧人们都梦到六祖给他们说法,大意说不用争了,我身虽在曹溪,但心常在新州,为了让他们彻底放心,最后送了一偈最好的祝福:

“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任从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大家第二天起来才没话说,这段纠纷才解开。

对于六祖传下的这个偈子,据说非常灵验,听说新州从后很少受到灾害,遇上旱灾时,百姓就请六祖出来求雨,常获成功。而新州人也极为崇敬六祖,每逢六祖春秋二诞、孟兰盆会、元宵节,都会请六祖出来巡游。

最后,用苏东坡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这是他在龙光讨得两根大竹作肩舆(两根竹竿间绑一把椅子用以乘坐),过南华寺(宝林寺到北宋已经被宋太祖更名)时,圭首座刚任南华寺长老,就请他为寺里留下一偈:

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完。

独自打字无人校对,谬误处请大家指出,我好改正。谢谢。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