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中的菽指的是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俞静漪

《诗经》中提到了哪些粮食作物,出镜率最高的是哪一种?

《诗经》时代的水稻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诗经》时代的粮食都是怎么吃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中国湿地博物馆推出“诗经里的湿地植物”文化小课一直在进行中,我们邀请到多位专家分享他们对诗经植物的不同解读,带大家一起进入诗经的草木世界。(详情点这里)

今天(2月4日)的小课,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周明初详细解读《诗经》中的“五谷”。

1】《诗经》中“出镜率”最高的粮食作物是谁?

它们都长啥样

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称为“五谷”,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麻、黍、稷、麦、豆,一说为黍、稷、菽、麦、稻,一说为稻、稷、麦、豆、麻。

这几种作物,在《诗经》中都出现过,如“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均来自《豳风·七月》。

如果按照提及次数算,在《诗经》中,“黍”被提到了19次,“稷”被提到了18次,是《诗经》中“出镜率”最高的头部粮食作物。可见在《诗经》时代,也就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之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黍和稷是两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黍和稷,都是禾本科黍属植物,实际是同种植物,只是它们的穗形和籽实有所不同。黍的主穗轴是弯的,穗和分支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籽实带粘性;而稷的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支向四周散开,秆上无毛,籽实不带粘性。

究竟长什么样子?

看看下面这张示意图就知道了,左边散穗型的是稷,右边侧穗型的是黍。

左边散穗型的是稷,右边侧穗型的是黍

2】“后稷”和“社稷”有什么来历?

两千年多前,就已经分早种晚熟和晚种早熟的不同品种

黍和稷的抗旱能力强,生长期短,在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栽培。我们今天所说的“黄米”(比小米略大)就是黍或稷经脱壳后的籽实。

周人的始祖被称为“后稷”,就因其为种植黍稷的能手而得名。关于这一点,《大雅·生民》中交代得明明白白——“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后稷在当时所栽培的黍,有称为“秬”(jù)的黑黍,有称为“穈”(mén)的红黍,有称为“芑”(qǐ)的白黍,还有一种称为“秠”(pī)的,一壳里面含有两粒黍米。

《豳风·七月》中的“黍稷重穋”这句,信息量也很大,这里的“重”是指早种晚熟,“穋”(lù)是指晚种早熟。想不到吧,两千多年前,黍、稷居然就有了早种晚熟和晚种早熟的不同品种。

从使用上来看,黍是粘性的,除可食用外,主要用来酿酒,而稷是不粘的,更多是用来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因此周人的祖先称“后稷”而不称“后黍”,古代的国家则称为“社稷”,其中的“社”是指土地神,而“稷”是谷神。

3】今天的“小米”是古时的“粟”

古文中也叫“禾”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认为稷即是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米。

粟在古文献中称为“禾”,在古文字中,“禾”是粟的穗弯曲下垂的形状。

《诗经·七月》中的这句“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就是一个证明。

这两句诗同时提到了黍、稷、禾、麻、菽、麦六种粮食作物,如果说稷与禾都是指粟的话,那么粟在上下两句诗中属于重复出现,显然这是解释不通的。

粟在商周时代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不过,它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比黍、稷要差些,生长期和耕种技术要求也比黍、稷要高,实属高冷傲娇型,种植程度不如黍稷更普遍。

所以,在《诗经》中“禾”字出现7次,“粟”字出现3次,总计为10次,粟的出现次数远没有黍、稷多。

4】《诗经》中的麻、菽、麦,你都分得清楚吗

《诗经》中的“麻”指大麻,也叫火麻,雌雄异株。

雄株叫“枲”(xǐ),主要收取它的纤维作纺织用,是古人最重要的衣料。

雌株叫“苴”(jū),主要收取其籽实,在古代作为食物用,为“五谷”之一。

《豳风·七月》中所说的“九月叔苴”,意思是在农历九月采集麻籽。这种麻籽含油量高,多食会伤身,一般都是穷苦百姓所食用。

这种雌性大麻的茎、叶和籽实的果壳、苞片含有致幻成分,是提取毒品“大麻”的主要原料,现在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禁止种植的植物了。

《诗经》中的“菽”主要是指大豆,也称“荏(rěn)菽”。

《大雅·生民》有一句“艺之荏菽,荏菽斾(pèi)斾”,说的就是这种植物。在《诗经》时代,大豆主要是煮熟了食用的,称为“豆饭”。

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诗经》里的“麦”主要是指小麦,也称为“来”,而《诗经》里的大麦,则称为“牟”(也作“麰”)。

麦子的原产地一般认为是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也即两河流域及周围地区,大约在史前时期已经过西域传入中土。《周颂·思文》中的这句“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告诉我们,在商周时期,麦子已有较广泛的种植。

5】北方水稻主要是用来酿酒的

种的大多是糯稻

现在大家平时吃得最多的稻米,在《诗经》中的存在感并不强,这和当时水稻的种植和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水稻标本

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不过早在商周时期,在黄河流域一带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一些区域里也有栽种。但是,《诗经》时代种植的水稻,主要的使用功能是酿酒。

从《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水稻不是供人日常食用,而是用来酿酒的,所以相对种植得比较少。另外,稻米酿酒主要是用糯米作为原料,可见当时豳地所种植的水稻,是糯谷。

《周颂·丰年》中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这里的“稌”(tú),指的就是带粘性的糯稻。“为酒为醴”,也正反映出当时种植的黍和稌这两种带粘性的粮食作物,主要用来酿酒这一社会状况。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水稻标本

6】《诗经》时代粮食,都是蒸、煮着吃的

介绍了那么多粮食,很多人肯定会好奇:在《诗经》时代,这些粮食都是怎么吃的呢?

在《诗经》时代,无论是黍、稷还是粟、麦、菽、麻、稻,作为日常食用所需,古人主要通过蒸、煮两种手段将它们弄熟,然后“粒食”。

相对来说,黍、稷、粟、稻之类去除表皮后,通过蒸、煮容易酥烂,也易为人消化,而麦、菽、麻之类带有表皮的粮食,通过蒸、煮后并不容易酥烂,因此口感较差,也不易消化。

纵向来看,这些《诗经》中提及的粮食作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食用方法、种植面积、受欢迎程度的“排行榜”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时代,由于农业技术的局限,耐旱、易种植的黍、稷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到了战国以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铁器的使用,种植技术要求更高、产量也更高的粟得到了更广泛的种植,并代替黍、稷成为北方地区的主粮,由此形成了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

隋唐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石磨盘的推广,小麦可以轻易地加工成面粉,由小麦粉加工而成的各种面食层出不穷,北方地区小麦的种植赶超粟的种植,成为北方地区的主粮,由此而逐渐形成北麦南稻的种植格局,一直至今天。

新闻+

这个春节

邀你一起读《诗经》

寒假开始啦,小时新闻和中国湿地博物馆也想通过此次文化小课的推广,邀请杭城的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起来诵读诗经,一起传诵经典。

选择哪一篇诗经篇目,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诵读,都你们说了算。

录制好诵读视频,大家只需要通过小时新闻“社区那些事儿”栏目发帖留言即可。

到时候我们将会选取优质的诵读视频,送出中国湿地博物馆为大家准备的新年礼物(具体信息看这里)。

如何在“社区那些事”发诵读视频,请看下面发帖攻略——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