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的意思是什么


一、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释为"竖石也",也就是竖立在地上的石头。

那时候的碑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设在皇宫中,用来观日影,辨方向,测时刻;二是放在祠庙中,用来拴祭祀牲口;三是竖在墓穴边,为葬礼引棺入墓,施与辘轳之用。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碑刻"。

一块树立的石头,这样的大概是碑最初的样子。

刻了文字的碑

今天我们说的碑,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上指的是镌有数德、铭功、纪事等文字的刻石。比如碑碣、摩崖、造像记、塔铭、刻经、界石、墓志等。

《始平公造像记》(北魏时期)

《张黑女墓志》(北魏时期)

《曹全碑》(东汉时期)

狭义的碑是指东汉以后,立于纪念地、建筑或者墓前,刻镌文字的长方形石头。

我们学书法所理解的碑,大部分说的是前者广义上的理解,也就是指一切刻有文字的(除刻帖之外)石刻的总称。

二、帖,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帛书也"。

古人把写在竹、木片上的字,称之为简牍;

长沙简牍博物馆陈列的简牍(我感觉去长沙玩除了看省博,简牍博物馆也非常值得一去)

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为帖。

著名法帖——米芾《蜀素帖》(北宋)

由于帖最早是指写了字的奏事的小纸片,一般指字条、请帖、庚帖之类,因此凡是小的篇幅书迹,过去都称作帖。后汉开始呢,书法艺术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很多士大夫习惯于把书家信札作为珍藏起来研习,也称为帖。自北宋,刻帖之风开始盛行,人们把帖刻与木板、石头之上,名之曰丛帖、汇帖或集帖。

从木板、石头上拓下来的拓本,为便于学习欣赏、装裱称册,也称之为帖。

拓碑

清末以后摄影技术传入国内,凡镌刻、手写一切书法文字,一经影印装订成册、都称之为帖。

至于碑和帖有什么区别,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区别。

1、制作目的不同

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为托顽金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从最初的随意刻画到庄重严整、一丝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记叙生平、歌功颂德,而不是传扬书法,所以书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多不署书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内容而轻书写的。

刻帖的目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也照样收入,很少顾及内容。

著名刻帖《三希堂法帖》(清代)

2、书体不同

碑的历史悠久,所用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隶、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大家可以看到碑额上用的字就是用的篆书。

直至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行书入碑。草书刻碑除《升仙太子碑》外,绝少有。而刻帖一事始自赵宋,多数是诗文简札,所以行、草书及小楷居多。

3、形制不同

碑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数是长方形,也有圆顶、尖顶的,虽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两面以至于四面刻字的。丰碑巨碣动辄丈余高,气势宏伟。

颜真卿《勤礼碑》就是长方形(残石175×90×22厘米,现存西安碑林)

帖因为多取材于简札、书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长则一尺至三四尺,呈横式,多为石板状,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则绝少。

颜真卿《祭侄文稿》(纵28.3厘米,横75.5厘米,纸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4、制作方法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书丹上石,即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经镌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笔画有风格上的变化,即与原书丹之字略有出入,还有的碑刻甚至未经书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的共同创造。

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将墨迹上的字用透明的纸以墨摹下来,然后用朱色从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两道工序。虽然程序复杂,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尽力毕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掺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达到乱真的水平。

声明: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