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银城下载 游侠


——《自流井保路风云》读后感


作者:钟永新


《自流井保路风云》封面 (王锐,北方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


前记

  数年前,笔者读过《灿烂星空——自贡当代作家评传》(周云著),关注过第二届盐都文学论坛,对文学川军的自贡作家群体略所知见,部分涉及自贡“盐文学现象”的研究论文与学术专著也有参读。不同书刊和会议论坛着力展示本土文学人物辈出、作品数量丰富,旨在探讨自贡近现代文学简史如何书写呈现,及以蜀中名城自贡为个案折射“文学与城市相生相伴”的紧密关系。

  本人虽对大多自贡作家未曾晤识,然“因作识人”,其中之一的作家王锐,数年前推出《盐商世家》,选取清末自流井大盐商王朗云作为人物原型,系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其生动的文笔和精巧的情节,展露一代盐商枭雄王朗云的传奇人生,后改编成广播节目,在网络上播音连载,更名为《自流井往事》,轰动一时,亦成为小城传载良久的闲谭话题,某次在出租车上有位司机还在念叨摆谈此事。故而对王锐久仰文名,也了解到其为自贡四大盐业家族之一“王三畏堂”的家族后裔,特殊的家族经历与深沉的写作情感,继续推动着其叙述再现盐场风俗故事。

  此外,王锐还有多方面的关注研究,大多数源于生活经历与个人旨趣,如“宗吾之作三部曲”便是致敬自流井先驱之作。后因其学生藏有宗吾真容而联系一睹,时经巴骄先生介绍,在广华某茶馆相谈,得识王先生。

  及至2021年秋,其新书《自流井保路风云》问世,堪称一本有助于走近自流井盐场文学地理与历史世界的精要之作。又在王爷庙对面的黄葛树茶舍聚谈,几经阅读,兹述如下:

  一、盐场文学地理性:特殊的地域时空呈现

  展开本书封面,可见昔日自贡盐场代表性的生产视觉元素:采卤天车林立、烟雾弥漫四布的画面,掩盖在烟雾里的则是近代自贡盐场的大千世界。经由此书,无疑可以走进这个东方隐秘之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盐区地名记忆的珍贵存目

  《自流井保路风云》开篇第一段从一条老街名(太平街)开始讲述,这样的古盐场老街错综复杂,充满着无穷话题,承载着众多文化旧忆。所见辑有《自贡市地名录》《自流井地名录》《贡井地名故事》等地名书,种种充满盐味或历史风情的街名足以完成多部文学著作,如贡井题材的《盐店街》(江天雪意)。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井盐科技辉煌、会馆建筑精美、彩灯辉映世界、恐龙天下奇观,而地名故事也是名城文化的组成部分。本书保留的老地名有桐梓坳、三倒拐、牛氏巷、白果巷、什字口、垒柴口、灯杆坝、鹤鸣巷、大湾井等,皆是当时盐区人士频繁活跃的地理坐标,不少今非昔比,或不复存在,通过小说场景构建有助于穿越回到昔日时空,感悟那个时代人物的生存拼搏和喜乐哀怒,又清醒认识到而今站立的大地历史。

  广义而言,除了地名信息,书中还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机构,如树人学堂、三台书院、李家祠堂等也有清晰记录,阅读时似若观赏一幅流动的自流井掌故风俗画卷,老街小巷的种种生活情景得以借助地名永恒地存在下去,从而弥补地方资料对地名演变记之不详、语之不清的阙失情况。

  (二)群体人物组成的盐场众生

  全书核心灵魂当是活跃在盐场世界的诸多人物,三教九流,名士大亨,平民凡客,风起云涌,纷纷在四川盐业重镇自流井粉墨登场,演绎出种种爱恨情仇与纷争离乱。

  近代四川历史上不少重要事件先后在自流井发生,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四川善后会议录》记载的1925年“自流井善后会议”(四川军阀重划防区重分盐税),及至影响到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四川保路运动,自流井盐场更是成为同志军进驻争夺重地。王锐本书以此背景作为创作契机,再经数年查询史料,虽人事沧桑,不少仍在地方史集载播声名。后于2021年辛亥革命胜利110周年之际正式推出,带有告慰致敬辛亥志士群体的之意。

  目录数篇以人名为题,如赵烟杆、洋牧师、曾剃头、张太医等等,前后出场人物达三四十位,既有寻常百姓,又有真实原型,代称假借的盐商几乎未见,直接与保路运动有关的本土名人,如曹笃、李世楷、吴坚仲等尽数在列,再次回望他们的鲜活形象与担当行识。

  众角色形象饱满,各具个性,其中两种形象集于一身,既是刽子手,又积极搭救洋牧师的曾树龙,其表现倍感令人称叹。

  另外,喻培伦大将军与孙玉涓(即孙玉麟)的故事确有原型。此与自贡市图书馆新收到的一批捐赠资料《孙玉麟自述》里面提及私塾同学里有喻培伦可相佐证。

  尤其诸位师爷侠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或以笔(口)为刀,或身怀绝技,一文一武尽现身手,成为历史上传奇故事的缔造者。

  (三)地方物产的日常生活微观

  王锐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老自贡,出生于老城区的三台寺(地名),此地系当时地方名流生活区之一,其年七十有余,熟稔自流井一带近百年来的风俗人情,也非常了解地方物产名店分布情况。

  本书各章穿插不少人物的活动场所,包括颇富名气的美食机构,如吊篁楼、陈羊肉馆子、东兴寺豆花等。记录物产达数十种,如芜须、干海椒面、九大碗、干麦粑、洋人糖画、糖锅盔、叶子大烟、火腿汤、盐煮花生、刘记烧酒、古佛烧酒等,并及米行、船行、人市、水客、茶馆,坝坝戏楼等不同行业。盐区日常生活画面熔于一炉,赋予本书浓郁的烟火气息,亦如王笛研究街头茶馆一样,启示着如果从微观史进入盐场研究的拓展余地。

  二、盐场文学故事性:再现近代城市史风云

  川盐文学(井盐文学)题材丰富,近代至当代以来的新人新作,难以列数。笔者搜集的就有数十种。然而具备有一定当代文学影响力,或者可以载入中国井盐文学史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其关键原因在于文章质量,即富有多少能够跨越时空、几十年后仍能感染读者的文学特性。

  故而盐文学阅读体验的衡量标准之一在于故事隽永耐读,翻读王锐先生本书,往往有种特别的文学沉浸感,为其精心营构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为人物命运而共鸣。体现在三方面:

  (一)社会纷争,芸芸世态的历史洪流

  书中真实反映出百年前多幕戏的四川历史事件,再现特殊时期的文化冲突与特殊群体(袍哥)等参与扮演的时代角色,开篇即在平静的暗流里,重塑描写出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大现象“教案”。

  彼时川省重要的经济富庶区之一自流井也先后出现多位传教士,最终出现教案风波。其他作家的描述下,启尔德成为平俗凡夫形象,王锐笔下的启尔德形象客观真实。最终民众冲击下的那位洋牧师却被在刑场闻名的刽子手(因洋牧师医治其子)搭救,此段情节交织、跌宕起伏,作者重点述及的是袍哥人家参与的一次洪流事件,而这些人物却是研究近代历史四川不可忽视的特殊人群,不少袍哥同时也是革命身份竞相呼应出现。

  另如自流井武馆纠纷始末更加曲折,涉及各方势力的介入与各种利益的纷争,最终形成阶层武力对抗和各般势力化解才剧终人散。

  (二)江湖侠客,刺客游侠的历史余音

  读之令人动容的还有江湖侠客的奇特踪影。中国游侠传统古已有之,司马迁《史记》为之列传,今还有《中国游侠小史》等书。书中章节题为《复仇刀客》《冯家血案》《陕西庙刺案》《女侠客》《侠女》《安定营刺案》,充满着浓浓的侠义小说紧张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侠客经典故事,所谓风云社会孕育风云人物,各种男女侠客激流而出,说明任侠之风成为潮流变化中的经典形象角色,也与保路运动的思潮变动与时人况遇紧密联系。他们频繁的形影穿梭,或无踪影般消失不见,或化为隐士隐没江湖,作者的深意实在于追忆再现某些特殊人士的特殊表现。

  (三)盐场战事,保路运动的历史事件

  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风云里,除广为人知的川中数地起义战斗外,还有自流井地区发生的战事风云。本书后五章重点描述自贡盐场发生的战争事件,从兵临城下到几次大战,故事性强,让人得以重温昔日盐区的战斗画面。

  其中熊大汉的战场表现精彩,其人或许托名代指,却是万万千千盐区义士的一个典型缩影。至此,王锐的现实主义笔力得以纵横捭阖。几多风雨吹散去,几多豪情仍未平。这方唱罢,彼方又来,历史河流依然慢慢流淌。

  三、盐场文学风物性,走近生活习俗方言圈

  近代自贡井盐文学小说史的开启者之一王余杞(王三畏堂后裔)以家族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自流井》,堪称一部内容厚重的时代之作,语言使用具有浓浓的地方盐味,不少已淡忘或未使用的词汇仍然活跃在其书卷里。

  及后祖籍自贡的知名作家李锐(李四友堂后裔)相继推出《旧址》《银城故事》,又以当代文学视野融入北方文坛笔力以审视故土家园。语言带有强烈的文字穿透力,但由于李锐没有本土生活经历,所以其书缺少四川话的特殊表达。

  再之后的盐史小说作品大多未能引起学者研究的真正关注,王锐本书《自流井保路风云》给予笔者的语言收获,甚至高于其作《盐商世家》,通篇无处不在的地方俗语歌谣,恍如一个盐场风俗语言万花筒,既为本书增添阅读妙趣,又具有地域文学风俗的读本价值。大体分为三方面:

  (一)方言文化,植根四川乡土的空灵语境

  四川老作家李劼人名作《死水微澜》和“大波”小说体系列,以观察精微、文学宏制著称,语体具有川西成都的语言风味,再现川西方言里柔声语词里的豪壮胆气。

  同样,王锐书里融合大量川南地区尤其独特的自贡话,加之保留各地来自流井淘金人士的语音词意,不少方言唯有如此使用,而非说普通话,方更吻合人物性情与地域特点,且多已消失,幸乃王锐先生的采集记录,如饿莽莽、刷谭子、巴巴实实、耷头耷脑、二麻二麻、交割、肘起、莽子做派、哄儿湾、打烂仗、拉大锯、听站书、屙尿变、卫向、跑船、结相好、傻巴巴、打满堂、揪牢、站笼、炮筒子、烂在肚子里,用语密度之大,在同类盐场文学里实属少见。若是地域文化方言研究者加以摘编,亦可从方言里重新回到百年前的盐场语境。

  (二)俗语典故,传承地理意象的生花妙笔

  全书方言土话使用较为贴切,民俗学者颇感雅趣的则是四川民俗的充分反映,如铜梁龙灯狮灯、牛眼睛酒杯、青杠扁担,毛蓝布长衫、叶子烟、过山号、叙府毛尖、牛儿炮、鬼头刀、竹子大烟杆、水电报等,各种具有四川历史时代的风物凸显出本书的巴蜀意象。

  另外,书名虽取之自流井,也将当时内陆省城与全川多地风物选写其中,从而使本书提升到四川文学史视域的一部可圈可点作品。

  (三)歌谣民谣,民间文学地气的真实写照

  将民谣歌谣写入小说散文屡见不鲜,甚乃出现诗性化的综合应用,多文体无疑可极大增加文本的阅读美感,又可以多元化构建起所描写的年代场景。而从人类历史学来看,散落民间的歌谣曲艺与底层民众联系密切,大量诗谣正出于民间艺人以表达出他们的生活心声。

  其中两则民谣印象较深,一为“打更匠”(有儿不做打更匠、熬更守夜命不长。有女不嫁打更匠,夜守空房饿莽莽),其从时间的预告者,即具有掌握时间告知的权利,却流落江湖,再到进入洋人兴办机构,通过此种消失的职业人物的命运变化,展现打更匠作为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真实见证者。二为“洋学堂”(雁鹅扯长,扯烂衣裳。回去补起,又来赶场),童言无忌无忧无虑式诉说,但他们在幼年时节却突然遭遇到东洋人,由此新旧人物与中外思想的不同碰撞,似若通过童眼世界,无意间寓示显现。

结语

  读罢全书,掩卷沉思。整体而言,本书闪耀着古盐场文学的夺目光芒,充分体现出盐“体量”微粒虽小,“能量”奇妙正大,以及盐区人物主要是历史创造的积极者,而非匆匆过往的消极者形象。

  后记是了解作家王锐本书创作缘起的重要文本。王锐言及“以后不再写自流井,不会受限于一个区域”,后续再完成《自流井老码头》,“自流井文学三部曲”的历史书写计划就宣告完成。其内心充满着某种复杂心情,也代表诸多盐场题材创作或研究人士的共同困窘:一方面,出于家乡情怀熟知掌故,可以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个人几十年的写作史里却始终感觉未能推出巅峰之作。

  王余杞即便写过《自流井》,也还有抗战文学诗歌与天津北方文学的作品,这些成为他在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作家李锐则有山西知青文学的经典名篇。当然努力跳出本土视野,汲取不同原力,能在有生之年尽到文人之责,并发挥笔力到极致,无论如何值得敬仰。

  近二十余年,学术界不断推出文学地理学的论文新著,探讨区域文学的产生与地方人文的历史地理联系。王锐先生的三卷本自流井正是保存盐场记忆的一种事功,而尝试从文学地理角度探讨“何以产生自贡风格、自贡特色的作家群体作品”尚有不少思辨之处。

  现有的研究纷纷归结到井盐文脉的影响。诚然“盐文化”是这座城市内蕴的核心要义,由此聚财聚人聚业,衍生出各年代的盐都烟云。

  如果回顾自流井的盐作名篇,当以清代自流井土地坡红豆园人士李芝的《盐井赋》《火井赋》为肇始之作,出于盐场的亲历见闻,李芝在协助清代大儒段玉裁编纂完成名志《富顺县志》之外,又留下自贡本土盐文学具有经典范式意义的两赋名篇。

  而后接力之作不断,说明只有置身在盐都自贡文化历史圈,唯有到盐区去生活写作,具有盐场的切身感受,才可以写出真正反映自贡文化的经典之作。

  如果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选景叙写,或者搜集下载无数篇盐史书刊,都无从领悟盐翁示语,无法写出可打动人心,进入史册的“盐说新语”。

  所以王锐至少做出了他们这一代创作者的奋求努力,其小说虽非借鉴西方文学架构体系的宏制长篇,更多采用单篇场景化系列、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当然还可以继续充实著作里的时空景观与心理刻画等文学细节,总体上不失为近年一本盐文学佳作。

  最后,书面腰封题写“文学本来就是一种危险的诗意平衡,创造和阅读文学,是我们不断失去又找回平衡的过程”,所表达的文学平衡论,亦正是王锐几十年文学创作生涯的经验总结与省思体认。

  2021年12月19日—12月21日初稿

  2022年1月8日—1月9日修订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