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昆明大观楼,从来没缺过海鸥
近三十几年来,每过冬季,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都会飞到昆明避寒。
滇池是红嘴鸥的主要栖息地,而昆明市中心的翠湖、滇池海埂与大观楼公园是游客观赏投喂海鸥的三个主要去处。
大观楼,是康熙年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昆明近华浦兴建的。当年滇池水位还相当高,近华浦还是郊野。
当时最重要的建筑就是滇池岸边的一座三层方楼。因登楼四顾,碧波浩荡,稻田千顷,远山环绕,景致极为辽阔壮观,因此取名为“大观楼”。
大观楼长联,没有写到昆明的红嘴鸥
大观楼因为长联,而与有王勃《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崔灏《黄鹤楼诗》的黄鹤楼以及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岳阳楼齐名天下。
孙髯翁的长联,不仅艺术形式完美,而且思想内容深刻,是我国丰富的楹联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被世人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
清末民国初期的《滇南楹联丛钞》中说:“孙髯翁大观楼楹联,大气磅礴,光辉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
原联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蒼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
登临大观楼,滇池在望,遥眺西山,视野所及,正与长联描绘的景物相符。
大观楼远眺
在长联创作年代的滇池,可能还没有如今每年冬天这样多的红嘴鸥,否则应当会在长联中记上一笔。
然而,这却没有落下什么遗憾!
大观楼长联中缺失的“海鸥”,却在诸多文人登大观楼、游大观楼的诗文中频频出现。
大观楼历来是文人墨客群贤毕至之地。清朝及近代有影响力的文化名流、学者游览大观楼都会留下有感诗文。
这些诗文,就多次提到“鸥”、白鸥、沙鸥。
昆明人都知道,“红嘴鸥”其实是比较通俗、形象的叫法,而在当年的老昆明,可是把这种候鸟称做“水鸽子”!
下里巴人这样叫,文人当然不会这样没有见识,已经知道这样的水鸟就是“鸥”。
这也说明,当年的滇池水面,当年近华浦的“苹天苇地”之中,已经早就有海鸥,早就有人鸥同乐的绝美场景了。
在昆明包括大观楼这些水域海鸥还没有大规模来临之前,先来一场老昆明关于鸥、关于海鸥的文化之旅吧!
“擅改古人句,笑煞孙髯翁”的谣谚,有海鸥的身影
清代一代大儒、著名学者、书法家阮元(1764年-1849年)道光六年至道光十五年(1826年-1835年)任云贵总督,这位颇多建树、著作等身的大人物,却在大观楼长联上出了一次洋相,那就是改写孙髯翁长联。
比如,“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一句,阮大人就改为: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依盘龙,南驯宝象。
阮元所改作的长联,从文字上将原作的个别对仗不工的瑕疵打磨干净了,且句中有对,使对联所描绘地点定位更精确。
可这样一来,意蕴全无!
此外,阮大人还注意到了滇池的海鸥。
于是,他老人家把“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改为:四围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有海鸥了吧?
昆明冬天的海鸥
但有学者考证“万顷晴沙”应为“万顷晴莎”。
因为在大观楼是看不到沙滩的,而“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四个排比句明显应是罗列四种植物才对。
孙髯翁以昆明特有的“莎草”入联,主要描写雨止云散,天气放晴,在阳光照耀下,滇池边上大片深绿色的莎草,更是苍翠欲滴,与大观楼的红墙璃瓦相掩映,把近华浦景色点缀得旖旎多姿。
但是,水土不服的阮大人似乎也没意识到“鸥沙”并非植物,夹在排比句中更是明显的漏洞!
大观楼草海
可能就是上面这个原因吧,所以在流传讽刺阮大人不通的谣谚打油诗也是以植物开头:
韭菜萝卜葱,
阮烟袋不通。
擅改古人句,
笑煞孙髯翁”。
【注:阮元字芸台,此为谐音】
阮大人改了一句,为自己留下骂名,但却为滇池早有海鸥留下了让人信服的佐证。
清光绪年间,云南本地文化名人大观楼聚会留诗十首,三首写到海鸥
好吧,外省人就算贵为云贵总督,也在大观楼还是留了笑柄,留下了海鸥飞临昆明的证据。
那么云南人自己呢?
云南的文化名人,同样也有海鸥诗句!
就算名气和成就没有阮大人高,但写自己家乡的景色、景物,自然更胜一筹,不服来辩:
民国八年(1919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见《会泽唐继尧识》)
如此盛事之后,云南的本地文人墨客自然要来看看,来“选胜登临”一番,于是就有了昆明本土的一段文坛佳话。
昆明大观公园
民国八年(1919年)秋,在昆明的十大文人同游大观楼,每人留墨赋诗一首。
都有些什么牛人呢?
袁嘉谷,清光绪经济特科头名,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赵藩,清光绪举人,做过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今天能看到的大观楼长联,就是他写的;
陈荣昌,清光绪进士,做过编修,做过贵州、山东的提学使
陈度,清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做过云南外交司长。
……
反正都是科举出身的云南人、本地人。
他们的诗作和墨宝,镌刻成了一块碑,称作“十人碑”,在今天大观楼后的文化碑廊可以见到,今后在做请详细介绍。
大观楼后的碑廊
接着说“海鸥诗话”。
这是个文化牛人,每人在这此秋游后,都写下了一首诗。这十首诗中,有三个人都写到了鸥,来看看:
“白鸥”飞过水云乡:
十年重此泛游航,眼底亭台尽改张。
风物自随时事变,情怀却为古人伤。
梁宫沐墅都荒芜,舟屋升庵亦渺茫。
惟有湖山依旧好,白鸥飞过水云乡。
--陈荣昌《大观楼怀古》
白鸥飞过水云乡
“鸥闲”浪亦静:
清溪红树远,世外有仙源。
山水寰中胜,楼台节后存。
鸥闲浪亦静,雁过天无痕。
我欲浮家去,风尘聊避喧。
--陈度《登近华浦大观楼》
鸥闲浪亦静
凭栏无语对“闲鸥”:
近华浦上大观楼,
高压滇南十四州,
此日筹边何限事,
凭栏无语对闲鸥。
--赵藩《题大观楼》二首
凭栏无语对闲鸥
当然,要说到像今天一样,喂鸥、嬉鸥,人鸥同乐、开心开怀的,要数昆明大观楼众多楹联中的这一幅:
沙鸥狎人去住,云海荡我心胸。
--张自明题揽胜阁
狎人,就是亲近、亲密之意。
沙鸥狎人
原来,早在当年,云南人、昆明人就是这样与海鸥亲密共处的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