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屋场吉凶口诀详解(阳宅风水口诀)


枕边涛声眼前浪,心中乡愁几时添?

西洋江畔诗如画,湖口桥边捕鱼船。

横江移舟真豪兴,击水激流笑开颜。

滔滔江水春欲尽,滚滚诗意浪推前。

汽车驶入南麻公路,西洋江如影随行,不停地变换着美丽的风姿扑面而来。秀峰密竹丛中,江水时而潺潺,时而汹涌;两岸峰峦叠翠,倒映江中,水中矗石,石中水绕;农家的村落临水倚岸,成群的鸭子在旖妮起伏的竹林中安然休息;江面上,撑篙的打鱼汉子在撒网捕鱼,江边码头上,捣衣的村姑嘹亮动听的歌声由远而近……

1995年撤区并乡时,碧山乡和苏河乡(包括原来的苏河公社、五星公社)合二为一,因为美丽的西洋江水从大水田自北向南流经全境,因此取名为西洋江镇。家乡的名字从此多了一丝优雅,一份美丽。两个乡相并时,苏河人和碧山人为了各自办事方便,针对镇政府的选址,两地人们你争我斗,发展到械斗,非常轰动,影响深远……如今,事过境迁,两地人们早已前嫌尽释,共为建设美好家园添砖加瓦。

西洋江镇全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辖16个村,2个居委会,人口4万有余。境内多山,北面是高高耸立的白马山,西部是一道天然屏障“七林”、“八寨”,与洞口相连,东部是神奇美丽的大东山。自远山村东风坝由北向南蜿蜒的水渠绵延近40公里,浇灌了西洋江镇、横板桥镇的大部分农田。西洋江和南麻公路就像崇山峻岭中的两条玉带,自北向南,延伸到横板桥、南岳庙,也把西洋江人带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千百年来,山和河孕育着西洋江人民,也孕育出独特的西洋江文化,其中最紧张与心悸、恐怖与刺激的当属在西洋江上“放排”;最喜庆、传统的莫过于苏河的龙灯会及碧山樟几塘的杖头木偶戏;保存最好的古迹是湖公祠和湖口桥亭。

放排西洋江

西洋江北面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木、枞树和竹子。以前,因陆路交通不方便,人们就采用“放排”的方式运输,这样既快速又减少劳力和运输费用。西洋江上的放排,没有“小小竹排江中游”的轻松与浪漫,有的是搏击风浪、生死攸关的紧张与心悸、恐怖与刺激。

每年春季西洋江涨水的时候,就是放排的好时节。天将晓,“排牯佬”就从被窝中爬起,带上用薄膜袋包严实了的旱烟和打火机,腰上扎一条长长的洗澡帕,别上一把锋利的小斧头,背一个灌满“烧酒”的军用水壶,脚上一双轮胎底草鞋。贤惠的妻子帮丈夫准备好足够的干粮,内心的担忧与情感的思念,全倾注在泪水湿润的目光中……

“放排”的第一道工序是扎排。中间放一根最粗最长的排树(排树就是要运输杉木、枞木或竹子),这叫“桡杆”,俗称“棹”,是“排”的方向盘;然后把7、8根排树用竹篾扭成的“绳”捆扎得牢牢实实,就是一个木排或竹排。

将捆扎好的竹排推下水,一人站在排头,另一人站在排尾,沿河水顺流而下,就是“放排”。沿途的急流、深潭、险滩、暗礁,给放排的人设置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异数,落排溺亡的事故也就在所难免。所以放排不仅要谙熟沿途的“水路”,还要能掌握沿途的“岸情”;要能够随机应变,处事不惊,于惊涛处力挽狂澜。险滩和急湾不是靠勇气和力量就可以闯过去的,还必须靠技术。遇到急湾时,有“一靠二跳三点”的技术。“靠”是在面对水流湍急的险滩时,必须靠岸行排,利用竹子与河岸浅水滩石头的摩擦来减缓行排速度;“跳”即是在排头与河岸相撞之前的瞬间,人必须高高跃起,待排撞击后再落在排上,避免因排的撞击导致人失去平衡而摔倒;“点”即是在排与河岸撞击之后,得趁着排头回弹的瞬间,用排篙点击石坡及时将排头拨向河湾的外侧,避免竹排被河湾卡住。“点”要做到快、准、狠,做到一“点”奏效。

放排,惊险而恐怖,祖辈们的谋生是多么的艰难!放排人,勇敢而坚强,他们是祖辈们战天斗地的悲情代表。如今,放排已成为一种快速流逝的记忆,西洋江上,甚至很难看到一叶轻舟漂流而过。但每当河水暴涨的时候,我的脑海就会掠过一道画面:故乡的河面,浪急潮涌,放排的汉子赤裸着古铜色身体,时而奋力扳棹,时而点石避险……

苏河龙灯会

每到元宵节前后,隆回北面各乡镇农村有“划龙灯”的风俗,以西洋江苏河龙灯会最富代表性。

苏河龙灯会有各种各样的龙。灯龙,是晚上舞的龙,因为中间要点灯而得名。传统灯龙采用油灯,所以也叫油龙。灯龙队伍中一般会有牌灯、高灯、滚灯、椽皮灯、散灯等,共同组成一条灯光闪耀的长龙。草龙,因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些稻草扎成蟠曲的龙身,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再串在一根竹木杆上。草龙身上会插上许多香火,并且要带上好几捆香备用。星星点点的亮光中,龙的模样依稀可辨。

苏河划龙灯,有一整套吉祥礼仪。包括下帖子、发昌、舞龙和祭龙等都十分讲究。划龙灯的当天,龙灯队会派人到特定的人家下帖子,帖子上竖着写道“是夜游龙,恭贺……”,落款则是某某龙灯队。舞龙之前,会举行一个叫做“发昌”的祭拜仪式。夜幕降临时,人们围成一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站在高处,左手拿着三根点燃的香,右手挥动燃烧的土纸,摇头晃脑,口中大声地颂读着口诀。

“龙灯龙灯,听我分明;

龙在天上,五彩调匀;

龙在地上,五谷丰登;

龙游四海,锣鼓成城!

发起东边屋场,发起西边屋场,

发起南边屋场,发起北边屋场。

三声哦呵!铳炮齐鸣!起龙!”

此时人们高声吆喝“哦呵!哦呵!……”同时铳炮齐发、锣鼓喧天,早已点亮待命的各色灯笼一齐舞动,小孩也大声叫喊、蹦跳不已,人群顿时沸腾起来。舞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龙灯舞完之后,要进行祭祀。祭祀那天,所有的龙灯都要聚集在一起,场面和发昌时一样,锣鼓、鞭炮和供品一应俱全,由起先发昌的那位长者主持祭祀,祭祀完毕,将龙灯和用品都存放起来,待来年再用。

正月里舞龙灯,家家户户过新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苏河龙灯会盛行。那时候农村没有广播电视,文化误乐生活单调,划龙灯,给人们送来一年的吉祥,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喜欢放鞭炮,更喜欢划龙灯:喜欢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喜欢那振聋发聩的吆喝声,更喜欢跟着那一条星星点点闪亮的游龙穿行在夜幕下的乡村、田野、山路上……

杖头木偶戏

西洋江章几塘木偶戏是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西洋江木偶戏由刘希善引进,传至现在已有四代,在“文革“期间差点毁于一旦。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西洋江木偶戏已经自承体系,且始终保持初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木偶戏有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两种。西洋江镇木偶戏属于前者,即用木头刻成原木偶人,图绘戏剧人物脸谱,再给木偶人穿戴戏剧服装,由人操纵表演的时候,表演者隐藏于布幔之下,用木棍或竹棍举着木偶人进行表演。

西洋江木偶戏有舞相、司鼓、中堂、杂项等角色,分工明确,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和神话故事,主要有《关公战长沙》《孔明拆书夜过巴州》《薛仁贵征东》等传统剧目,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体,是一门融合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只可惜,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由于现在年轻人多半在外打工,而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没有人愿意继承,西洋江木偶戏正处在青黄不接的边缘。

湖公祠和湖口桥亭

湖公祠,座落在湖口村,沿南麻公路进入湖口村,抬头就能看见一面宽大保存完好的牌头,这就是湖公祠。

湖公祠属宁氏宗祠,建于清末,坐西北朝东南,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两侧配有厢房。湖公祠的大门牌为四柱三门,由一高两矮三个牌头组成。正门材质为柏木,虽历经风雨,仍完好无损。正门两侧各有一方石刻图案,上有唐代李元霸和小罗成挥臂擎举石柱石梁,两只下山猛虎审视过往行人,还雕刻着“五龙献贡”、“双凤开屏”的图案,精巧细致,栩栩如生。牌头上还描绘有“桂林山水”、“桃花源”、“海洋鱼群”……20多米高的牌头顶部塑有“双龙抢宝”、“岳家将”、“桃园结义”等图案,光彩华丽,楚楚动人。牌头顶端有十五个飞檐翘角,十五只雄鹰欲振翅高飞。进大门是第一进,为戏楼,楼台像圆型巨鼓,“巨鼓”上有一把倒挂的“大伞”,“伞角”端坐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四角尖端有四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大伞中又有小伞,小伞的八个角高擎八只仙鹤,每只仙鹤脚下都吊着一个大风铃,微风吹来,铃声大作,仙鹤翩翩起舞。伞顶很像古代帝王将相的顶戴。戏楼后是天井,天井后是第二进,即中堂,大气明亮,可容纳5000余人聚会。最后是第三进,是神堂,高大的神台上供奉着湖公神像和其他一些宁氏上辈的神位,庄严神圣。两侧的厢房,12个窗口整齐排列,窗上雕龙画凤;墙壁和楼面均由宽大杉木板拼成,涂上大红土漆。祠内柱础皆镂刻各类走兽,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一条自西向东的小溪在流入碧波荡漾的西洋江时,形成一道似湖非湖、水波不兴的水湾,取名湖口。湖口两岸垂柳依依,石峰耸立,湖口两边的居民为了便利,在湖口两边架了一座石木结构的桥亭。湖口桥亭历经一百多年风雨,并经受了多次特大洪水,仍完好无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桥亭造型雅致,五个棱形石墩稳稳地托起长廊式的桥身。桥身由四十八根粗大杉木组成,上面铺着厚厚的木板,构成平整结实的桥面。桥面两边各有二十几根又粗又圆的木柱,高擎着凉亭式的桥顶。桥顶由主顶、侧檐和堡顶组成。主顶覆盖着整个桥身,侧檐覆盖着桥两边的吊脚,堡顶位于桥亭两端靠岸处,覆盖桥堡,是桥顶的最高处。因此,既能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驻美观大气。夏日炎炎,桥面两侧那又长又宽的“懒板凳”满是纳凉聊天的乡人。微风从湖面吹来,非常凉爽惬意。十里八乡的有事没有都聚集在这,吹拉弹唱,谈古论今,商贩们也把货摊摆到了桥亭上,这时又成了集市和休闲场所。

放排树、龙灯会、木偶戏和湖公祠、湖口桥亭,这是我——一个西洋江哺育的长期旅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最深的印象。除此之外,何家山的石林、彰家庙的溶洞、小华山的俊秀,还有味美的猪血丸子和农家腊肉、甘甜的山泉和山中的野果,都给我很深的印象,它们都已刻入我记忆的深处。有这些印象里,我读出了西洋江人们的勇敢和坚强,智慧和聪明。对了,我的印象里怎能缺少了大山般沉稳小河般坚韧的西洋江人,永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蒋建湘,省人大代表、企业家段吉文,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宁顺斌教授,全国人大代表、邵阳学院纪委书记邵阳学院廖荣华教授;旅居英国的海臣慈善基金会负责人罗泽文女士……他们是西洋江人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和故乡的父老乡亲才是我印象中最美的风景。

初稿/尹锋 修订/陌间白桦

作者简介:尹锋,网名云笑风,男,隆回西洋江人,生于70年代末。迫于生计,子承父业,选择了药学,就读于岳麓山下,喜美文,好佳句,高中时结缘于《凤声报》,大学时主事于“青草园”。毕业十余载,一直漂泊不定,以工作之名,行游历大江南北之实,苦哉?乐哉!吾无貌无财,少瑜亮之智,拙苏张之口舌,失红袖之添香,纵有凌云之志,难觅伯乐之迹。现寓居长沙,经营一家医药公司,生活稍安,喜闲暇时约俩仨好友,穿梭于大街小巷,登麓山,游湘江,品美食。妻梅子鹤,醉卧桃梨之下,笑对苍月,旁观风云之变!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