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历程)


□ 特别的2020·特殊的记忆

● 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到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民法总则,直至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民法典,历时五年多,民法典终于修成正果

● 民法典编纂不同于一般法律汇编,民法典的这个“典”字标志着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凸显出法律规范从量到质的变化,也让民法典与其他法律有了显著不同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宁宁

“带着民法典回家乡!”2020年临近尾声,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向全国民法学者和即将迎来寒假的法科学生郑重发出了这一倡议。在家乡与家人团聚、亲友相会的欢庆时刻被视为普及宣传民法典的良机。

在法律人的心中,民法典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民法典的贯彻落实宣传工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回首2020年,民法典的诞生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注定会在中国法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编纂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立法工作之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

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典就此诞生。

7编、1260条、10多万字。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民法典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规范。

5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晋峰 摄

民法学者孜孜以求

耗时五年修成正果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五次编纂民法典。此前,我国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8年、1998年四次起草民法典,但是四次都因各种原因被搁置。

作为此次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全程参与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对于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他记忆犹新。

2015年3月20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楼第四会议室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宣布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当时,坐在我身边的好几位与会前辈都感慨地说,今天应该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日子!”王轶回忆说。

也是在这一天,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工作小组明确了“两步走”的编纂工作计划:第一步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并将修改完善的各分编草案同民法总则合并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就这样,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到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民法总则,直至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民法典,历时5年多,民法典终于修成正果。

制定民法典,是几代人的梦想。几十年间,很多民法学者的黑发变成白发,还有很多民法学家前辈带着无限遗憾和期待离开世界。

民法学家、北大法学院教授魏振瀛是王轶博士后期间的合作老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魏振瀛仍然挂念着民法典。在进重症监护室之前,魏振瀛专门叫来自己的学生,使尽全身最后的力气、用微弱的声音讲了半个多小时他对民法典起草的想法及期待。

时至今日,王轶都清楚地记得2016年最后一次去重症监护室看望魏振瀛的那一幕。当时,魏振瀛已说不出话来,但仍用眼神示意王轶给他讲讲民法典编纂的进展。介绍完基本情况将要离开时,王轶紧紧握着魏振瀛的手说:“魏老师,您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坚持到2020年民法典出台。”听闻此言,两行眼泪顺着魏振瀛的眼角无声地流下来。

2016年6月27日,民法总则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味着我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关键一步。遗憾的是,那一年9月5日,魏振瀛因病去世,享年83岁。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居杨 摄

民事法律制度成熟

人民权利得到保障

2020年5月28日下午,民法典通过的那一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坐在人民大会堂里,热泪盈眶。会场上,坐在他周围的代表们纷纷转身与他握手祝贺。散会后,在大会堂门口,也不断有代表特意走过来向他表示祝贺。

“我有幸提起议案,有幸议案获得肯定、立项,有幸提起立法方案,有幸提出建议和立法报告,有幸全程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宪法法律委员会的审议,一切都是有幸而已。国家有幸,人民有幸,我才有幸。”当天,孙宪忠用一连串“有幸”记录了这难忘的一刻。

2013年,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孙宪忠就以代表身份领衔提出“修订民法通则为民法总则、整合其他民事法律为民法典”的议案。这也是他首个关于民法典编纂的议案。几年来,孙宪忠围绕民法典提出的各种议案、建议、立法报告多达数千条,仅民事权利一项,相关议案就有四五十个。

2018年3月,孙宪忠当选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从那时起,孙宪忠参与了此后所有各分编草案的常委会审议。

“民法典编纂不同于一般法律汇编,民法典的这个‘典’字标志着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凸显出法律规范从量到质的变化,也让民法典与其他法律有了显著不同。”孙宪忠说,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角度看,民法是关乎全局的基础性法律,不但对宪法的实施起到保障作用,在国家治理中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民法典也是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实实在在地涉及每一个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等,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始终。

盛世制法典,国运必兴隆。在孙宪忠看来,民法典顺利诞生,缘于在正确的时候以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国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将获得本质提升。

11月22日,新疆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阿热勒边境派出所民警开展民法典知识“进牧区、进家庭、进学校”活动。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何乐为 王友波 摄

特别之年特殊会议

处处彰显为民情怀

实际上,这部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直至诞生的最后一刻都显得与众不同。按照以往惯例,原本应当在2020年3月迎来首部民法典,但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部法典迟来了两个多月。

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推迟至5月召开。尽管会期压缩,但代表们所提的建议和意见丝毫不缩水。对于民法典草案这样的重磅内容,代表们认真审议、充分讨论。

据了解,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民法典草案共作了100多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多处。

为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大会充分运用网络、视频等方式,创造了全国人大会议历史上很多的第一次。比如,首次以网络视频方式举行记者会、部长通道等集中采访活动。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疫情改变了会议的形式,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依旧一脉相承。此次特殊时期下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也必将载入史册,成为2020年的难忘记忆。

记者手记

尽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带来了许多伤痛,也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但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由于有了很多见证历史的机会,反倒是值得回忆的一年。因为见证并记录历史,正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从2015年写下第一篇有关民法典的报道,长达6年的时间里,我以一名记者的视角见证了民法典从无到有的过程,这让我对民法典有了特殊的感情。2020年5月28日下午,我坐在人民大会堂三楼记者席上,有幸亲眼目睹了民法典高票通过的历史一刻。那一瞬间,我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

眼下,距离民法典正式实施仅有几天,中国开启民法典时代进入倒计时。全面贯彻落实好民法典,就是对这部法典最好的尊崇之举。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