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播报员安全小常识大班(幼儿园大班安全知识小常识)


1. 易走神:学习困难

有些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不专心听讲,看似认真地坐在那里,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他的眼神没有正视老师,如果让他回答问题,他就答非所问或是愣在那里。而在操作练习中,之前没有专心听讲的幼儿就会做错好多,或是干脆空着不做,完全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2. 易分心:有始无终

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通常不能专心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比如做值日生,幼儿拿着抹布擦桌子,擦了好几遍,桌上仍然有几颗饭粒,结束后,抹布就随意地扔在桌子上。但是在幼儿的意识里,他的值日生工作已经完成了。

3. 易变化:冲动任性

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情绪往往不太稳定,常常不假思索就行动,行为不顾及后果。如画画的时候,幼儿发现自己的蜡笔少了一支,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旁边的幼儿那里拿一支,或是向老师告状说旁边的幼儿拿了他的蜡笔,有时甚至直接"武力解决",等老师问清楚幼儿打架、吵闹的原因后,再帮忙寻找,才发现蜡笔不是掉在地上,就是放在盛放蜡笔的筐里。

4. 易捣乱:活动过多

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可能有坐不住的现象,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下来,活动时喜欢插嘴、干扰其他幼儿,平时走路也较急促,经常无目的地乱跑,不听劝阻。

5. 易犯规:自控力差

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相对自控力较差,不太遵守规章秩序。区域活动时,不遵守班级制定的区域规则,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1. 外因

(1)无视幼儿兴趣

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无视幼儿的兴趣,就可能造成幼儿注意力的分散。比如"晨间谈话"环节,有的教师并没有事先计划好话题,而是即兴地抛出一个话题让幼儿谈论,由于没有预设,教师的回应也比较随意、针对性不强。这直接影响了幼儿谈话的兴致与质量。再如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学内容不熟悉,也没有制作适宜的教具,一味地灌输知识,枯燥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促使幼儿易走神、易分心。

(2)教学活动的组织缺乏针对性

幼儿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有着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欲望,但是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性不强,很难像成人那样长时间专注地学习。幼儿因为长时间的探索学习而感到枯燥乏味,就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从而出现交头接耳、嬉笑打闹等现象。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活动的探索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一节活动的知识点也不宜过多。另外,有的幼儿能力较强,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很轻松地完成,这时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制定阶梯型的活动目标,让每个幼儿都能"吃得饱"。

(3)教师高度控制

为了保持教学活动的秩序,一些教师会对幼儿提很多要求,不许幼儿干这个,不许幼儿做那个,要求幼儿一切按照教师的指挥行事。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或许短时间内班级的秩序会变好,但是幼儿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都有不好的影响,幼儿也容易因为受到管制而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和反抗,出现冲动、任性、捣乱的现象。

2. 内因

(1)前庭感觉统合失调

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是前庭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前庭感觉统合失调是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之一。具体表现是:多动不安,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粘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幼儿还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轻度前庭感觉统合失调的矫治,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对幼儿进行旋转、摇晃、平衡、跳跃等运动训练。如幼儿症状比较严重,就需到感觉统合训练中心进行系统训练与治疗。

(2)听觉记忆广度不足

听觉记忆广度是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瞬间记忆时所能接受的句子或字节的范围。听觉记忆广度和人的注意力的集中性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注意力集中的幼儿的听觉记忆广度范围较大。听觉记忆广度严重不足的幼儿经常会出现不能重复他人说的话,老师交代的任务记不全等情况。教师可通过背电话号码、复述句子等方式训练幼儿的短期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听觉记忆广度。

(3)抗干扰能力弱

有些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只要旁边有人玩或说话,就无法继续手中的事情。而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能很专注地做某件事,但是需要"真空"的环境。可是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我们必须培养幼儿的抗干扰能力,进而加强幼儿的注意力,才能让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第一阶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的注意力

1. 有目的地观察

兴趣是幼儿观察的动力。首先教师要从幼儿感兴趣的动植物、图画、玩具等入手,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幼儿观察的有效性、提高注意力。一些幼儿喜欢东张西望,观察时抓不住重点,所以教师要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教师让幼儿观察班级中自然角里的植物的变化,因为自然角里的植物都是幼儿自己带到班级中来的,幼儿本来就对其有一定的关注度。教师再对其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比如记录高度、观察花瓣有几片等。在提出观察要求时,教师应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优化过渡环节

(1)早操

以往的早操比较呆板、枯燥,幼儿只需跟着音乐做固定的动作,时间长了,就会对固定的动作失去新鲜感,出现动作虽然是对的,但却有气无力、眼睛四处乱看、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早操动作的编排上,教师应加强幼儿间的互动以及队形的变换,将体育活动中的"一字花瓣""双圈队形""相背队形"等融合进早操中。这样的早操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能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点名

通常点名都是教师按照数字顺序(幼儿的学号),从"1"开始往下报,幼儿听到自己的学号,起来说声"到"就行了。长期用这样的方式点名,幼儿就形成了思维定式——等教师快点到自己的时候注意听一会儿,其他时间都与其无关。这造成了点名环节中,很大一部分幼儿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场面也变得混乱起来。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新的点名形式,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如指定某一小组自报学号,教师在点名册上做记号,如教师发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可报该幼儿的学号,或是报该幼儿的名字,让其报学号。

(3)听录音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可以穿插"每日播报"环节。每天通过教师指定或自由报名的方式选出3~5名播报员,录制自己想对好朋友说的话,或者今天发生的趣事等,然后在第二天的"每日播报"环节中播放给全体幼儿听,让大家猜猜播报的人是谁,并复述播报的内容。由于是幼儿自己说的话,大家都会集中注意力听幼儿到底说了什么,在这样的自主、自乐中,幼儿的倾听力、注意力都得到了提高。

1. 在生活环节中对幼儿提出自理要求

平时幼儿在家中习惯被包办,家长帮幼儿做了很多幼儿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从幼儿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对幼儿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幼儿准时午睡、起床;按时吃饭,碗里不留饭;玩具用过要整理好等。这些小事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注意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如幼儿午餐后的整理打扫环节,以往教师会安排给值日生做,其他幼儿自由活动。这样大部分幼儿都自然地认为收拾餐具和自己无关。教师应支持并鼓励所有幼儿参与餐具整理,以培养良好的行为倾向。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幼儿喜欢的打扫工具,如卡通儿童扫帚、卡通小拖把、小熊围裙、彩色抹布等。整理完毕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将原本"浪费"的餐后整理环节,充分地利用起来,让所有幼儿都有自己的任务,在任务中提高自理能力,培养专注力。

2. 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自控力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干扰或不感兴趣的内容,迫使幼儿放弃任务。这时,仅靠提高注意力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使注意力服从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如绘画、手工、下棋、拼图等,来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并固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如让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最好鼓励并支持幼儿在自己选定的区角中坚持玩20~30分钟,以期让幼儿形成心理定向。

通过前两个阶段,幼儿的注意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需继续巩固成果,让幼儿形成稳定、持久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将幼儿喜欢的游戏融入生活环节中,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同时,加强专注力。如在幼儿午餐环节中,我们提出自助式分餐管理,让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取用餐具、确定用餐量。首先幼儿自由分组,保教人员将饭、菜、汤分别盛在大碗里,分到每组后,幼儿拿取自己的餐具,自助分餐。若幼儿因争抢座位而发生冲突,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如玩"石头、剪刀、布"游戏,胜者入座;比身高、体重,高的、重的幼儿让给矮的、轻的幼儿;摸奖游戏等。为避免幼儿自助分餐时拥挤,保教人员可以巧妙介入一些提示,如先第一、三组,后二、四组,第二天再调换过来;先女孩子后男孩子等。这种自助分餐方式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自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倾听能力、注意力。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