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凸面镜贴红纸怎么贴的


《秘色越器》

作者:唐 陆龟蒙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

《全唐诗》中陆龟蒙《秘色越器》诗文记载

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得到关于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千百年来,“秘色瓷”三个字一直活跃于才华横溢、神情飘逸的诗人笔下。作为朝廷贡品,身价与珍宝、丝绸一样高贵。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且下令“臣庶不得使用”至于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样,秘而不宣,后人也只能从诗人的诗词里感受它那谜一般的美丽!

秘色瓷究竟为何物?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差甚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超的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那么,到底“秘色瓷”是怎样的?在法门寺地宫未打开之前,其实它一直是一个迷?

法门寺地宫全景图

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正在进行一项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正当忙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佛塔地宫。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的出现令考古工作人员兴奋不已,这是每个考古人梦寐以求的石碑,因为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明确的记载了地宫中的宝物。

根据石碑上的文字,专家把这块石碑简称做《物帐碑》,而就在这块石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专家们在地宫中室的银香炉之下已经腐朽的木箱子里发现了一堆碗和碟子,经过专家核实与考证,它们就是消失世间,千百年来令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

红色框线部分为《物帐碑》中关于秘色瓷的记载

(此次展览展出的是《物帐碑》的拓片)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均为皇帝进献给佛祖之物。这批秘色瓷造型简洁,釉色青釉和黄釉。其中青釉秘色瓷,有玲珑剔透的玉质感。正如《物帐碑》碑文中记载,有碗7件,其中两件为髹漆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黄釉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子一共6件。再加上未见物帐碑记载的一件八棱秘色瓷净水瓶,共计14件。

这是迄今为止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能与出土文献《物帐碑》相互印证的秘色瓷,根据《物帐碑》中文字记载也说明秘色瓷最迟在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以前就已经烧制成功,推翻了以往认为的唐代没有秘色瓷的说法!

地宫中室的银香炉之下秘色瓷出土时候的照片

法门寺这批秘色瓷的发现,解决了以往历史文献中关于“秘色瓷”的诸多疑虑与实物证据,解决了在陶瓷发展历史上的重大谜题,此次重大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秘色瓷出土场景照片

关于“秘色瓷”的定义在学术界的几种说法:

秘:

(1)“秘”字所指器物,皆与皇帝或宫廷有关,且“秘”、“珍”、“奇”三字含义相通,于器物名称前,往往用“秘”字。如“秘籍”、“秘玩”、“东园秘器”等。

(2)“秘”字取义:秘不外宣。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

(3)“秘”字是和一种叫做秘草的植物有关。因为秘色瓷的颜色是仿照秘草的颜色而制作的,故取“秘”字。

色:

“色”字,唐代作“等级”、“品类”之分类用法,如文献记载所说“上色沉香”、“上色金”、“上色甚好纸”、“中色白米”、“头色瓶”等。

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秘色瓷

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侧视图(此次展览展出)

了解完“秘色瓷”的定义,接下来我们结合展厅的展品,来和您聊聊这批秘色瓷。

《贡余秘色茶盏》:“捩(liè)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溃。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五代诗人徐夤(yín),将“明月”与“春水”、“薄冰”与“绿云”两两相对,来形容秘色瓷色、质之美。秘色瓷之独特魅力,在这短短五十六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俯视图(此次展览展出)

这次来深圳博物馆展出的秘色瓷共3件。一件是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另一件是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还有一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有意思的是,这次展出的三件秘色瓷中,有一件是在《物帐碑》中没有记载的,被《物帐碑》遗漏了。我们先从这件被《物帐碑》遗漏的——八棱净水秘色瓷瓶说起。

这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出土于法门寺地宫中室内。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3厘米,重615克。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线条流畅,浅灰色胎细腻致密,釉色晶莹润泽,清澈碧绿,被学术界称为一个突破性发现。八棱净水秘色瓷瓶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现瓣状瓜棱形,圈足稍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通体施明亮青釉,瓷化程度极高,此造型在唐代可以说极具审美创意。

越窑八棱秘色瓷瓶(此次展览展出)

该瓶在出土时,瓶口原覆一颗大宝珠,瓶内装29颗五色宝珠,从佛教仪轨上判断,此瓶应属密教供养器之“五贤瓶”或“五宝瓶”之类。该净瓶未列入《物账碑》记载的十三件“瓷秘色”器物,也未与其他秘色瓷一並放置,单独发现于地宫中室第二道门前侧。此青瓷净瓶虽未见于《物账碑》记载,后经专家鉴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算在秘色瓷的行列之中。因此它仍是晚唐越窑秘色瓷之精品,其釉色青翠,造型优美。西安唐咸通十二年张叔尊墓出土一件类似净瓶,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一件。

青釉八棱瓶 故宫博物院藏

青釉八棱瓶底部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再来聊聊另外两件秘色瓷。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是发现在地宫中室的檀木箱内。这两件秘色瓷通体均施青绿色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器形规整。不论是碗还是盘子,其外壁均留有仕女图包装纸的痕迹。

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此次展览展出)

最令人感到奇特之处就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碗和盘内清澈明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盛于碗或盘内!正如五代诗人徐夤(yín)的诗中所说:“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

我们都知道,碗和盘内并没有盛水,可为什么在灯光的照射下就偏偏会出现“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现象呢?

原来是由于工匠在制作这些秘色瓷时,将器物的底部巧妙地设计成略微向器物内部凸起,这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弧面,再加上青绿透明的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产生的了发散作用,进而形成了视觉差。这便是秘色瓷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现象的真正原因。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底部仕女图案和烧造支钉痕

在前文中也说过,这两件秘色瓷的外壁均留有仕女图包装纸的痕迹。这些秘色瓷是发现在地宫中室的金银包边的圆形檀香木箱里,箱子内有一个丝绸包裹,打开包裹便看到被薄纸包裹着的秘色瓷。

由此可见,在当时,秘色瓷作为佛骨舍利的供品放入地宫时候,人们为了减少瓷器之间的摩擦碰撞,便先用绘有仕女图案的纸张包裹秘色瓷,然后再用丝绸包裹,最后放入到金银包边的圆形檀香木箱里供奉给佛祖。

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带着多么虔诚的心来供奉佛祖啊!可没想到的是,当经历了1113年后,人们再次看到这批秘色瓷时,当时用来包裹秘色瓷的纸张已经成了灰片和印痕,纸张上的仕女图案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研究唐代仕女绘画的珍贵资料,也让我们后人再一次看到的了大唐盛世下仕女的华丽装容!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底部仕女图案

也许此刻你不禁要问,这么古朴典雅、青莹柔和的秘色瓷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结合文献记载和地宫中出土的其它器物,专家综合考证后认定,这批秘色瓷应该是当时的饮茶器。茶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有这样一段评述:

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绿)白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红,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茶经》

陆羽的这段文字对唐代的饮茶器皿的质地和色泽进行了论述,从这段论述的文字中,可看到唐朝饮茶以及茶道对“色香味”的讲究和境界!茶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回归茶叶汤色的本来的颜色——即绿色。而最能体现茶叶汤色的这一自然之美的器物莫过于越窑的青瓷!越窑青瓷也以其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等特点立足于唐代,与北方的邢窑白瓷成为当时人们最受推崇的瓷器,成为了唐代瓷器“南青北白”局面的两大代表性瓷器。

当时越窑烧制的青瓷也符合当时人们对于茶叶汤色原本之色的追求,所以用越窑瓷器作为饮茶器再合适不过了!唐代诗人韩偓在其《横塘》诗中:“秋寒洒背入帘霜,风脛灯清照洞房。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风飘乱点更筹转,拍送繁弦曲破长。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其中“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一句,诗人用“犀液”(即桂花)点茶,置于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碗中,茶香得以透发,茶色清新淡雅,十分惬意!

以上都说明了越窑青瓷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而越窑青瓷中的极品便是这秘色瓷!

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俯视图(此次展览展出)

秘色瓷的烧造

文章的开始部分陆龟蒙的那首《秘色越器》诗中的越窑则主要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的越窑(在余姚城东北约30公里,桥乡老姥山的北麓)......调查证明,文献上所谓“秘色”瓷,就产自山林湖一带。明嘉靖《余姚志·风物杂记》中也有“秘色瓷器初出上林湖,唐宋设官监窑,寻废”的记载。

其实,越窑烧瓷的历史十分悠久,不仅可以追溯到汉晋,还可追溯到商代末年烧制的原始瓷。从最初的原始青瓷,再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时期的过渡发展,到了唐朝,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和文化的高度繁荣,越窑也迎来了它最鼎盛和辉煌的时期!可以说,越窑瓷器是随着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遗址(寺龙口窑遗址)保护碑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从各个方面表明,应该是产于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的越窑。这批秘色瓷应是上林湖越窑生产的青瓷中的精品,在唐朝作为贡品进献给唐朝皇室,再由唐懿宗供奉给“佛骨舍利”,最终于公元874年密封于法门寺地宫中。

2015年——2016年出土于浙江上林湖后司岙(ào)遗址中的净瓶装烧方式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发布)

唐代越窑秘色瓷的烧造技术是十分先进的!法门寺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器型端庄,釉色清亮莹润,没有一点生烧或者过烧现象,说明当时的窑工可熟练的掌握秘色瓷的烧造技术。从器物底部垫饼支钉痕迹来看,浅灰色胎细腻致密,胎体颗粒均匀纯净,也没有窑裂和断裂还有起泡现象。说明当时瓷土从开采到捣碎再到淘洗每一个步骤做的都很精细。

要想赋予秘色瓷青绿的颜色还需要依靠很好的烧造技术,在烧造的时候,控制窑内的还原气氛很重要,因为还原气氛会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所以瓷器会显出青绿的颜色。倘若窑工技术不好,火候掌握不恰当,还原气氛没控制好,都不会形成秘色瓷那种青翠欲滴的效果来!要想取得很好的还原气氛,这与当时采用了匣钵的烧造技术密切相关。

2015年——2016年出土于浙江上林湖后司岙(ào)遗址中的钵型匣钵与匣钵盖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发布)

结合考古发现和出土的秘色瓷来看,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2015年——2016年出土于浙江上林湖后司岙(ào)遗址中的钵型匣钵装烧方式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发布)

法门寺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就是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烧造技术下烧成的,它是当时越窑青瓷烧造技术的最高体现!

银棱髹漆平脱鎏金雀鸟团花纹黄釉秘色瓷碗

法门寺出土的这批秘色瓷,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争议。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学术界关于秘色瓷的讨论仅仅限于文献的记载,但是文献的记载又众说纷纭,各不相同,这也使得这一研究证据不足。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的出现,并且有《物帐碑》的记载为证,这也使得一直萦绕在学术界关于秘色瓷的种种谜团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通过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的研究,至少可以推断出秘色瓷在公元874年以前就已经烧制成功!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必将印证了中国瓷器史当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

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475225203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