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人的照片头上印字风水上怎么讲(风水印章上刻什么讲究)


初入篆刻之门,就会被人多次嘱咐:“一定要多练篆书啊”,篆书写不好,篆刻肯定不会进步多大,甚至被一句话经常教育,这句话就是赵之谦的那句:“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网上盛传的熊伯齐老师的篆刻视频,开篇熊老师就提到这一句话,可见这句话影响有多深远。

一、“名人名言”的出处

先把这句话找到出处,赵之谦这句话来自于他的印章边款:

(赵之谦刻“钜廘魏氏”及边款)

边款好长,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如下:“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人传,此理舍君谁可言,君知说法刻不可,我亦刻时心手左,未见字画先讥弹,责人岂料为己难。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扬州尚存吴熙载,穷客南中年老大,我惜赖君有印书,入都更得沈均初。石交多有嗜痂癖,偏我操刀竟不割,送君惟有说吾徒,行路难忘钱及朱。”

虽然也有指点江山的意思,但是他自己也基本上认识到他自己在刻印时,在有笔有墨这一点上,也“心手左”,他是追求这一点的,但并不能完全做到。但不管如何,他是意识上清楚、并在理论上提出“有笔有墨”艺术主张的高人。

二、清代名家们是怎么做的

既然有这个主张,赵之谦的作品当然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比如这一方:

(赵之谦“绩溪湖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

这是一方走极端的印例,赵之谦干脆拿刀当笔使,整印出来的就是书写的效果,像一篇毛笔写成的短文。当然,他是印从书出的践行者,再举他隶书的例子,如这幅八言隶书联:

(赵之谦“从扣而鸣随病与药,莫远非督无思不宾”)

这幅对联写于1865年,他37岁,那么我们大致在他的35岁时的篆刻作品里找到他的隶书书法踪迹:

(赵之谦“庸曼德室”)

这方印里满满都是隶书的笔意,端庄、凝重,朴实,茂密,冷静,跟上面那幅书法太有渊源了,据说这是他体会到邓石如隶意的原因。

再看他的篆书作品,这是一幅五言联“举头望明月,倚树听流泉”:

(赵之谦的篆书五言联)

拿这幅37岁时写的书法作品,回头再看35岁时的篆刻作品,简直又是同出一处,刻即篆,篆即刻:

(赵之谦刻“赵撝叔”)

特别是那个“月”字,是不是跟书法里的“月”字,一个模子出来的。

当然,印里有书法的最典型代表,是开创了“印从书出”理论的邓石如,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无数次的提到邓石如是文人篆刻的从“印中求印”向“印外求印”的一个拐点,主要就是指的邓石如真的把书法全面引入篆刻印面,上面提到的赵之谦,从这一点上来说,不过是站在他肩膀上的一个后来者而已。我们看他的篆书作品:

(邓石如书“赠肯园四体书册”)

跟这幅书法作品同时期的篆刻作品,看这一方:

(邓石如刻“家在龙山风水”)

印面里的文字,简直跟书法里的字是一模一样的书写轨迹。只不过,印是钤盖出来的效果,而书法是用毛笔写出来的效果罢了。再看他的另一幅书法作品:

(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

这幅作品是纪念白居易写的,这个时候,邓大师已62岁,属晚年作品,字体越发浑厚,也更加密实,那么,同时期的篆刻作品呢,看这一方:

(邓石如刻“侯学诗印”)

我们一定能从这方印里看到同期书法的影子,书就是印,印就是书。怎么写的就怎么刻,刻出来的效果就是写出来的效果。

三、明代大师们的做法

印从书出,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实践的集大成者,大致完全可以归到邓石如与赵之谦、吴昌硕这些后期的大师身上,但这并不是说,前期的印人,没有在这方面做过努力。比如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位朱简。

我一直认为朱简是丁敬开创的浙派的祖师爷,因为切刀切出境界的,并不源于丁敬,而是朱简朱修能。我们看他的作品:

(朱简刻“米万锺印”)

我们注意看这方印里所有的短笔画,比如米字的四笔,比如锺字的金旁的四个短画,再比如印字的三“爪”,甚至大部分笔画,都可以看到书写的影子,就是我们日常书写时的“藏头护尾”,起笔时逆入藏头,收笔时回锋以“护尾”,最明显的那“印”字的三个爪子,明显的回锋。

再看一方:

(朱简刻“汤显祖印”)

看印字,是不是依然有回锋,再注意祖字的末横,是不是有故意的藏头,再比如汤字的三点水,最后的一笔,是不是有明显的回锋,不仅这一点,甚至所有的长笔画,朱简都以切刀刻行(当然,这是他的刀法特点),但传达出来的笔墨效果就是用笔的起伏、转折、轻重。

也就是说,轻的时候,笔画就细一些,重的时候,笔画就粗一些,只不过,朱简是用刀,书法是用笔罢了。朱简也有理论支持他的做法,只是他说的是“以刀法传笔法”,这个时候,刀法只是传笔法而已,并没有把“印从书出”这一理论提炼出来,或者发展到更高的高度,其实这不怪朱简,那个时候,碑帖学不兴旺,朱简还没有办法,也没有条件修习出来邓石如那样的书法水平,所以只能是“传笔法”算完。

四、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学习书法,在书法的练习中,会有文字线条的顾盼、向背、呼应、挪让等章法原则;同时也会有整体书法画面的情态合一原则,比如《丧乱帖》一望而知是性情沮丧不已而又无处宣泄的作品;也会有整篇书法作品在生气上的一以贯之的原则,比如《兰亭集序》,通篇都能感觉到“惠风和畅,清流激湍”的意趣。这是书法里讲的章法和意趣及生气。

引到篆刻上,我们写印稿时,也需要写出来的印稿是点画到位的,是有趣的,是统一的,也应当有字与字之间的顾盼,也应当有向背、呼应、挪让这些章法特征,而跟书法一样,写印稿时,也不能描字、画字,书法篆刻都一样,“字是黑狗,越描越丑”这样的话,在篆刻写印稿时同样有道理。

在篆刻实际奏刀时体现印稿里的书写意趣时,操刀者心里一定想到书写的意味,哪里笔毫是展开的,哪里有个回锋。比如起笔时,因为藏头的缘故,起笔处书写一定是铺毫写成,而且中锋行笔保证聚力不散,也同时使书写线条不扁不平。

(篆书起笔铺毫)

那么,在刻的时候,操刀者一定心里有这个意味,表现出来的印面效果,才会有书写意味。再比如转折,书写篆书比较老练的练习者,转折处一定是转腕来保证笔毫稳定的,而没有书写体会的篆刻者在刻转折笔画时,没有这个体会,笔意当然传达不出来。

(转折时,笔毫是保持稳定的)

由此能得出来的是,提高篆书水平,认识到书写的意趣,在印面上又通过充分的思想认知,用刀法体现出来,这样才基本算得上篆刻的“有笔有墨”。

五、对于初学者的启示

既然要“有笔有墨”,那么,“写”,似乎成了必须做的一件事,因为不写,就不可能体会到“写”的笔墨味,不写就不可能体会到写才能领悟到的笔墨意趣,因此,篆刻学习者,在学篆刻之初,就提笔写写毛笔字,益处很大。

当然,学习篆书的书写可以使我们写出像样一点的印稿,但不管印稿写得再好,刀法传达不到位,同样没用,开篇不是说,赵之谦意识到“有笔有墨”很重要,但他也“心手左”吗,意识到和做到,中间又有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却是必须以苦练苦悟才能达成的。更何况,篆刻的“刻”,也并非完全照搬毛笔书写的笔意,还有篆刻所独有的刀意美。因此,练习刀功,也相当重要,有些意味,操刀者注意到了,刀功不到,表现不出来,有笔有墨的念头只能停在想法上,实现不了。

对于初学者呢,有两点必须做到:1、创作就写稿,不要过分“描画”,这一点一定要做到,写的过程要充分体验笔意和墨趣,并暗暗记在心里;2、既然有稿,奏刀时一定严格表现印稿(临摹练习时也一样,刀贴着印稿走),并把记在心里的笔意和墨趣充分表达出来,至于后期再行突出刀意,是心手相应后的事情,初学者可稍后考虑。

(【老李刻堂】之10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