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涧喜鹊窝风水(喜鹊窝风水)


日照西部刘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草涧刘,据2003年在日照市三庄镇卜落崮村发现的明历年间《草涧刘氏族谱》记载:草涧刘氏系汉城阳王刘章后裔,从西汉到元代刘氏家族一直居住在莒地,元朝后期迁砀山县大刘家村,元末红巾乱起刘氏族人又逃到海州当芦村。明朝建立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旨移民,刘氏先祖来到日照喜鹊窝建村居住。后由于人丁兴旺刘氏家族成员陆续迁往各地,其中就包括逄哥庄刘氏先祖刘福。《草涧刘氏族谱》序:

《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当忆而不忘”。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元之大守乾文公碑记侍养。使之县尉海宗公,钦差万户公子嗣。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1370年)下旨移民,我祖复由东海当芦迁居日照喜鹊窝。天顺(1457年─1464年)年间该村被火烧,谱谍亦烬。大侍养虽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东旺庄犹有明碑,而字迹模糊,名讳莫详。虽欲追序,未由也已。惟记成化(1465年─1487年)年间,叔高祖承源迁居安丘,接源迁居邱前,续源、根源迁莒待考。我高祖移居草涧庄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余与弟君质修谱,断以思源公为始祖,以福、禄诸祖为二世焉。惟喜祖仍居故里,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避匪将长子志干 ,次子志贞托负于我二世祖禄,率三子恒迁居诸城县逄哥庄。寿祖迁居西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朱州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前庄。我二支三世祖玉中、玉麟二公迁居东刘家沟;志舜祖迁居大坡庄;志尧祖迁居小沂水,后分支菜园、车疃、小河、洙洗、葛湖、管帅北店各庄。四世我河、海、淇、泉迁居刘家庄、朱家庙,分支岔头、东上庄、花崖头各庄。前马鬐窑、鸡山、东沟库山、刘家东山、柿子园、刘家村各庄皆喜祖支派。惟辉祖一支迁居(?)、山河、楸齐园庄后,迁居于莒等待迁地查明随时入谱。尚不修谱,迟迟久迟迟又久,则年湮代远,势必使亲生疏,近生远,本族竞视为路人,良可悼也,余与弟思虑及此,将分于各村迁于各县等分支别派以志谱首,则此时之谱修,而日后全族之谱,亦因之而俱修,有厚望焉,是为序。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九月五世孙岁贡子孝谨致

草涧村现已拆迁村民住进安置楼房

《草涧刘氏族谱》序为刘存仁撰写,写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九日。刘存仁字:子孝,岁贡候选教谕,为草涧刘氏刘禄支系后代。此谱为刘禄支系后代刘铭籍于民国三十二年(1932年)八月十五日抄写的手抄本《草涧刘氏族谱》,刘铭籍为民国年间政法毕业生,怕以后子孙弄错世系而手抄族谱。

谱序记载刘氏先祖在莒地生活始于西汉朱虚候刘章封城阳王,城阳王刘章的后代从汉代到元朝一直生活在莒地,在莒县峤山镇小刘家沂水和招贤镇大仕阳均有元代刘氏先祖的碑,莒县招贤镇大侍阳(现前侍阳、后侍阳)元碑情况不详,莒县峤山镇小刘家沂水(并于杜家小沂水)现有元碑和清碑残片。据清乾隆五十三年所立小沂水汉室苗裔碑记载:水有源也,源远者流长;木有本也,根深者叶茂。吾族隶莒始于汉朱虚候之封,固汉室支派也……至元时有先祖讳进者子,类皆有德行可述,后子孙勒之石者共三十二人,有龙头碑文可据……。小沂刘氏祖茔碑记载元代有刘氏先祖刘进居住在当地。

元代小沂水刘氏祖茔碑为莒州医学正洌溪候公弼撰,并丹书篆额,碑文记载:夫德布于先者,庆必获于后,行施于昔者,于昔者福。……窃见刘氏之门,累世修德可谓至矣,公之父,讳进,字则未闻也,居宦族闾阎之莒,妻冯氏、王氏、郭氏、尤氏。公之五子:长曰用,乐于桑农……;次曰文,……于至元十三年充本州盐局官;次曰聚,……虽于至元二十年充本州盐局办课官;次曰泽,……于中统二年充本州首吏……次于至元二十一年经略使司提领案牍勾当;次曰旺,……次于至元二十一年复充官领丁壮运粮千户之职……为铭曰:刘氏之先,系出于莒,郡望彭城……

小沂水刘氏祖茔碑记载在金末元初在莒州东北三十里处有沂水村,村里居住着刘进,刘进娶冯氏、王氏、郭氏、尤氏为妻,生五子。长子刘用(乐于农桑),次子刘文(莒州盐局官),三子刘聚(莒州盐局办课官),四子刘泽(莒州首史、莒县县尉、三县提领招收节),五子刘旺(运粮千户)。千户刘旺于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立碑。系出于莒说明刘进父子世系出子西汉城阳王刘章,刘章被封为城阳王后子孙一直到晋代都主要在莒地生活,被称为东莞刘,五胡乱华后刘章有后代随琅琊王室南渡,东晋和刘宋时期有刘穆之家族和文心雕龙的刘勰家族等。留在莒地刘章后代被称为莒刘,所以城阳王刘章后裔刘进家族也被外刘称为莒刘。这支莒刘于元朝后期迁往砀山县大刘村居住,刘进家族和砀山大刘村刘氏有一定的源远联系属于投靠,砀山县位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交汇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红巾起义起军和元军在此反复争夺,造成周边地区赤地千里人烟稀少。红巾军起义以后这支莒刘又带领一部分砀山大刘村刘氏逃居海州。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移民莒刘和砀山县大刘村刘氏北上迁日照、莒县、诸城、胶南、高密等地,后代分散山东半岛各地,明清时期大刘村刘氏又多次迁往山东投靠族亲避难。

这支莒刘在元朝后期从莒地沂水村到砀山大刘村,再从砀山大刘村到海州,最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从海州当芦村移民迁日照喜鹊窝,前后三次迁移大约跨度时间为30年。正如《草涧刘氏族谱》所载: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当芦迁居日照喜鹊窝。

明初洪武年间移民因为不允许同姓家族的人在一起,所以这些刘氏分散迁往各地,由于刘氏家族迁居日照喜鹊窝后在此繁衍生息,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发生火灾把村庄房屋和族谱都被烧毁,这次火灾应发生在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因族谱被火灾烧毁所以前几代先祖名字世系都已失传。东旺庄(现田家董旺庄)埋葬着刘思源及先祖墓葬,但由于时间久远雨水风化墓碑字迹模糊无法辨识,到万历末年五世孙刘存仁等修谱时只记得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五兄弟分家,首先老大刘思源应为火灾后第二年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迁安邱,刘思源和其他三个兄弟搬到喜鹊窝老槐树北搭草棚居住,后来刘接源迁邱前,刘续源和刘根源迁莒县。所以把刘承源和刘思源等五兄弟列为一世。刘思源等兄弟五人不是草涧刘氏的始迁祖,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刘氏先祖移民喜鹊窝到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刘承源兄弟五人分家,刘氏家族在喜鹊窝居住95年,95年有三四代人的世系,所以一些网络搜索说洪武三年刘思源等移民日照喜鹊窝是错误的,刘承源和刘思源兄弟五人以上还有三四代祖先,刘氏先祖埋葬在田家董旺庄,《草涧刘氏族谱》载:东旺庄犹有明碑。刘思源改村名为草涧,在此开垦居住,娶张氏生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子。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到成化末年(公元1487年)有22年,刘福和刘禄等人已长大成人,这便有了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草涧刘氏的二次分家,首先弘治初期(公元1490年前后)刘福和刘禄迁到大刘家沟居住;接着刘寿迁西刘家庄;刘诗迁居朱州庄;刘书迁居西刘家沟;刘忠迁居兰山全刘庄;刘厚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前庄;老四刘禧陪父母仍居草涧村。

明朝弘治后期刘福因避匪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负于刘禄,刘福带着三子刘恒迁居诸城逄哥庄。

逄哥庄刘氏到刘恒时遭兵烬家谱被毁,可能只保留下刘福以下祖先牌位,所以逄哥庄刘氏到八世刘统勋祖撰《东武刘氏凡例》时对刘福以上世系无法溯源,只知从砀山县大刘村迁出,刘福为逄哥庄刘氏一世祖;二世刘恒;三世刘玳;四世刘思智;五世刘通;六世刘必显(进士,员外郎);七世刘桢(贡生、考授六品),刘果(进士、江南提学道),刘棨(进士、四川布政使),刘棐(附贡生);八世出了个大官宰相、军机大臣刘统勋;九世刘墉民间称为刘罗锅;十世刘镮之:(刘统勋之孙)进士,户部尚书、吏兵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刘统勋、刘墉、刘缳之祖孙三代一品,三公二宰相轰动朝野。清道年间逄哥(戈)庄刘氏后代出资在草涧修建刘氏祠堂,并赠送清爱堂横扁一块,写有清爱堂纱灯一对,乾隆皇帝赐给刘统勋驾一副,祠堂毁于文革期间。

再说说居住大刘家沟的刘禄,刘禄:字班爵,娶邱氏,生五子。刘禄死后五个儿子和刘福两儿子继续住在大刘家沟繁衍生息,此时刘氏家族在大刘家沟很是兴旺。其中刘禄长子刘志才,字伯贤,娶邱氏,生五子。三子刘海,字习川,庠生,娶穆氏,生八子,后迁朱家庙。大刘家沟刘氏家族的兴旺引起当地一位财主的嫉妒,这位财主找人看刘氏村庄的风水,选择在刘氏家族上风头购地建村居住。大刘家沟刘禄后代看到自家的上首被占风水被破坏,后来陆续搬往别处建村居住。《草涧刘氏族谱》记载:我二支三世祖玉中、玉麟二公迁居东刘家沟,志舜祖迁居大坡庄,志尧祖迁居小沂水,四世我河、海、淇、泉迁居刘家庄、朱家庙,分支岔头、东上庄、花崖头各庄。

城阳王刘章墓

现草涧刘氏已分部于日照、连云港、青岛、潍坊、临沂等地,刘姓依然在沂水村和莒地繁衍,延续着城阳王刘章的传奇,有刘氏后人就居住在刘章墓旁边的村落守护着祖先。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