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少年文学精选 北京出版社(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翌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金近奖等,主要作品有《少年摔跤手》《野天鹅》《大山里来的孩子》等。

何为“少年文学”?

“少年文学”这个概念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少年”的大致范畴是指从12岁到18岁的群体,就是初中到高中这么一个年龄段。实际上,世界范围内的“少年文学”已经成型了,有相当长的历史。大概从二战之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少年文学”。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这个文类囊括了很多类型的作品,仅小说就有很多,比如说校园小说、少女小说、惊险小说、冒险小说、幻想小说;还有一些自传体作品,写实的、非写实,各式各样,异彩纷呈。与面向低龄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同,少年文学更丰富,感情色彩更厚重,对想象力的冲击更强。它所对应的生命阶段,我们通常称之为叛逆的青春期,这个阶段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奠定的人格基础会持续影响一生。在这个阶段,人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并且已经具备独立的价值判断。心理学家对此有过描述,认为这个阶段形成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具有批判性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少年的思维模式跟成年人不同,它具有很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特征,非对即错,非黑即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态度鲜明。少年人用理想化的体系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且会经过对比对成人世界进行批判,中间不存在柔和的缓冲区。由此可以认为,少年文学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有一段时间对世界少年文学很感兴趣,也从各种各样的渠道搜罗了一些原著作品,阅读之后,我感觉“少年文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学类别。

我为什么说要打开呢?打开是一个令人身心愉快的动作。怎么打开文学呢?对文学赏析而言,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自然和放松。“打开”不是一定要带着某种目的,追问我们抵达了什么,而是指置身一种文学的维度中。我们对文学的赏析往往是在文学之外,有可能是一段生命的感悟,或者是人生的经历,或者是在艺术中感悟到的内涵,当你置身于一个文学的维度中,就可能与一些美妙的感受不期而遇,这是精神上特别棒的享受。

如何由恐惧体验抵达审美彼岸?

美国有一位青少年文学作者,我称之为大神级的人物,叫尼尔·舒斯特曼。他的一篇幻想作品让我受到很大震撼。阅读他给青少年所写的书甚至能够获得惊心动魄的体验。

他的作品《镰刀》关于人类的未来,探讨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包含了对人类命运的考量和对未来未知的思考。《镰刀》这个故事关于永生,永生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多科幻作品青睐的主题,与此同时作品也探讨了死亡,为什么呢?因为书中幻想人类在未来已经解决了永生的问题,没有人死去,这肯定是乌托邦式美好的一个幻想,但恰恰它又是反乌托邦的。镰刀是古代欧洲的农具之一,在中亚也常见,用来收割麦子。《镰刀》中的死神也喜欢同样的工具,不过不是作为农具,而是用来执行一种制度,就是所谓的“收割者制度”。收割者制度是用来收割人类性命的,这就有点反乌托邦了。只生不死地球是承受不住的,所以要有这么一些人,根据大数据,来给人打分,得分比较低的人就会成为收割的对象。而收割使者就是执行收割制度的人。

《明日分解》,尼尔·舒斯特曼作品

我们发现,这故事如果给青少年阅读,这个预设的逻辑结构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我们来看看它的少年气质是如何体现的。

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刻。作品的两个主人公是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有一天,收割使者突然造访了主人公的家,当穿着黑斗篷的收割使者敲响他们家门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次凶多吉少,一家人都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使者想在他家享用一顿晚餐,即便非常惶恐,大人们还是不得不把使者请进来。孩子们的母亲非常仔细地烹饪了一顿晚餐,可饭桌上大家都非常沉默,只有小女孩儿非常自然地表露出对使者的厌恶情绪。父母小心翼翼地嘱咐女孩注意言行,不要表露出厌恶情绪。等到晚餐结束,收割使者站起来,抖了一下袖子对大家说,“今天呢,我要开始干活了”。这一下大家更崩溃了,母亲颤抖着把两个孩子拉到自己身后,对收割使者说,“如果你真的要带走我们中的一个,那请把我带走吧。”但是使者并没有对母亲有进一步的举动,只是把自己的手伸出来,让母亲亲吻手上的戒指,亲吻这枚戒指能得到一年的豁免权,其他收割使者在这一年内都不能对这家人有任何的危害,收割使者告诉他们,“我只是来这里吃顿饭,你做的饭很好吃,我今天要收割的是你们家对面的邻居” 。

这个情节的内在含量是如此之大,大到我们在心理上可能不那么容易承受,却又带来极大的刺激和启发。“打开”这个动作带来一种什么感觉?我觉得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方式。

我们国内童话创作的走向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原来我们理解的童话是想象或幻想的巨大展开,它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从中实现自我满足。现在这一传统的阐释方式可能遇到一些问题,就是童话经常用一种儿童的天真的视角、与现实隔绝的幻想方式来描写现实,这时候,儿童天性和巨大的、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如何融合在一起、完成巧妙的对接,是值得思考的。对比之下,你会发现尼尔·舒斯特曼的创作很有特点,他的立意本身就非常高。上面举例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作品中还有很多细节非常有趣,我把这个创作类型归结于恐惧审美。什么是恐惧审美?恐惧不是目的,审美也不是结果,而是指恐惧感受和审美抵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彼此之间相互渗透。

我注意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给青少年看的文学作品也好,或者是艺术作品也好,尤其是幻想类的,几乎离不开“恐惧”这个因素。比如《哈利·波特》中有很多黑暗和阴森的元素,大IP电影《饥饿游戏》也是同样,其中的恐惧不只来源于情节,而是一种恐惧气氛笼罩了整个作品。恐惧是吸引青少年的一个因素,但带来的不只是感官的刺激,一部好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中的恐惧审美不应止步于对人类生理机能的刺激,它的内核应当是深邃和有所反思的。

《镰刀》中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后来被收割使者收为学徒,原来他一直在物色继承人。他寻找的接班人,必须有很好的人品,必须是热爱人类的,不会因为任何私人的想法大开杀戒,还要具备深厚修养。这样的故事内核,体现了对人之生死的考量。作者对细节的描述不是简单地故弄玄虚,而是特别具有文学意味的。舒斯特曼讲述故事的节奏和缜密精细的表达,让读者置身挥之不去的恐怖气氛之中,感到心灵像是被牵引似的。在作者与读者共享的氛围之中,完成了对文学思考和哲学思考的传达。

《镰刀》的每一章节开始之时都会有一篇日记,是收割使者中一位导师的记录,讲述“我”今天又完成了什么任务,以及对于收割制度的反思。这些记述讨论了人类的生死、责任等哲思。一般性的阅读可能更愿意看到行云流水的打斗场面,而日记正是通过这么一种文学方式阻断了读者期待中的流畅性,这是有意的阻断,形成了具有审美效果的节奏,当你读到特别不堪重负的时候,强制打断一下。而且,如果足够有心,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实现与作者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接通”,也就获得了一种“打开”的方法。

如何由恐惧本身抵达到审美彼岸?我们在尼尔·舒斯特曼的作品中会发现很多文学的细节,其中细微却直击内心深处的部分看起来是随笔带过,却让人感觉到回味无穷。用细节代入读者,使之浸在恐惧之中继而被引向产生文学审美的节点,就是利用了“极度熟悉的陌生感”机制。

让打开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尼尔·舒斯特曼的作品还运用了一个当代文学中特别著名的手法,重写。从学术层面上讲,这是为了重构,是对历史的颠覆性的重新书写。同时尼尔·舒斯特曼有他自己的重写体系,可以让青少年进入到他的语境中去。尼尔·舒斯特曼的重写非常轻盈,故事本身会变得特别多彩。比如他的作品《鬼妈妈》,是一个与《爱丽斯漫游奇境》极其相像的故事,作品将我们引向一个神奇的世界,好像进行一次精神的自我飞翔。《鬼妈妈》里的小男孩突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遇到了绑架他妈妈的那个“妈妈”,与之展开了强烈的精神较量。当他逃离那个世界的时候,“妈妈”试图把他抓回去,就在连接两个世界的门即将关上的时候,“妈妈”的一只手已经进入到小男孩所在的现实世界,此后继续追逐他。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是对《爱丽斯漫游奇境》的一种戏仿。重写是舒斯特曼很多作品的惯用手段,这也是我想分享的另外一点,即重写借用了一种情境或者方式贯穿始终,而极其明确的脉络和指向会带来一种很奇异的精神感受。

所谓“打开”,就像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湖海的过程。探寻打开的方式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首先一定要放弃那些功利性的图谋。当你在一种非常自然和放松的状态下去感受文学作品时,必定有所收获。

(本文根据中国作家网文学直播间10月30日直播内容整理 整理者:马媛慧 内容编辑:杜佳)

👇点击查看往期直播

微信编辑:刘鹏波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