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贴金箔纸风水好吗


在《木兰辞》里有一句描写花木兰代父从军前的女儿状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妙龄少女对着镜子装扮的俏丽姿态,在这一句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我们身边的女孩子们,谁没有经历过对着镜子涂脂抹粉、梳妆打扮的时候?镜中观美人,是越看越传神。现在的女孩子爱打扮,古代的女性同样不遑多让。

各位观众老爷们,不妨随元二一起,来看看古代女子究竟是怎样“对镜帖花黄”的?

在这里,我们先解答一个问题:花黄是什么?

相信这也是许多朋友在学《木兰辞》时的共同疑惑:花黄?是黄色像花儿一样的染料吗?

这个答案并不准确,花黄,又称额黄、花子、花钿、花靥等,是古代女性最常用的面饰,主要装饰在女性的额头、两颊,可以用布帛、金箔等贴饰,也可以直接用颜色绘制,还可以随意画出各种美丽的纹饰,比如梅花纹等,让女性容貌更加妍丽多媚。

木兰对剑贴花黄?

  • 一、面饰“的”

不过,古代女性对面部的妆饰,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繁复的花黄,在秦汉时期,女性在脸上的面饰,被称为“的”,也叫作旳。

这种“的”的妆饰,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取用红色颜料,在脸上轻点,有的点一处,有的连点几处,形成对称美。

汉代繁钦在《弭愁赋》中提到:“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

不难想象,这位古典美女在两颊处点上两点小红点,圆圆红红的,多可爱啊!

这种叫作“的”的妆饰,不仅让自己的笑颜更加美丽迷人,也是一种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世家的暗语,是在男女之间传达出的某种隐晦信息。

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介绍了这种“旳”的来历和妆扮方式。

“以丹注面,曰‘旳’。 旳,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难)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

也就是说,“的”这种面饰,就类似后世清宫中翻牌子侍寝的制度,凡是来了月事的女性妾室,便在脸上点上红色圆点,负责房事的女史便不会将她的名字记录在侍寝名单上,以免对帝王和诸侯造成冲撞。

梨涡浅浅,红的妍艳

除了这种红色的丹的,“的”妆也有其他颜色,比如黑色的“龙的”。

明代杨慎曾在《丹铅总录·冠服·玄的》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期,有位叫作鲍姑的女名医,她的丈夫是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的仙翁葛洪,而鲍姑自己则擅长针灸,她曾在五月五日以艾灼龙女额,后人效仿,也用墨汁点面,称之为“龙的”,也称玄的。

如此看来,这种“的”的面饰,除了有美颜的效果,还有治病祛邪的寓意在里面,难怪古代女性都争相为之。

此时女性的面饰,还以简朴为主,大多只是黄豆粒大小的圆点,但步入南北朝时期后,女子脸上的妆饰日渐复杂,后世所说的梅花妆,就是这个时候流行起来的。

《杂五行书》中提到:“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曰: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

梅花妆的神奇传说,与其说是落梅为寿阳公主带来梅花妆,不如说宫女们奇思妙想,在无聊的宫廷生活中,灵光一闪,发明了这种充满艺术感的美丽妆饰。

不过,时光继续推进,盛唐时期,女性脸上的装饰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将靥钿等妆饰贴得满脸都是的情况,那究竟是美丽还是奇葩,就见仁见智了。

  • 二、靥

我们先搞明白一个问题:靥,指的是什么?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靥做了解释。

“靥,颊辅也。”

这句话也就点明了靥的位置,是在两颊的下半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酒涡位置所在。

所以,靥也就是脸上的酒涡,拥有一双浅浅酒涡的女性,笑起来格外迷人,但美丽酒涡可遇不可求,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恰好天生拥有一双动人酒涡。

古代没有整容技术,也不可能弄出一对人造酒涡来,那应该怎么办呢?化妆当然是最好的、实现美丽的办法,于是,古代女性就逐渐流行起在两颊下半部、靠近嘴角斜外侧部位,点绘上特殊图案,作为酒涡的替代品。

靥妆形状多样,既有圆点状,也有月形、钱状、星状,颜色也各异,有粉色、丹朱色、绿色、白色、黑色等。

靥妆的材质更是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用颜料绘画,也有贴以剪纸、布帛等,像前面提到的木兰“对镜帖花黄”,极可能就是贴的这些东西。

不过,对于比较讲究的贵族家庭,纸质、布制的靥妆显然不能满足贵女们的需求,于是又出现了用金箔裁剪出花样,这算是比较华贵的化妆品了。

南北朝时期,张正见的《艳歌行》一诗中提到:“裁金作小靥。”可见,这一时代,人们已经有了用金箔作面饰的习俗。

而宋金时期的大词人元好问,在《春宴》一曲中写道:“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这里所提到的玉靥,正是一种用玉片雕刻成的装饰品,贴在面颊处。玉靥也称琼靥,另有诗句“柔条袅画粘琼靥,小叶抽春垒玉钿”,则形象地描摹出花木新发的嫩芽,就像女子脸上的妆饰一般,华贵夺目,又充满清雅脱俗的感觉。

除了金靥、玉靥,另外还有一种翠靥,这不是指用翠绿色颜料来化妆,而是采用翠鸟的羽毛进行妆饰,贴在两颊处。

宋代梅尧臣的《水次藓花》一诗中就提到:“水边有神女,妆去遗翠靥”。

更有甚者,古人还有往脸上贴动植物标本的做法。

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户录》中记载:“鹤子草,蔓花也,其花麹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小短,当夏开,南人云是媚草,甚神……采之曝干,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翅羽毛嘴距无不皆备,亦草之奇者。”

这是往脸上贴草的做法。

《清异录》中则记载:“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做小折枝花子……尔后上元赏花者取象为之,售于游女。”

这里则是用蜻蜓翅膀等制成面饰饰品,贴在脸上做为妆饰。

花子,也就是花钿。

  • 三、花钿

花钿是另一种用金属等材料制成的装饰物,通常被解释成两种东西,一是用于簪首的头饰,二就是用于额头的面饰。

比起前面提到的“的”、 靥,花钿同样是贴在脸上的装饰物,却更加繁复,花样更多。

《中华古今注》里提到:“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贴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贴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贴胜花子作桃花妆,插通草朵子,著短袖衫子。”

从这段记载来看,似乎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流行这种花里胡哨的面饰,乃是帝王或民间为通神而做的“神妆”。

在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关于花子的来历,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传说,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很得女皇信任,是随侍左右的女官,但有一次,上官婉儿因小事触怒了武则天,她顺手便拿起桌上的小刀刺向上官婉儿,婉儿躲避不及,被刺中额头,留下疤痕。

为了掩盖刀痕,上官婉儿便想出一个办法,在眉心受伤处贴上花子装饰,既起到遮掩效果,同时也为自己的容貌增添美丽。

后宫中其他女性,见到上官婉儿的新妆扮,都感到非常新奇,便争相效仿,花子传到宫外,逐渐成为贵族女性的时尚。

靥者,遮掩也,花子也有掩盖疤痕的意思,即是说,这二者是有相通、相同之处。

其实,很多时候,靥钿已经合二为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随着靥钿发展得越来越复杂,材质也从普通的纸质、布帛制,发展到金属、玉石、珠宝、云母、动植物标本等各种材料,似乎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没有古代女性不敢往脸上贴的。

  • 这么多奇葩的装饰,怎样才能保证它们被贴在脸上而不掉落呢?

我们大可不必替古人操心,古代女性在发明靥钿这种装饰物的时候,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

粘贴靥钿的物什,叫做呵胶。

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就源于人们只要对它呵上一口气,或是蘸上少许唾沫,就可以轻松将靥钿贴到脸上。

《辽史拾遗》中提到:“陈继儒《真珠船》曰:呵胶出虏中,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呵嘘随融,故谓之呵胶。”

由此观之,呵胶不仅是妇人们美容化妆的胜品,更是军士们制造军事武器的重要材料,作为军需用品,在大仗得胜之后,它们还能转头出现在女性的妆 奁盒子里,也算是宜刚宜柔,绝不浪费。

辛苦折腾半天,往脸上贴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亮晶晶的,非常惹人注目,那这样的妆饰,卸妆的时候麻烦吗?

古代人早已考虑到这一点,制作呵胶时,采用的不是什么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制剂,而是北方海鱼的鱼鳔制成。

这种鱼鳔粘性极佳,而且卸妆也简单,只要用热水一敷,稍等片刻,便可以轻松揭落花钿等装饰物,绝对绝天然无副作用,对皮肤的伤害被降到最低。

  • 四、小结

从以上面饰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古代女性对于面饰的需求,是从简单到繁复不断发展的,不仅花式、纹样、色彩越来越多,用于制作花钿的材料也极其丰富,既包括颜料、矿物,也包括动、植物,用料之多越乎人们想象。

今天的人们,追忆这段历史时,感受到的除了美丽,还有那些包涵在纹式中的宗教含义、对自然生命力的追求。

当然,花钿发展到后来,因为时代变迁及审美变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范畴,但这些古老的化妆历史,仍可带领大家走近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一个时代过去,美丽的痕迹却会永远留在丹书青史之中,留待后人探寻。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