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天山龙脉风水(平天山)


北山是横亘于贵港北部山脉的统称,涵盖莲花山脉及龙山山脉,是桂中名山大瑶山的南端余脉。北山高崇延绵,峰峦叠嶂,主峰大平天海拨1157米,是郁江平原的制高点,山系分为两脉,东曰大平天山,西曰小平天山。平天山脉延绵长达数十公里,为贵之龙脉山,也是郁江与黔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巍峨的北山,与坦荡的郁江平原界限分明,构成了贵港的地貌主体。浩瀚延绵的大小平天山脉交织碰撞出奇丽景观和激荡历史,是贵港一座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资源宝库。

贵港坊间对北山还有“睡美人山”的叫法,这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有一位下凡的仙女因思恋人世间的繁华,怀上了凡间的孩子,在即将分娩出世之时,受到天庭惩罚,被化成山脉,以儆效尤。从贵城北望平天山,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勾勒出这幕世上罕有的巨幅“睡美人”城市天际线:一个身怀六甲的长发少妇仰天而卧,五官轮廓枕着龙头山(小平天),高挺的大肚子即是北山顶(大平天)。

金银山

光绪《贵县志》载:“北山上盘武宣,下连浔郡,错综百余峰,延袤数百里。唐贵州牧尝教植茶树于此,土人赖之,俗呼其地为龙山。”北山皆属土山,山势高耸入云,光热条件良好。唐代州官因地制宜,在山区传授栽种茶树,平原则种稻,这是地方州官兼“劝农事”的一个体现。今平天山上仍遗有高山茶园,顽强地维系着“北山茶”的千年血脉基因。旧志所言“土人”,隋唐时期称俚僚人,为今之壮族先民。

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下令全国各州以当地名山大川为州名,南尹州总管府(今贵港)遂取境内最高峰宜贵山(平天山古称)之“贵”字,改称贵州。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改称贵县,及至1988年撤县建市改称贵港,均继续保留沿用“贵”字头地名,追根溯源正是这座“绝顶高可并天”的平天山遗留给贵港的地理胎记。

神仙山

数百年来,岭南地区流传着明代贵县人冯克利在北山采药,遇仙成神的传说。这位冯姓采药樵夫最后得道成仙,成为一个在贵港形成的地方神灵,使得贵港成为三界神信仰的发源地与核心圈,影响波及两广地区。巍峨的平天山是汇集冯三界仙迹及传说故事的大本营。

北山顶终年云遮雾绕,人迹罕至,有如远离尘世的仙境,成为催生羽客仙人神迹的天然土壤。许多贵港人都熟知《怀城八景》中的“北岭仙棋子满枰”典故,但却鲜有追根究底者探寻其背后的玄机:那位得道成仙的采药樵夫从何而来,又最终去了何处?

据清贵县知县裘彬《三界履历记》记载:“阅县志及其家乘载,三界姓冯氏,讳克利,其先固浙人,居山阴东湖村。祖,前明成化举人,随总督两广韩雍至粤,奉命征安南……迁居城,遂流寓于贵县。生三界,时弘治,轶其年四月八日也……嘉靖七年,新建伯王守仁总督两广,奉命征藤峡猺贼,聘赞军谋,是役也,成功之速,赖其策书之力为多,军士凯撤,三界亦辞归,隐于邑之北山,遇仙授无缝天衣,云游得道……后羽化于苍梧。”

冯克利的先祖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从北方随韩雍大军南征藤峡,后落籍贵邑。嘉靖七年(1528年),一代大儒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率军征剿大藤峡少数民族起义,冯克利参赞军务,功成后辞归,蛰隐于北山,不问世事。有一日,冯克利上山采药,在北山顶见两翁对弈,遂观之,日落方归,至家中,曾孙居然已弱冠之年。有道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民国《贵县志》记载:“仙棋,在县北山顶,相传仙人对弈处,棋盘尚存。”如今,棋盘石尚存,游人至此,凝眸这一盘未下完的围棋残局,无不嗟叹感怀。

每逢重阳节,三界公冯氏后裔都会组织祭拜祖山及祖墓,这支与众不同的冯氏宗支是贵港冯氏龙泉公嫡传裔孙,从三界公冯克利算起,至今已繁衍到二十余代。明清三界公冯氏祖墓群散布于北山各处吉地,其墓葬规模、碑刻形制是考究追溯贵港本土独特的三界神文化渊源的古迹遗存,也是贵港市打造冯三界文化品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崇祯十年(1637年),旅行家徐霞客环游大容山四麓后,于八月十二日在贵桂交界的厚禄进入贵县界,其高隐天的平天山成为徐霞客徒步赶往贵县城方向的天然指示牌,他在大圩龙岩眺望则“其西北大山尽处高峙而起者,即贵县之北山也。”到了城郊东山,看到“明秀挺拔,盖四山惟北崇恋峻脊,而东、西、南三山俱石峰森立。”

徐霞客用“崇峦峻脊”来形容贵港这座天然地理坐标,其余三山则“俱石峰森立”,推崇北山为贵邑第一山。“翠环云绕,颇似大容”,在他眼里,平天山与大容山是不分仲伯(大容山主峰莲花顶海拔1275米)。

英雄山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北十五里有北山,一名宜贵山,上有瀑布千仞,其北为登仙岩,路接仙女岭……龙山,县北五十里,山势险峻,绵亘深远……议者以为藤峡之右臂。成化二年,置北山巡司,以扼其险……嘉靖初,藤峡猺贼据此……王守仁遣兵讨平之。”

贵县五山里、北山里合称“贵县两山”,为明代大藤峡瑶民之右臂。明廷平定边地后,都会在关津险要之地,或市镇发达之区增置巡检司辅以重点防范。成化二年(1466年),明廷在龙山地区设置北山寨巡检司,派兵驻防。

据《大清一统志》云:“北山寨,在县北龙山中,旧有巡检司,后裁。”北山寨巡检司的防区范围是龙山盆地,光绪《贵县志》记载北山巡检司于“北山里龙山之中,距城三十里”。龙山圩所在的“龙山口”是龙山盆地的天然地势缺口,入则为四山环绕的盆地,出则通达平原,直抵郁江水路,故北山寨颇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味道。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贵县知县蒋庆锡雇工开采龙头、六班诸山银矿,耗金数千所获甚微。次年,蒋庆锡奉督抚檄封禁,立卡分兵防守。到了道光年间,知县黄济复招商开采三岔矿山,未几折阅停办而矿工云集北山,无法遣散,遂据山以私采为业,导致“私采复盛”。人数众多的北山矿工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在贵港兴起的一个重要诱因。

著名学者梁岵庐在《天朝遗事杂咏》中就提到了北山矿工:“贵县三岔诸山富矿,清道光间,矿徒纷至,多客籍,俗号山鼠,太平军起,骤与军合,声势斗振,自出湖湘,攻城六坠,胥此辈为之。”当年石达开、石祥祯、秦日纲等就是率领北山矿工数千人奔赴金田团营。梁岵庐还专作《贵县矿工与太平军关系考》一文详尽记述北山矿工对太平天国早期运动的影响。

清同治二年(1863)年11月,在清军步步紧逼的形势下,贵县壮族反清农民运动首领黄鼎凤被迫放弃覃塘、黄练等贵西根据地,另在小平天山上建造军事据点——平天寨及营建宫殿,自称建章王,并发布《尧天宝诰》,驰檄远近,宣言出师长江,与太平天国相呼应。

小平天山位于根竹圩北面,东为大平天山,两山峭绝,仅一路可通。黄鼎凤在平天寨上建筑了防御工事,包括炮台、关卡、粮草弹药储存库等,后人称为黄三寨。1864年4月,在粮尽弹绝、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已成孤岛的平天寨被清军攻破,黄鼎凤最终被斩杀。至今,小平天山上尚遗留有油池、炮台、战壕等遗址遗迹,成为黄鼎凤在平天山反清斗争的最后见证。

西风烈,英魂存。雄壮高挺的平天山是孕育贵港人民高亢勇猛性情的根基和土壤。从古代贵县两山少数民族起义、近代北山矿工起事以及黄鼎凤据平天山抗清,再到旧中国时代龙山地区的抗日风云及解放战争浪潮,这一段段激扬的抗争余音,至今回响在历史山谷深处。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